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东吴法学精英:潘汉典

2018-01-27 苏州大学法学院




汉典


潘汉典先生恬静淡泊,不求名利,不事权贵,不媚世俗,以童真般的执着信念追求并实现着其人生的价值,令人仰之弥敬。或者可以这样概括他:一生求索惟公正、人品学品入清流



潘汉典


著名法学家、法学翻译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创建人、原所长。

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比较法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精通英、法、日、德、俄等多种语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比较法研究与探索,翻译了一系列著作与文章。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新中国法学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12月6日,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主要译著有《比较法总论》、《英吉利宪法》、《英格兰状况》等





-潘汉典先生- 

东吴法学院本科学业证明



-潘汉典先生-

获东吴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时摄



-潘汉典先生-

任上海光华大学法律系兼职副教授时摄



子女眼中的潘汉典

《爸爸与书——走进“东吴学人”潘汉典先生》


点击空白处查看另外一位潘汉典先生

“在我们的印象中,爸爸总有看不完的书,中文、外文,法律、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诗词、绘画,既有古书古册,更多的是最新的法学期刊杂志。”


“爸爸眼光独到,对书有极高的鉴赏力,所以他很会订书、买书。如博登海默的《法理学》.....现在世人知道这是一本名家著述,可是在当年的书展上,那只是千百本新书中的一本外文书,就那样被爸爸慧眼识珠地发现、翻译并收藏。”

“很多年来爸爸一直是国家图书馆的常客,经常从那里带回很多书。他要看的一些书在那个时代的国家图书馆是从当时的苏联图书馆借来的,一本书要等很长的时间。在家里爸爸又翻又看那些大部头的书,当年既没有传真机也没有复印机,需要的文章资料要一页一页地翻,书一本一本地查看,而且要一字一句地打字或手写记录下来。那些年年月月,在浩瀚的书的世界中,他辛苦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潘汉典先生完成于1946年的-

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1940年版《法理学》译著手稿





他为了准确翻译《君主论》,花了10年时间学习意大利语;他为了保证译著的严谨、精准,改译、修订了26年。


很难想像,上述在常人看来执着得有点疯狂的举动是一位现已年逾九旬的老者所为,他就是潘汉典教授,2012年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比较法学家、法学翻译家。


12月5日,记者走进了潘老的书房,真可谓汗牛充栋,堆满了他所精通的英、法、日、德、俄、意六国外文的原著,记者和潘老的对话就在书的海洋中展开。


一本十万字左右的小册子,为何要花26年的时间去翻译完善?记者抛出了心中最大的疑问。


潘老说:“马基雅维利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的一生又非常不幸。有人说,他是一个阴谋家。但他实际上是一个爱国者,他将毕生精力都致力于追求意大利的统一。我对他充满了崇高的敬意,对他的著作充满了敬畏之心。1958年我决定翻译他的著作时,就下了决心,要对得起马基雅维利,要对得起这本经典,更要对得起自己。”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上海光华大学政治学社、中国文化学会就曾出版过《君主论》,但译本均由英译本转译,译著中有不少纰漏。


潘老介绍说,他在拿出《君主论》的译本后,又拿出英、美、法、德、日各国译本互相核对,发现文义莫衷一是,定稿非常难,于是,决定学习意大利语,根据意文本直译。自此,10年意大利语的学习,26年艰难而又漫长的译著打磨历程也就拉开了帷幕。


几十年的辛劳,潘老一语带过,扼要归纳为四点:只有精通意大利语,才可能避免意大利语原版著作转译的错误,花10年时间学习意大利语,就是为了翻译这本书;搜集英、美、法、德、日等国不同的版本、译本,对照比较,择善而从,再行修订;在讲授法理学课程中,从法理学角度去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搜集世界各国对马基雅维利的研究资料,对译稿再修改补充。


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出版《君主论》译著时,潘汉典教授在26年里对照了六国语言的17个版本,四易其稿。


潘汉典教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还是中国比较法学的创始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潘汉典教授就开始不停地翻译一些国家的法律文本,开创了中国比较法学的源流,也为中国1954年宪法和1982年新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潘汉典教授如今依旧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写作,翻译,做比较法研究,指导几位博士生。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潘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翻译是一种责任,它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我们走出去的纽带。过去,我们‘引进来’下了很大功夫,未来我们要大胆地‘走出去’,要花大力气把我们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经验告诉全世界。



以潘老之话作结:

“我仅仅是一个勤奋的学者,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域外更多的知识和制度为我们所用,

最终建立起一个法治的中国。”





微信号:wjfxytw 

宣传|凝聚|服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王健法学院新闻中心
供稿:网络
执行编辑:周睿
指导老师:曹妍  范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