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丨惊蛰:春醒桃花开,黄鹂歌唱燕归来

央视新闻 2021-01-26

明日5时10分,惊蛰。这时节,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巷之晴烟。惊蛰到,一起迎接春天。

朗诵丨敬一丹   讲解丨宋英杰   配乐丨巫娜 - 茶花乐谷





 惊 蛰

作者丨宋英杰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志》


3月5日或6日为惊蛰节气, 万物以荣,到了"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时节,越来越多的地方迎来"可耕之候"。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

自汉代开始,古人对于立春的物候描述就有 "蛰虫始振",振者,动也。蛰虫此时似乎已在半梦半醒之间,开始抖一抖、扭一扭了。"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这个时节,蛰虫已经蠢蠢欲动,只是"动而未出"。而之所以开始"苏动",其缘由是"因气至",是渐渐温暖的气息。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有雷声呢?恰恰是春分。春分的第二候是"雷乃发声"。也就是说,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雷声一般出现在3月末甚至更晚。惊蛰,万物复苏,"桃始华,仓庚(黄鹂)鸣",确是有色有声的时节,但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区域,初雷往往在一个月之后。待雷声出现的时候,万物不是惊醒,或许是惊吓吧。

"惊蛰始雷",只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吻合。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大多是在姹紫嫣红的谷雨时节迎来初雷。如果4月底才被春雷叫醒,那该是多嗜睡的动物啊!

按照《夏小正》的解释,启蛰,言始发蛰也。无论是启、是发,都是一个温和的渐变过程,后来的"惊",体现的是瞬间的突变。也许正是这个"惊"字,启发了关于雷声终结蛰伏的演绎和解读。实际上,雷的"闹钟"功能,与布谷鸟的"催耕"功能一样,都是人们丰富的联想吧。真正唤醒冬眠动物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这时节,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巷之晴烟。

美则美矣,但繁忙的春耕就要陆续开始了。谚语说:"春风摆柳,媳妇变丑。"为什么春天来了,媳妇会变丑呢?因为春天的耕种开始了,媳妇在田地里忙活,无暇梳洗打扮,感觉变丑了。这哪里是变丑?明明是一种劳作之美嘛!

惊蛰时节,天气回暖,蛰虫复苏。一种常见的说法是“隆隆的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小动物”,其实惊蛰与北方的初雷无关,但与南方的初雷高度吻合,“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 |  宋英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惊蛰 · 新知


∆ “蛰”是指入冬之后,小动物藏入土中、不饮不食。古人认为的“惊蛰”,是指春雷惊醒了这些藏在土中的小动物,真的是这样吗?来看《手绘节气·惊蛰》。





惊蛰 · 诗意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丨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馀。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观田家》

唐丨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春晴泛舟》

宋丨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

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

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

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

笑谈终觉愧清真。






《游景仁东园》(节选)

宋丨苏辙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

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图/视觉中国

明日惊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愿你,

不负春光,

不负自己。


读节气,知冷暖。

点击「写留言」,

给关心的人捎句春天的问候。

猜你喜欢



你点的每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喜欢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编辑/关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