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洲艺术家 | 管伟邦参展“虚异‧京港澳#水墨新媒体@2018”



展名: 虚异‧京港澳#水墨新媒体@2018

主办: 炎黄艺术馆

协办: 香港艺术网络

策展人: 梁兆基、李鹏


艺术家:  甘浩宇、黄桂华、李胜玲、潘凡、汤柏华、徐晨喻、郑靖、高少康、洪强、管伟邦、甘志强、刘清华、麦盛丰、莫一新、伍韶劲、黄琮瑜、黄宏达、吴少英

展览时间: 2018.8.11 - 8.26

展览地点: 炎黄艺术馆2层展厅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慧忠路9号


亚洲艺术中心合作艺术家管伟邦受邀参展“虚异‧京港澳#水墨新媒体@2018”。管伟邦的作品旨在探索笔墨和中国美学的无限可能性,以都市人凝视的经验重新演绎传统笔墨和对山川灵性的追求。常常以框架划分看似连续的画面,配合切割式大量留白的构图,以另一角度诠释元明以来经典再造的创作模式,透过框架式的凝视经验,仿如在计算机、手机屏幕观看自然一般,透视现代人心灵渴望自然却与自然一框之隔的状态。管伟邦的作品没有刻意去回避传统美学及笔墨概念的要求,其笔墨造诣正是延续香港“北学南移”的艺术概念。管伟邦此次参展作品为“身份 [君子与社交网络]”。


管伟邦 身份 · 君子与社交网络(影像截图) 300x75x12cm 

水墨绢本、32”液晶显示器 2018


管伟邦 身份 · 君子与社交网络(现场图) 2018


管伟邦 身份 · 君子与社交网络(细节图) 2018


这件作品结合了传统水墨和新媒介:绢本墨竹喻古代君子而背后视频就是脸书朋友圈的图像。竹子是四君子之一,亦是昔日文人雅士的身份象征。然而,迄至今天,人们不再以一草一木为对象,反而将自己的身份转化成各色各样的照片,并发布于社交平台之上。这组作品,以四套共计400个由艺术家个人社交平台下载的影像组成,分别代表“天空一瞬 ”、“个人照片”、“事物纪念”,以及“风光记录”,目的是利用艺术家身边朋友的“身份”来建构出一个“自己”,并与显示荧幕上所出现的竹子画本恰成对比,反映出水墨画家在资讯年代有趣的矛盾统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1346d7s469&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画家吕寿琨引入西方抽象艺术及设计的理念,由此创造出新的水墨形式。此后,80年代末的内地水墨画坛,在传统水墨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碰撞中,掀起了“实验水墨”与“新文人画”运动。造就了一代杰出的现代水墨艺术家。2000年之后,在传统文化思潮及商业因素的推动下,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发展出各具本地特色的当代水墨,年轻一代的水墨艺术家大量采用水墨画以外的艺术媒介、生活中的素材,甚至是新的科学技术,使得水墨的可能性不断延伸。


由炎黄艺术馆主办的“虚异‧京港澳#水墨新媒体@2018”展览,是内地首个专注于新媒体水墨艺术的展览,汇集了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三地重要的相关艺术家。“虚异”概括了展览对虚空奇妙的水墨幻境的再现,更透露出艺术家对古典水墨精神的领会。如澳门艺术家吴少英的大型互动装置,以光与影的结构来颠覆水墨的常态,使水墨回归到她的原点—气,让观者在开放式的空间中感受由光与影营造出来的水墨意境。


吴少英 流光系列 光影装置 2018


内地艺术家汤柏华则借鉴了敦煌壁画的视觉效果与叙事手法,以一万多块在泥板上绘制的工笔水墨动画,讲述了夏虫不可语冰的故事。


汤柏华 夏虫国 录像 16’ 2012


香港艺术家洪强的多屏影像《道生一》,则以水墨书法的运动形态来回应中国道家生生不息、无始无终的宇宙观……


参展艺术家透过各种实验媒体对水墨的意境与概念的重新演绎,呈现穿越古今、新旧交错的水墨景观,并借此探讨水墨艺术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的无限可能性。


洪强 道生一 (系列三) 录像装置 2018


部分图文取自炎黄艺术馆微信公众号


关于艺术家



管伟邦,1974年生于香港,1996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文学学士,2002年获艺术硕士,2012年获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博士学位。2007年任职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讲师。2012年任职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助理教授。管伟邦曾于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地区、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和新加坡等地获奖及举办展览,包括2003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艺术新进奖”,2004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颁“优秀奖”,2005年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香港艺术双年展”,2008年入选“香港艺术中心三十周年艺术奖”,2009 获“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2012年入选“香港当代艺术奖”。

 

重要个展包括:“清风徐来-管伟邦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7)、“管伟邦:此时彼地”(香港嘉图现代艺术,香港,2013)、“TRANSpose”(英国东亚艺术博物馆,巴斯,2013)、“流连:管伟邦国画创作展”(香港浸会大学,香港,2011)、“过去转成现在”(香港科技大学,香港,2009)、“管伟邦:经典再造”(Blue Lotus Gallery,香港,2009)、“向高山举目”(香港中文大学,香港,2002)


重要联展包括:“虚异·京港澳#水墨新媒体@2018”(炎黄艺术馆,北京,2018)、“图绘香港:香港当代水墨画”(香港科技大学李兆基图书馆,香港,2017)、“似重若轻”(香港M+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2017)、“东方墨韵”(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 徐州美术馆,徐州,2016)、“情系双城”(香港艺术中心,香港,2016)、“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2015)、“时间游人”(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2015)、“上海·香港·澳门当代水墨画联展”(上海中国画院,上海,2015)、“港水港墨”(关山月美术馆,深圳,2014)

 

公共及私人收藏: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香港M+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九龙仓集团、新加坡 J. Safra Sarasin Group、Ben Brown Fine Ar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