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书记牵挂的乌梁素海、山丹马场,如何焕发生态之美?

国资小新 2023-12-26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国有企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力量

近期,国资委新闻中心

“走进新国企·共建生态文明”采访宣传活动

深入乌梁素海、山丹马场

探访中国建筑、中国农发集团发挥央企优势

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天,和小新一起,领略河山之美!



走进乌梁素海:绿水青山“变形计”



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习近平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乌梁素海出现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现象,乌梁素海水质逐渐变为劣Ⅴ类。



2019年5月,中国建筑中建一局挑起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大梁,修复试点工程开工建设。这是全国规模最大、实施时间最早、业态最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建设者们面对着工程难度大、治理种类多、施工环境艰巨等诸多难题。


一体化、系统化修复是乌梁素海生态综合治理的逻辑起点。中建一局围绕“修山—保水—扩林—护草—调田—治湖—固沙”的系统路径,开始了它的生态修复之路:通过荒漠化治理稳固沙丘、林草修复改善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巩固治沙成果;通过修复矿山环境遏制地表水土流失,保证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土壤沙化;通过海堤治理还原水体生态,保证水体安全,让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逐渐恢复昔日光彩,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植树种草黑科技,助力荒漠变绿



为了治沙,中建一局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创新性研发出两大治沙“神器”——轻型压草覆沙机械和梭梭-肉苁蓉同步种植一体机。


压草覆沙,是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抗流动沙丘的最常用手段。先将稻草均匀地铺在沙面上,再用一种类似铁锹的压沙工具,在稻草中间部位向下压,让草对折着插入沙中15厘米深,同时沙面以上保留15厘米。这样一排排一列列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草方格”,像一堵堵矮墙,阻挡强风将沙子吹飞,千千万万个草方格编织成一个细密的大网,限制住沙丘的流动。



而装有履带的压草覆沙机械,将原本需要人工压草的工作变成了标准化、机械化工作,效率提升了50倍。


梭梭树,是重要的固沙植物,它的根系是树冠的三倍长,即便被沙漠中的狂风拔起,仍然能够存活。肉苁蓉,又称“沙漠人参”,是一种名贵补益类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的生长方式是寄生在梭梭树的根部。


梭梭树与肉苁蓉的最佳搭配,让沙漠治理工作实现了从“望沙兴叹”到“治沙增收”的华丽转变。



梭梭-肉苁蓉同步种植一体机拥有并列2个开沟器,一个用于种植梭梭,另一个用于播撒肉苁蓉种子,实现梭梭和肉苁蓉同步机械化植苗和播种,缩短工期,节约劳动力,工效可提高4倍。


4年间,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共在沙漠中铺设草方格约3100万个,种植梭梭树等苗木1500万株,铺设沙漠道路160公里。


三重治理齐发力,矿山整容现原貌


修山,是一件极其繁重的工作。4年间,中建一局项目团队采用削坡、“三联防护技术”,以及崩塌体清理-防护堤导流-泥石流物源镇压清运-生态修复“四步走”等三重治理方式,恢复矿山植被、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消除地质灾害。


所谓“三联防护技术”,是指为减轻矿区对环境和安全的影响,通过削减矿山区域的地形高度,增加土地利用面积,通过物理防护、抗蚀防护和植被生态修复防护三重措施联合(“三联”)防护稳固山体。



物理防护,是通过地质勘查,根据现场坡面质地,铺设锚杆加镀锌机编金属网,能够很大程度防止矿山碎石坍塌下坠;


抗蚀防护,是通过专用纤维、粘结材料的加入,增加基材抗风蚀、雨蚀等侵蚀的能力;


植被生态修复防护,是通过土壤生境系统、植被群落系统和物质循环系统修复,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据介绍,“三联防护技术”具有消纳减排、改善气候的生态环境的效果,同时工程造价经济合理,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建立生态防护网,万亩大地披绿衣



在林草治理区域,中建一局项目团队种下了一排排山桃、山杏树,很大程度减少了区域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生态型防护网。


“我们在2019年刚开始做项目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要达到‘以林养林’,所以我们选择的树种大多是像山桃、山杏、酸枣等既适合在当地生长,又具有经济价值的。”乌梁素海项目林草业态负责人表示。


如今,曾经“沙漠色”的林草地又重回碧色。这也得益于项目团队在实践中研发出的两大“神器”:一是开展精准化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研发,结合土壤水分监测系统,构建基于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水分、养分需求的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实现精准灌溉。二是首创飞播造林新方式——无人机飞播。据悉,乌梁素海林草业态区的无人机飞播面积达1万余亩,相当于1000个足球场。


4年间,当地新增林业生态修复面积3.3万亩,有效减少区域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乌拉山南北麓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水平。


海堤治理四步走,碧水花鸟映蓝天



缓步登上海堤,乌梁素海映入眼帘,所闻所见之处,百鸟争鸣,百草丰茂。如今乌梁素海有各种鸟类260多种,其中最出名的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


“小时候走到湖边都能闻到淤泥的恶臭,味道可难闻了,湖水都是褐色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乌梁素海项目海堤业态负责人邬东表示。曾经的乌梁素海泥沙淤积,水深不足1米,水体流动性差、交换不足。


2019年,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开启乌梁素海海堤治理工程。项目团队采取对原海堤加高培厚、碾压、护坡、路面四步施工进行综合整治。



第一步,加高培厚。对于原海堤路面草根、腐殖土等影响堤防填筑的杂质进行清理,在海堤两侧填筑围堰。


第二步,碾压平整。对原海堤清理后,在第一次铺填前进行平整压实,并在培厚过程中进行分层碾压。


第三步,使用新型护坡材料——蜂巢格室。乌梁素海水面大、水深小,风浪是造成坝坡破坏的主要因素,蜂巢格室因其结构特点可以减小水流对边坡土体的侵蚀作用。


第四步,在堤顶铺设10厘米厚泥结碎石路面,保证周边村民通行顺畅。


4年间,乌梁素海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Ⅳ类、入口区水质为Ⅲ类,水体由轻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中营养状态,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2022年10月,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项目进入整体验收阶段,项目累计完成沙漠治理面积4.8万亩,修复矿山面积58平方公里,修复林草3.3万亩,完成海堤路修缮68.76公里。项目完工后,将使“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使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并推动流域内3.7万人口增收。烟波浩渺,水天一线;绿苇摇曳,飞鸟翔集。如今的乌梁素海处处生机勃勃。


在年近60岁的杨革命印象中,肆虐的风沙和一次次迫不得已的搬家占据了他的整个童年。每每谈起,他几近落泪。而现在,看着自己家园周围的绿色覆盖面积日渐增大,沙漠越来越远,他又几多欣喜。一悲一喜间,蕴含着中建一局项目团队的无畏与艰辛。



“回想建设岁月,与风沙鏖战,和星辰相伴,我们亲眼见证了漫漫黄沙变成茫茫绿野、‘沙进人退’变成‘绿进沙退’。今后,我们将把乌梁素海的修复经验拓展到更多生态工程建设中去,让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东区项目经理张富成说道。


走进山丹马场:生态文明带来民生福祉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步入山丹马场,察看草场和马群放养情况,听取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情况汇报。习近平指出,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



山丹马场于公元前121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总面积329.54万亩,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皇家马场。


曾几何时,保护区局部植被凋零、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位于祁连山脚下的山丹马场“牧马人”深感责任重大,主动肩负起守护绿色家园的重担,曾经风光秀丽的马场迎来了它的第一次“考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发集团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山丹马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好转,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大幅度增加。


然而,这并不是“绿色”治理的终点。如果说乌梁素海是如何做好生态修复的典范,那么山丹马场就是如何做好做活“生态+”文章的典范。近年来,山丹马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在中国农发集团的帮助下,“牧马人”也在“绿色之变”中逐步实现了“富足之变”,绿色低碳已成为山丹马场最亮的“名片”和最大的民生福祉。


2022年,山丹马场实现营业收入5.89亿元、净利润1.3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20%、165%,取得建场以来最好业绩。



绿色种植业是山丹马场的支柱产业,现有耕地46.06万亩。自2019年以来,山丹马场改变了单一的油菜籽、啤酒大麦、青稞“老三样”种植模式,调整结构,种植青割燕麦草、脱毒马铃薯种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需水量少、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建设喷灌、滴灌节水农田,大力推广应用免耕播种、无人机灭草、拖拉机北斗导航定位等农艺技术,提高种植业产量和收益。目前,2万亩有机作物生产基地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成为甘肃省内面积最大的粮食、饲草类作物有机生产基地。


在山丹马场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一株株脱毒试管苗正在“罐头瓶”里安心培育,等待时机成熟,他们将会被移植到温网室中,再等90到120天后生长成鹌鹑蛋大小的原原种。从原原种到原种再到一级种,经过三级培育,脱毒马铃薯就可以走向市场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脱毒马铃薯新品种“丹马3号”,现已存入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库,种植规模和机械化程度均处于国内前列。



绿色养殖业是山丹马场的传统产业。步入高原牧场,野草连绵、牛羊遍野。天籁静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山丹马场畜产品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的优良品质。赫赫有名的“山丹马”就是在这里培育成的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风土驯化能力强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丹马场形成了以马牛羊驴并举、草原自然放牧与舍饲养殖相结合的牧业新格局。


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山丹马场还发展出了以菜籽油加工、青稞酒酿造、牛羊肉分割包装和牦牛肉酱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绿色商贸业,多项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


碧草连天、大河清韵、祁连松雪、烽燧峡谷、旷野群马、草原骑牧……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国内6大最美草原之一的山丹马场,把目光投向绿色生态旅游业。基于“千年皇家马场”这块“金字招牌”和绝美景致,马场对旅游业的未来满怀信心。



山丹马场的底色在于生态、功能在于生态、价值在于生态、魅力在于生态。现在,山丹马场生态环境展现新画卷、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民生福祉迈上新台阶,历经千年岁月的“中华老字号”焕发勃勃生机。


———— / END /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撰稿丨王泽林

责任编辑丨王泽林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