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城市更新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其启示

杭州城研中心 城市怎么办
2024-09-1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随着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及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城镇化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更新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英国城市更新起始于18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工业革命时期,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城市更新具有参考价值。


英国的城市更新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早期工业化与城市扩张阶段

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无产的工人。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以满足工业化需求为主,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了严重的住房短缺、公共卫生问题以及环境污染。例如,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城市的快速增长,伴随着贫民窟的蔓延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为后来的城市更新埋下了伏笔。城市的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化,原来的城市防卫和宗教功能开始减弱,而生产功能逐步加强。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英国的城市也从宗教和商业中心向制造业中心转变,这一时期产生了芝加哥学派的同心圆模型和扇形模型。


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工业革命后大城市过分拥挤所造成的城市环境差、住房短缺问题”提出的以“疏散”为主要措施的城市建设。1875年颁布《公共卫生法》、《住宅改善法》提出清除贫民窟。1902年,霍华德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观念,提出整体平衡、城乡融合的城市群(中心城市+周边的小镇)这一乌托邦构想。后来的雷蒙德·昂温、贝里·帕克的“卫星城理论”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田园城市模型


二、战后重建阶段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鉴于战争对许多城市的严重破坏,毁于战火的城市与建筑亟待重建与再开发。当时面临的任务主要包括新建住宅、修缮旧住宅、调整不合理的规划布局、改善生活设施、修建道路交通设施等。此时的城市发展受建筑师的形体主义影响,并急于扫除现有的混乱布局,寄希望于规划师和建筑师绘制的宏大的形体规划总图,通过大规模改造,将混杂的布局改造为结构清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的“新城”,体现了理性秩序的主导性。


这一阶段,霍华德的两位助手昂温和帕克提出的卫星城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伦敦等大城市的新城建设与战后的城市空间与功能疏散中。卫星城的建设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卧城(代表:哈罗新城),第二代为半独立的卫星城(代表:朗科恩新城),第三代是完全独立的卫星城(代表:凯恩斯新城)。1944年,阿伯克隆比主持的大伦敦规划方案就是采取卫星城的方式来疏散中心区人口。1947年《城乡规划法》标志着英国开始系统性地进行城市规划与重建。


总的来说,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倡导的功能分区思想(《雅典宪章》)指导下,这一阶段英国的重建工作包括大规模推倒重建、清理贫民窟、中心区土地再开发利用,使得城市扩张迅速,城市面貌虽然焕然一新,经济发展迅速,但忽视了社区的多样性和居民的实际需求,产生了诸多交通堵塞、历史文化破坏、城市空间尺度不宜人、社会隔离和城市功能单一等问题。随着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实践后,英国城市中心区衰退和城市交通拥挤混乱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人本主义思想开始产生。1954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中的Team 10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强调了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1945,大伦敦规划


三、后工业化时代

(1970-199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去工业化的影响,英国许多传统工业城市面临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的困境。此外,部分居民为寻求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机会向城市边缘或郊区迁移,出现了严重的逆城市化现象,即内城荒废现象。城市边缘地区不断向外扩展,并趋向于联片发展,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于1977年制定《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对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手法、大规模城市改建给予了批评,并积极关注传统的渐进式规划和小规模改建方式。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1980年代的城市更新更强调私人部门的参与,以私人投资为主、社区自助式开发、政府有选择地介入,诞生了城市开发公司以借助市场来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增长,而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成为主要的更新方式。


这一时期,政府采取的城市更新策略,不仅关注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服务的改善,一系列城市更新政策纷纷展开,包括设立城市计划基金,资助社区、教育等。保留城市结构、更新邻里社区、改善整体居住环境、恢复城市中心活力、强调社会发展和公众参与成为当时的主要目标。

四、21世纪初及其后的

可持续发展阶段

21世纪初,英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城市更新纳入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城衰退、贫富差距、族群歧视等社会问题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城市环境绿皮书》提出要通过城市政策提升全球环境,主张为居民提供富有吸引力的环境以及强调混合使用和高密度发展等城市发展目标。国际环境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型等致使城市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发展。生态城市思想提出基于生态学原则,关注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关系,强调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生态足迹”“紧凑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模式相继产生。而城市更新受以上思想影响,更注重人居环境和社区可持续更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英国城市更新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全面、综合更新,更新技术手段更加成熟,如彼得·罗伯茨和休·塞克斯合著的《城市更新手册》对更新过程中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一方面,城市更新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环境可持续性成为新焦点,低碳、绿色基础设施成为城市更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继续趋向以谨慎渐进式的小规模改建为主的社区邻里更新,谋求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工程师、社会学者的多元合作。此外,文化提升城市竞争力被加以重视,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资加大。同时,经济全球化致使城市、区域间竞争激烈,城市工作重点转向充分挖掘地区潜力,通过区域协作、发展战略、社会经济政策等助力国际竞争的措施越来越得到重视,如大伦敦发展战略规划。这一阶段的目标致力于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环境改良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  结

英国城市更新的历史是一部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的历史。从早期的应急式重建,到后来的综合性再生,再到如今注重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的策略,英国的城市更新展示了从物质空间修复到社会经济全面复兴的转变。其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主要有:一是注重政府主导与市场、社区居民多元角色参与,鼓励公私合作;二是要注重规划引导与政策支持,尤其要制定详细的实施配套政策,如资金、开发管控等;三是注重系统化理念,如规划、建设、管理中各类措施相互配合,区域、城市、片区的发展统筹等;四是注重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驱动,强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统一。


供稿:姜圣华

编辑:姜晓航

审核:接栋正


免责声明: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知识推广、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推荐阅读:

"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

urbanchina@vip.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怎么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