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首语 · 胡正荣 | 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起点与追求

胡正荣 全球传媒学刊 2023-03-28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又一次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年4月25日,他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已经引起了各个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思考和实践。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传播学也应当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特别是其中的国际传播领域研究更加应该加快步伐,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


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等多股力量相互博弈的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改革发展稳定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急需有效的国际传播去赋能。而在这种日益复杂的世界系统中开展国际传播急需加强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并对国际传播实践提供多学科的学理支撑。不过,我们看到的现实则是我们的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还没有完全在中国自主的情景、战略、体系、路径、话语等框架中开展和推进。


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应该以坚持中国立场,立足中国实践为起点。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一定源自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这里的实践是指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所有认识与改造活动的总和,是多层面的、多领域的、多范围的和多类型的。立足中国国际传播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炼概念,推及范畴,提出框架,创新方法,从而逐步构建起对中国国际传播活动具有认识力、解释力、分析力、证实证伪力,乃至具有思想创新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要有明确的追求。追求学术性是必然,即国际传播能够成为一门学科,而学科就是一套基于实践而创造的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它由理论和方法构成。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能够成为一门学科,具有学术性是我们学人的努力目标。追求思想性是必要,即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不仅仅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的研究过程、系统的研究结论,更要有创见性的研究发现、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样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才有了生命力,有思想的知识才有存在的意义。追求开放性是必须,即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不应该是内卷的,不应该是纯粹在地化的知识体系,而应该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下,“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不断提升这个知识体系的开放性,从而使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不仅具有在地性,也具有世界性,这样的知识体系才能具备普遍性,也就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本文引文格式:胡正荣:《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起点与追求》,全球传媒学刊,2022年第6期,1-2页


往期回顾

1

目录 | 《全球传媒学刊》2022年第6期


全球传媒学刊

微信号  |

GJMS2014 (←长按复制)

邮   箱  |

gmj2014@tsinghua.edu.cn 

唯一指定投稿系统地址  |

http://qqcm.cbpt.cnki.net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向作者及单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中介费等费用。


望学界业界垂青,我们共同助力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