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张家声 孟庆龙:区域数字资源赋能教育新基建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01-15

引用格式

张家声 孟庆龙.区域数字资源赋能教育新基建,2023,29(8):040-047.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8.005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区域数字资源赋能教育新基建

张家声 孟庆龙

摘 要: 教育新基建是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支撑。针对教育信息化1.0时代区域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建设内容、平台功能、资源渠道单一,以及登录账号不统一的问题,为改善区域数字资源建设,促进数字资源赋能教育新基建,提出以多元化推进数字资源健康发展的新思路,即注重共享性、优质性、定制性、交互性、智能性等五个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需求、精准定位、合理规划、分步进行的方法精准避免数字资源重复建设。最后,通过建设数字资源底层框架、建设数字资源实体内容、优化数字资源保障机制三条路径,促进多方联动融合,共同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能优化、跟踪评价、反馈导学、便于使用的融合型数字资源平台,赋能区域教育健康绿色快速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数字资源;教育新基建;自适应资源;智慧教育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8-0040-08

作者简介: 张家声,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处副主任,高级教师,本科(江苏徐州 221000);孟庆龙,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研训处副主任,高级教师,本科(江苏徐州 221000)

  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教育新基建,主要是以新发展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1]。数字资源建设是教育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新基建下的数字资源应是能够解决资源发展良莠不齐、活力不足、功能单一、区域性不高等问题的新型数字资源。

一、单一性使数字资源孤掌难鸣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目标由“三通两平台”升级为“三全两高一大”,其中“一大”是“互联网+教育”大平台[2],推动了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实现了资源平台的迭代升级。  教育信息化1.0时代数字资源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建设内容单一  资源建设浅表化、单一化[3],无法适应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需要。1.0资源库一般由单一的数字资源构成,主要是依据章节单元的顺序,以视频为主,并附有课件、学案、练习等内容,以一节完整的示范课形式展示给学生,时长在45分钟左右。  随着网络化和视频的发展,短视频已成为学习的新载体,这就要求资源平台的内容不但要有长视频,还要有以重难点知识讲解为单元的短视频、以典型习题讲解为单元的微视频,以及与人工智能对话模拟讨论的情境场等先进资源。  (二)平台功能单一  平台资源缺少学习效果反馈机制。1.0资源库只有学习资源,没有相对应的练习和实时测试系统。评价激励机制的滞后,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度,学习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导致课前、课中、课后不能形成闭环,数据不能共享,大数据不能实现智能分析和持续的推送反馈,功能单一。  (三)登录账号不统一  基础用户数据没有打通,账号不通用,登录繁琐。1.0资源库,在使用过程中多次需要用到用户名和密码,给用户和平台管理者带来很多麻烦,也不利于师生登录使用情况的数据汇聚分析。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变繁为简,方便快捷。不能实现单点登录的平台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地建立多功能数字资源登录窗口,提高师生使用资源的效率和兴趣。  (四)资源渠道单一

  资源建设渠道不宽,资源更新速度慢。1.0资源主要来自本区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日常教学素材,虽然每年都能把区级优质课、基本功大赛和“资源建设教学设计专项创新大赛”第一名教师的课例和教学视频更新替换进来,但优秀素材的数量占比不高,须花大力气组织本区优秀教师或聘请域外专家持续优化,并适当吸纳全国、省级优质课评比获奖者的优质资源,持续完善和优化平台资源,从而保证建设的资源更适合本地教育特点,让数字资源“有温度”,赋能区域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多元化推进数字资源健康发展

             
  数字中国建设,应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为总要求,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4],数字教育资源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师生所需,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平台应在使用简洁的前提下,便于教师重组、修改和二次创新。其应是数字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研究创新平台、学情测试诊断平台、智能反馈推送管理等平台的综合体和功能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虚拟社区,具备定制性、统一性、智能性、针对性、时效性、互动性等优势。应充分发挥数字资源共享性、交互性等五大特性,多元化推进数字资源建设[5],促进数字资源健康发展。  (一)共享性让数据互联互通  基础数据共享、互通是实现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的保障。多个平台的底层数据互通,让数据之间对话是平台发展的趋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数字资源、成绩分析反馈系统、名师空中课堂、区域教研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智慧作业系统等,是由不同管理部门设计和建设的。出于数据安全性考虑和管理部门之间沟通相对滞后等原因,在建设平台时,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底层数据是不通的。因为缺少一个具有唯一性的基础关键数据库,把基础底层各个平台的数据库互联互通,也给基层学校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带来诸多麻烦,需多次注册使用账号密码,不断重复采集上报基础数据。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确保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学生和教师的基础数据扎口到基教科并责任到人,数据收集、更新、上报、下发都由基教科负责完成,实现了“一数一源”,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资源平台数据互联互通  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数据简单、快速、方便地采集,确保数据的安全,将基础数据共建共享,其他科室可以直接从基教科的数据库调用,不再需要重复采集上报,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保障了基础数据的唯一性,使区域性数字资源向上与市级、省级、国家级平台,向下与校级平台对接和互通成为可能,同时也保障了同级多个系统的软硬件互通融合。  (二)优质性让资源高效赋能  以资源质量为动力推动数字资源的优质性,要想得到保障就要健全资源的审核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6]。  一方面,请教研员和名特优教师对学校教师和资源进行两层审核,严把资源入口关。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由学科教研员对教师进行审核,选择业务能力强,深受学生喜欢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参与课程录制、试题命制、问题答疑等资源建设活动;二是对上传资源内容进行审核,每位教师上传的内容,都要经过名特优教师团队的指导、打磨、审核才能发布,并在平台上签发作者、指导教师、审核人等信息,实现资源质量责任到人。  另一方面,建立完整的评价考核机制,让使用者对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评价和评分,并提出合理建议便于改进,建立积分评价机制,对积分高的资源建设者给予奖励。通过审核和评价奖励机制,保障资源不断优化、改进、更新,达到优而更优的目的。自供造血功能促使资源高质量发展,让平台自身创造了价值,实现了自给补血。数字资源对本区域的教师提供免费服务,但对区域外的用户提供有偿服务,数字资源创造的价值再“反哺”平台,用于奖励优秀的建设者,优化资源的运营。  (三)定制性让资源迭代创新  数字资源的可定制性、个性化服务是发展的趋势。数字资源运行需要有一个能够满足个性需求的制作团队[7]。在系统的前端设置提交定制资源需求窗口,使用者通过需求窗口向制作系统提交自己的个性需求,制作团队在收到定制订单后,根据订单开发制作新资源给使用者。例如,某化学教师在使用课件资源时,针对某个化学实验需要制作实验动画资源,以更好地展示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其可通过定制窗口来定制自己想要的动画资源,或与原创者探讨共同优化、改编现有的动画资源,使其更符合教学要求、教学实际。又如,对知识的讲解需要一个微课视频时,同样可以通过定制或改编的方式获得自己满意的微课资源。  (四)交互性使资源富有情感  教育新基建下的数字资源,还应具有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和学习后,平台对学习效果应该能检测和反馈,这样系统就变成“资源+检测+反馈”的形式。例如,学生利用数字资源学习20以内加减法,其可通过观看系统上微视频学习相关的知识,在视频播放前期、中期、后期会自动出现测试题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检测反馈,让学习者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有清楚的认识,同时将记录学习者每次的学习情况,最终形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分析报告。  综上可见,平台的交互性不仅体现在师生的互动上,还体现在检测反馈功能上。学生做题、提交答案,系统自动批改统计,整个过程就像病人去医院进行B超、CT等检查,便于医生准确诊断治疗一样。通过对学生的学情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知道学生哪个知识点或哪种思路方法存在问题,便于教师实施二次备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五)智能性让资源精准推送  数字资源的智能性(自适应性)[8],体现在能够将名师资源与智能学习系统的诊断和协作学习结合起来,运用自适应学习技术,实现信息化资源的“示范性”[9]。进入学习的“治疗阶段”,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把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再讲解,针对存在的问题刻意练习、不断巩固。传统的数字资源都是被动的,需要人为筛选与知识点相对应的视频讲解资源推送,学生在听完讲解后,再人为筛选出与之相对应的练习推送给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最终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人为筛选推送的过程,占用了教师或学生大量的时间,增加了学习成本,而且精确性不高。  新型的数字资源应是在评测系统和答题系统检测出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后,数字资源自动推送名师讲解微视频等资源,或者像滴滴打车软件一样向名师发出“辅导”信息需求,名师接单后与学生对接,给学生在线直播辅导,辅导后要对教师的资源进行评价,之后数字资源自动推送相应的练习题组,而且这种练习是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的刻意练习。  有了平台的这种智能化的辅助学习功能[10],学生既不需要花钱去校外培训机构找人释疑解难,也不需要通过题海战术重复训练;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享受名师的教育;既便于教师科学、精准地诊断学情,又能减轻教师重复设计练习、批改作业等负担,是落实“双减”的好帮手。  人工智能时代共建精准推送数字资源(见图2),具有共享性、优质性、定制性、交互性、智能性等五个特性,分别由不同的科室负责,确保落实到位,以积分评价和市场运营为两翼,保障数字资源健康发展,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作为源头汇聚数字资源。

图2 共建精准推送数字资源



三、精准定位避免数字资源重复建设

               (一)分析需求、精准定位  2014年,教育部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晒课、录课、传课活动,大大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并经过逐级评选产生大量的优质资源,解决了资源匮乏的问题。这些优课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但从浏览率、点击率来看,资源使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没有管控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观看整节课程具有一定的困难,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增加了学习成本。此外,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学生很少会主动选择“长视频”资源去自主学习。  2021年,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精品课以微课形式呈现,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课件、作业练习、必要的实验演示等,采用“无生”教学的课堂,每节课不超过20分钟,由名特优教师参与录制,符合“短视频”时代发展的特点和中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最佳学习有效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再加上精品课资源都是以章节主题知识为架构,便于学生自主先学,所以点击率大大提高。但在习题的总结和知识体系的建构方面还比较缺乏,对学习效果也缺少关注,没有完全解决学生的需求。  (二)合理规划、分步进行  建设区域数字资源要准确定位。区域数字资源要成为国家和省级数字资源的有益补充并不断优化,要做到差异建设、补缺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国家和省级资源主要以课程为主体,提供系统、全面、科学、精致的数字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自我提升,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载体。  区域数字资源则可从两个方面补充建设,一是以学生需要为主体的精准化“练习和检测”系统,二是以教师需求为主体的区域性“教研”系统。  学、练、测一体化,加强了学生练习题资源库的建设,制定了周末家庭作业和周末检测的规范,要求周末检测每一题都有试题讲解,形成以“习题”为单元的资源库,使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都能“学有所导、习有所辅”,让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方便。在练习和测试中启用智能阅卷系统,对全区的每个时段练习题库进行智能分析,形成区域性共性题库、学校题库、差异化个人错题库,丰富学生的练习题库资源。精准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加油站”,学生每做一题都有相应的学分,不同的学分设计不同的奖励,学分制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利用数字平台学习的过程就是智能化学习的具体体现。课前,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在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平台中遴选的优质精品课或自制的短视频,自主先学;学生观看视频后,通过区域性精准练习系统检查自主学习效果,记录学习情况,反馈到智能学测系统,系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动态题库中选择适合的练习;学生在测试中做错的题目,系统会推送相应的微视频讲解,如果微视频不能解决学生的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答疑系统连线教师“一对一、点对点”地给学生讲解。这样课前、课中、课后形成一个学习流程的闭环,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利用区域智能数字资源平台自主学习闭环

  区教研室利用寒暑假集中全区骨干教师,开展各学段的教案和学案课件编写、制作,在开学之前通过平台统一发放到学校,任课教师拿到统一编写的教案、学案、课件、练习等数字资源,根据本校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反馈教学效果,形成“统筹中有差异、个性中有统一”的资源库,保证教学资源的优质、适用、实用、管用、好用。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不少于80万元,保障备课资源高质量地持续优化。

  在关注教师备课资源建设的同时,区教研室一直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理念,不断优化管理、教育教学、信息化策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资源建设来源主要分三部分:第一类是区级优质课、网络资源教学设计专项大赛一等奖或第一名的课例。第二类是区骨干教师在国家和省级资源平台获奖的课例。第三类是专题资源的制作,主要是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制作的“专题课资源”等,这样的数字资源更有系统性、专业性、针对性。

四、多方联动融合共建数字资源

                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实用性是资源平台为学校和师生服务的一贯追求。为此,在建设平台的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包括教研员、学校负责人、一线教师、学生)。在整合各方意见和需求的基础上,向软件开发企业提交开发需求和平台综合要求。鼓励企业参加平台的建设,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进行建设。具体措施如下:政府首批购置基础应用服务,再根据一年的使用效果来确定第二批次平台建设的采购数量,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平台的实用性、服务和培训质量,才能确定下一年的采购数量。使企业增强了提高产品和售后服务质量的意识,避免了平台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出现。这种多方联动融合建设数字资源的方式,做到框架合理、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持续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建设数字资源底层框架  数字资源能否推广和高效应用,与底层架构的设计、运营机制的合理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关系。建立数字资源基础框架,应以需求为根本,以学生、教师使用方便有效为主体。教师使用需求的数字资源体系应包括教师集体备课系统、作业评改系统、在线组卷系统等模块化应用,为教师提供菜单式应用模块。  学生应用平台体系应包括自主学习系统、课前预习系统、课中练习系统、课后复习系统、问题答疑系统、在线辅导系统等多个应用模块。依据管理和运营的需求,还可建立教师管理系统、积分评价考核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等应用模块。教师利用平台上传自己的资源并建立相应的分类,如建立试题、微视频等相应的资源储藏室,这样合理的分类更有利于对资源的快速检索。  (二)建设数字资源实体内容  数字资源建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质资源遴选获奖素材。  首先,信息中心和教研室联合,分学科、分学段、定课题、定专题,有规划地开展优课评比、优质常态课、研究课、优秀教案、优秀学案、专题微课制作、网络资源创新教学设计专题大赛等活动,将优秀的作品上传到数字资源平台。  其次,认真贯彻徐州市学讲计划,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真领会”。举办学生“错题讲解大赛”,把学生录制的优秀作品上传“习题库数字资源”平台,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还能丰富平台的“错题库”。  数字资源主要包括:备课资源、优课资源、专题资源、习题资源、错题资源。备课资源是由教研员组织骨干教师,结合本地学情对教案、学案、课件、习题进行制作和优化,形成区域特色资源;优课资源既有本地的优秀资源,也有国家、省级、市级精品课资源,同时注意补充空白资源。例如,信息技术学科在原有的地方资源库中是空白,就应及时组织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进行录制;专题资源多是由具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录制形成的某项专题资源,如高中语文教研员对高考作文写作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信息中心就组建视频录制团队,协助其做好高考作文专题微课资源建设;习题资源是建立与“精品课”相对应的“动态习题库”,通过行政推动、积分评价、智能阅卷系统、师生试题讲解大赛等活动建立完成;错题资源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习题进行讲解的资源,使学生在家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时,能够找到相应的视频讲解。  (三)优化数字资源保障机制  通过不断完善、丰富平台内容,完成数字资源和用户之间的磨合,系统以线上培训和送培到校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教师都学会应用,让信息化手段深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培训是提高应用率、应用质量的首要保障。培训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广泛征求学校、教师的意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尽量不要冲击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科学考核是第二个保障。初期要由科学考核和行政推动相结合才能有效推进。  建立健全数字资源建设考核机制,既要有教育主管部门的章程,又要有学校日常的考核机制,政府还要将数字资源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教育部门要建立培训专家团队,运用定期专题培训和日常巡查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真正做到服务到位,从而使建设、培训、应用、考核组成一个闭环,形成应用驱动、政府主导、企业开发、主动服务、“共建共享互通”的配置新模式[11]。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完善优选评价推广体系,设置数字资源的星级评价体系,建立自我评价、使用者评价、后台审批、数据评价等四重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推广机制,并对推广者设立相应的积分奖励机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社区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数字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变得尤为重要。今后应不断加强基础教育的数字资源建设,使之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构建高质量、更完善的教育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1)[2022-07-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d=&eqid=c769f9410001a 979000000046438ff8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22-07-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杨朴.数字教育资源与教学使用之间状态的研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0(24):68-73.

  [4]教育部.以教育数字化战略引领未来——教育部举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EB/OL].(2022-03-28)[2022-07-27].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203/t20220328_ 611461.html.

  [5]陈明选,来智玲,蔡慧英.我国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及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22(6):11-20,76.

  [6]周琴,舒秋明,文欣月,等.美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支持系统与发展趋势[J].上海教育科研,2020(4):42-47.

  [7]王静.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5):18-20.

  [8]沈庶英.基于聚合统整的汉语在线学习资源认知模型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20,41(4):43-49.

  [9]石福新,王子权,翁可立,等.省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6):133-136.

  [10]柯清超,林健,马秀芳,等.教育新基建时代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方向与发展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1):48-54.

  [11]赵宏,蒋菲.“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建设新模式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7):48-54.



New Infrastructure for Empowering Education with Regional Digital Resources

Jiasheng ZHANG1, Qinglong MENG2

(1.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Tongshan District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Xuzhou 221000, Jiangsu;

2.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Office, Tongshan District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Xuzhou 22100, Jiangsu)


Abstract: The New Infrastructure of education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the curren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smart education, as well a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and managing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1.0 Er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currently there are four main shortcom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digit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digit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New Infrastructure of digital resources for empowering education, the article has form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esources with diversity through learning and discussion, namely, sharing, quality, customization, interaction and intelligence. On this basis,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needs, precise positioning” and “reasonable planning, step-by-step implementation” are used to accurately avoid duplicat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Ultimately, through three paths of “building the underlying framework of digital resources, building the physical content of digital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digital resources”, we will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parties and jointly create an integrated digital resource platform with rich content, diverse forms, optimized functions, tracking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and guidance, and easy use, empowering the healthy, gree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Keywords: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Digital resources; New infrastructure for education; Adaptive resources; Smart education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7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6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张家声 孟庆龙:区域数字资源赋能教育新基建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