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上的春节:关于吃的10本书

2016-02-11 中图网


来源公众号:商务印书馆

民间有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可见,对国人来说,春节也是展示饮食文化的节日。
饮食,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最牢固,也最顽强。吃,对于我们远远不只是充饥,而是融于言行,关乎礼仪,近乎信仰。
商务印书馆关于吃的10本书,关于餐具、厨房、瓜果菜蔬、家常便饭……关于每个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1《吃货辞典》吃,常被看做一件挺俗的事儿。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吃,整天琢磨吃,就难免被周围人说成是个“吃货”,带几分玩笑,也暗含些讥讽。
然而事事有变,这几年电视上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加之网络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吃货”一夜之间华丽转身,成了爱美食、懂生活的朋友自嘲或互称的流行语,表明的是一种温情随性的生活态度。饮食,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最牢固,也最顽强。当你回味着那些酸甜苦辣,往往更为留恋吃东西时的某种意境和心绪。萦绕于心头的滋味,隐匿着属于自己的甘香或苦涩,人世间是无法买到的。于是有了这本活色生香的“辞典”,为那些销魂于碗筷之间的“吃货”。水晶肘子狮子头

鸭血粉丝汤


《吃货辞典》以八十多篇精致散文介绍了中国天南地北的几百道大菜小吃,全书配有近百幅手绘插画,着眼于美食的各种细节,连筷子都各不相同,深藏着关于美味的幽默表达,与读者一起去寻味。


2《华夏饮食文化》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探求古人生活的趣味。

本书以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加以探讨,重点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饌、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情况,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作者坦言自己并非美食家,更不敢效坡翁以“老饕”自拟。开阔的思路、广博的学识、活泼生动的语言、夹叙夹议的文字,使此书有别于一般的学术著作,而洋溢着他对广大民众的一贯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


3《时蔬小话》唯时蔬与爱不可辜负!一餐蔬菜博物学的盛宴。本书是一本关于生活里的蔬菜知识的小集子。在日常生活,每天三餐都离不开的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之一。正因为我们对蔬菜们太熟悉了,却早已忽略了那些关于蔬菜的身世和趣闻。《时蔬小话》正是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风趣和温暖的故事,让大家对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有新的了解。

它不是深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淡雅清爽的开胃蔬菜,为大家献上来自植物的问候。书中除了介绍蔬菜的基本起源以及分化过程外,还就蔬菜对应的人文典故、烹饪方法和博物记忆等方面做了介绍,使得蔬菜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形象鲜明而清新。


4《厨室探险——揭示烹饪的科学秘密》如何煎出一个完美的荷包蛋?

本书是法国当代物理化学家,“分子厨艺”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美食科学探险家埃尔韦·蒂斯的代表作品,作者将厨房变成了实验室,来探讨美食的科学原理。他提出了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如在烹饪时是什么导致新鲜的蔬菜变色,如何煎出一个完美的荷包蛋,以操作建议和具体事例阐明抽象的概念,以使读者全面理解食物的科学原理。他告诉我们,科学准则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食物之上,并为烹饪方法提供科学解释。


5《中国设计全集》(卷九:餐饮类编·食具篇,卷十:餐饮类编·饮具篇,卷十一:餐饮类编·厨具篇)卷九:餐饮类编·食具篇本书在古代食具的资料上作了一番剪裁,精选中国古代历史上150例食具作品,包罗有陶器、青铜器、漆器、金器、银器、瓷器、玉器、木器等不同材质的食具,它们代表了从远古时期到清代,中国古代食具中的精品。借助这些实例,可以直观地把握中国古代食具的发展脉络和风格演变的历史,从而可以透析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饮食文化,从中领略蕴涵在饮食中的古代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
卷十:餐饮类编·饮具篇本卷共精选案例150个,以纵向进化与横向分类两个基本坐标为主线,选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编撰的方式是紧紧围绕典型饮具的功能结构与造型设计展开的,每件案例的研究由案例概述、结构设计分析、工作原理分析、材料工艺分析、类似案例比较等组成。在撰写的内容里,作为欣赏用器的饮具极少,重点是民众生活用饮具。整项研究是以史实结合设计艺术学论为指导思想,将与饮具相关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连接构成关系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目标定位方法去探讨饮具的成器之道。
卷十一:餐饮类编·厨具篇

本篇所选案例150例,遴选自历代最具代表性的各类厨房用具及食材造型,分五大类型展开案例分析。在文本撰写上,本篇案例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出发,以功能、形态、工艺、材料以及设计价值评估、文化寓意等方面为分析重点,力图展现中国传统厨具设计和食材造型的精髓。本篇案例所涉及的时间,上起史前社会(主要是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时期。


6《世界历史上的食物》不论一种陌生的植物产量有多高,如果它不能用来准备一道美味和诱人的菜式,就不会受到欢迎。

本书是对世界历史上的烹饪文化和食物消费的比较和综合研究。考察了食物的全球化,指出农作物的扩散导致了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探讨了人类发展与食物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政治、社会和环境意义。


7《日语美食王》(附光盘1张)触摸舌尖上的日本,品享指尖上的美味。日本人的餐桌上经常出现哪些菜品?日本人对饮食都有哪些独特的讲究?花样繁多的菜品背后都有哪些有趣的典故?《日语美食王》为您一一揭晓。如果说日本美食的主角是刺身、寿司、便当这些日料的话,西餐和中餐所扮演的配角同样精彩纷呈。众所周知的中华一条街,街角随处可见的咖啡店和酒吧,在日本美食世界中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

《日语美食王》囊括近500幅美味高清图片,请您边“吃”边学。mp3录音让您的日语学习更加原汁原味。颇具亲和力的罗马拼音,让吃货们快速变为日语达人!


8《中国伊朗编》伊朗,为中国带来了最早的汉土异国植物:苜蓿和葡萄树。

“胡”、“波斯”,让伊朗走进了中国。
中国珍贵的植物与商品,由伊朗带进了地中海地区。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的重要著作,了解伊朗文明史上的中国。

作者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在语言学、人类学、植物学、矿物学方面都受过专门训练。这本书可以说是他探讨东方名物、语言、制度各方面专门问题所得成果的总汇。首先是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其次是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伊朗史上萨珊王朝的官制。附录几篇是关于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国境内几个民族语言(蒙、藏、维吾尔)里面若干词汇的研究。


9《生命里的家常便饭:方任利莎的甜酸苦辣》讲述有“香港烹饪女皇”之称的方太──方任利莎的生命故事。

方任利莎自1979年开始担任电视台妇女节目烹饪主持,20年来不曾间断,深受观众欢迎。1984年开始从事杂志工作,出版《方太世界》及各类食谱。此外,亦曾定期担任新加坡电视台烹饪节目主持。多年来,是多个著名品牌的代言人与亲善大使。


10《瓜饭集》“我家老屋的西墙下,有一片空地,长满了杂草,面积不大,倒有个名字,叫“和尚园”。每到秋天,大人在这里种的南瓜就会丰收,那硕大的金黄色的南瓜,一个个在南瓜叶底下露出来,它就是我们一家秋天的粮食。”

《瓜饭集》里的文章有三个内容,一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二是作者对游历过的地方的怀念,三是作者对师友的眷念。这些文章,都是用散文写的。作者国传统的散文概念是很宽泛的。除了诗、词、赋之类的韵文和特殊的文体外,都可以称之为散文,辞赋到了后来,也发生了变化,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都已经是散文了。



      中图网微信平台欢迎广大网友投稿!
  稿件内容:读书、观影、赏乐、情感、生活、励志、职场、亲子、旅行、美食、时尚等各类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281778015@qq.com

  中图微信书友群:请先添加微信号ztwsyh(中图网书友会),然后可被邀请加入微信群。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购买更多关于美食的好书
编辑:锦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