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学者激辩, 终于把“新疆棉”背后的真问题公开了

哲学园 2021-03-28

转自:文化纵横

文章来源:施展世界、观察者网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园鸣谢


导读近日,新疆棉花牵动人心。分析人士认为,本次事件之所以涉面极广,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组织BCI(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最早向新疆棉花发难,以至于其下属成员纷纷表态。如何认识这一问题?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外交学院学者施展指出,作为一个行业协会,BCI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反映出国际秩序是一个多重规则体系,即在主权国家主导的秩序外,还有一套商人主导的秩序——它比主权秩序更早出现,且是商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他认为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理解往往只有主权秩序而遮蔽了商人秩序,并认为在两种秩序相冲突时,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否则不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

对此,复旦大学学者沙烨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尽管商人秩序更早出现,但主权国家建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规制商人秩序。商人秩序和主权秩序并非理想化的两种秩序,前者事实上是后者的一部分。很多“貌似中立”的国际组织都由西方主权国家主导,其制定的行业标准也常带着西式“双标”。以BCI为例,它在资金困顿时,正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伸出援手。正因为这些组织几乎都掌握在西方国家和行业巨头手中,其更容易用行业标准卡后发国家脖子。因此,随着中国国力和企业能力的提升,有必要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

本文由两篇文章组成,分别摘自“施展世界”公众号与“观察者网”公众号,感谢授权。文章仅代表两位作者本人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谁是BCI?


✪ 施展 | 外交学院

(本文转自“施展世界”公众号)


谁是BCI?2021年3月24日之前,这个问题拿出来问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是一脸蒙圈的。除非业内人士,极少有人会知道这么一个组织。到了3月24日,这个极为小众的组织在中国突然之间变得极为知名,虽然知道其名字的绝大部分人还是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

BCI是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的英文简称,是2009年在瑞士注册的一家非盈利的国际会员组织。BCI与从棉田到供应商、制造商和品牌商的各种利益相关方合作,为良好棉花提供全球通行的定义,并提出全球适用的社会及环境标准。这样的非盈利性国际行业组织有很多,经常是会员制的,BCI仅是其中一个。这些组织通常都提供了在国际市场上有公信力的行业标准,对于要进入国际市场的纺织品来说,获得BCI的标准认证,无疑是很有利的。

就是BCI这样一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组织,却在3月24号让中国人炸了锅。当然,这个事情的背后有着很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某地出产棉花的妄意揣度当然是完全站不住脚的,BCI很可能是在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中卷入了进来,内情我们还都不知道。就本文的目的而言,国际政治博弈也不是关注的核心,本文更加关注的,是BCI的卷入所产生的出乎很多人预料的连锁反应。因为BCI的态度,以致各种在生产中要使用棉花作为原料的国际、国内品牌,纷纷得表明立场,做出选择,而与这些品牌相关的很多利益相关方比如代言人等等,也得表明立场、做出选择。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与以往的D&G辱华事件之类不同,这次是一个行业性的事件。而纺织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太大了,如果行业中的企业都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带来的影响可能超出人们通常的想象。

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可能的影响,有太多的国际品牌比如耐克、阿迪、锐步、H&M、ZARA、GAP、杰克琼斯,等等,它们都已内嵌在消费者日常的生活中了。这些国际品牌坚决跟BCI划清界限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否则它们在母国就没法混了;如果一定要二选一,大概率只能是放弃中国市场,这对国人的消费习惯会带来很大冲击。

当然,面对民族大义,消费习惯是可以改的,而那些国际品牌在国内市场上所雇佣的从业人员,大不了重找工作,咬咬牙这都不是什么问题。但接下来再看看对国内生产者可能的影响,就让人很难轻松了。

据统计,在2018年,国内与纺织相关的各种行业,从制造到销售等各种环节,共有121万家法人企业,创造的产值占中国GDP的14%;各环节关涉到的就业岗位大约2500万人,影响到大约2000万个家庭。

2018年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占全球出口市场总额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些中国生产商如果必须要二选一,那就只能放弃国际市场,大的民族品牌企业也不用再考虑什么国际化的问题了,至少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不用再抱什么幻想了。各种出口企业的竞争只好转向国内,市场厮杀会前所未有地激烈,从红海发展为紫海,行业利润大幅萎缩,创新乏力;原来那些国际品牌的国内雇员想要重找工作,大概也没那么容易了,只好跟其他行业的人去竞争,于是各种内卷……当然了,这里所述仅仅是一种最悲观的前景,现实当中的企业可能会找到各种办法来斡旋,但一定时间内其前景无疑是有着很大不确定性的了,而不确定性又会抑制投资,对经济肯定是有意料外的冲击效应的。并且这种冲击很可能还会在其他行业有扩散效应,美国时间3月24号美股开市后,在美上市的各行业中概股全线暴跌,直接原因是SEC新政,但与BCI事未必无关。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在3月24号之前绝大部分中国人根本都没有听说过的一个非盈利的国际会员组织。

这个事情简直太有戏剧性了,它以特别刺眼的方式让我们意识到,国际秩序原来不仅仅是由国家间关系构成的,它还有着更加复杂的多重规则体系在运作。其中很多重规则体系是由非政府机构组织起来,通常都是制定各种国际性的商业标准、产品标准或者一般行为规则的。

这复杂的多重规则体系,简化区分一下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主权国家所主导的秩序,和商人所主导的秩序。商人秩序并不是新出现的,实际上它在某种意义上比主权国家更古老,中世纪中后期,在欧洲的波罗的海-北海一带活跃的汉萨同盟便是由商人所主导的秩序,主权国家是在这之后才出现的。汉萨同盟中形成的很多商业规则,对今天的国际法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海商法、国际商务仲裁法等等,都可以看到汉萨同盟留下的很多痕迹。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商人秩序与主权国家秩序之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各种有机联系。对于老牌国家来说,这是个理所当然的常态,但是对于后起的商业国家来说,对此体会不深,业外人士则对此更是不熟悉。

国人不太听说过BCI,它就是商人秩序的一个案例,还有些组织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我们经常意识不到它们是属于商人秩序的。比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负责当今世界上绝大部分产品领域的标准化活动,再比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各种电气工程、电子工程领域的国际标准都是由它制定的。ISO和IEC都是非政府组织,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担负着制定全球协商一致的国际标准的任务,中国参加这些组织的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而不是政府,参与者在规则或标准的制定中都有发言权。ISO和IEC制定的标准都是自愿性的,所以生产厂商并不是必须遵守,但不遵守的厂商就很难找到买家。这与政治无关,仅仅是个市场效应,比如你生产的电器就是有个性,就是不愿遵守IEC的电压标准,那也随你,但你除非自建电网,否则你的产品就找不到能应用的地方,东西就卖不掉。国际行业组织所制定的行业标准就相当于行业的基础设施,它为市场提供了运营的基本条件。

除了刚说的这几个,还有数量更加庞大得多的非盈利的国际性行业组织,大部分都是业外人士都没有听说过的,它们也都在制定着各种产品标准、环保标准、一般行为规则,这些都是商人秩序的组成部分。对于具体的商人而言,很多时候,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获得这些行业组织的标准认证,这是基本的前提;如果你拒绝这些组织的认证,那也没问题,只是在国际市场上会举步维艰,基本就玩不下去了。

我们对国际秩序的理解往往只有主权国家秩序,遮蔽了商人秩序,这对于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无论是国际政治竞争还是国际商业竞争——都是不利的。

主权国家秩序和商人秩序的规则适用边界不一样,规则形成机制不一样,规范对象不一样,法律意涵不一样,经济、社会效应不一样……种种不一样意味着,这两种秩序之间既有各种有机联系,在某些时候也会发生冲突,BCI事件就是一例。

冲突的可能性是我们必须要直面、无可回避的事实;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现在还不知道答案。但我们毫无疑问可以知道,作为一个深度嵌入全球市场、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家,是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地应对这两种秩序或者说两套规则系统的冲突的,否则很可能会伤害到国家利益。


商业秩序优于主权国家秩序?

不能装糊涂


✪ 沙烨 | 复旦大学
(本文转自“观察者网”公众号)

施展文章流传很广,我读得却不多。偶尔有两三篇传到眼前,却往往惊讶于文章中的刺眼夺目的硬伤,也困惑于作者表达背后的逻辑与意图。


这两天,H&M等国际知名品牌对新疆棉花发难,大家都在齐心协力阻击欧美对中国的围攻,包括起底这次事件背后黑手、NGO组织BCI(Better Cotton Initiative,良好棉花发展协会),一个号称致力于推动棉花可持续发展非营利组织。


但施展却在这个时候发了一篇文章《谁是BCI?》,大谈“我们对国际秩序的理解往往只有主权国家秩序,遮蔽了商人秩序,这对于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无论是国际政治竞争还是国际商业竞争——都是不利的。”


不按商人秩序行事危害有多大?文章配了一张图,美国时间3月24日美股开市后,在美上市的各行业中概股全线暴跌,营造一种你看就因为你抵制BCI,连累了一众中国企业的氛围。


看着挺吓人,但稍微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昨天中概股下跌,是因为SEC法案(《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和BCI事件没半毛关系。该法案要求,如果外国公司连续三年未能通过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将被禁止在美国任何交易所上市。好巧不巧,这又是一家NGO。


按照施文的逻辑,也就是说在主权国家的今天,商业秩序是可以优于主权国家秩序的,也等于说,随便一个国际型大企业、NGO就可以威胁他国和其他企业的正当利益,这不就等于是给垄断企业和一众由西方建立的、掌握话语权的行业标准协会、NGO组织开脱?


“商人秩序比主权国家更古老”这一点我不否认,毕竟连主权(Sovereignty)这个词,都是法国人博丹1576年在论《共和六书》里才提出的。但自从主权国家建立后,无不是在想着如何规制(降服)商业秩序。商人秩序本来就是政治秩序的一部分,不能假装天真好像两者毫无关系。


很简单,商人秩序有用的话,还要主权国家干什么?


文章还提到了一众行业标准组织,比如: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负责当今世界上绝大部分产品领域的标准化活动,再比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各种电气工程、电子工程领域的国际标准都是由它制定的。ISO和IEC都是非政府组织,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担负着制定全球协商一致的国际标准的任务,中国参加这些组织的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而不是政府,参与者在规则或标准的制定中都有发言权。
ISO和IEC制定的标准都是自愿性的,所以生产厂商并不是必须遵守,但不遵守的厂商就很难找到买家。这与政治无关,仅仅是个市场效应,比如你生产的电器就是有个性,就是不愿遵守IEC的电压标准,那也随你,但你除非自建电网,否则你的产品就找不到能应用的地方,东西就卖不掉。国际行业组织所制定的行业标准就相当于行业的基础设施,它为市场提供了运营的基本条件。”

工业化的一大标志和进步就是标准化,制定全球统一的行业标准确实更有利于全球化发展,避免因为规则不统一造成的市场区隔,这无可否认。但这些行业组织真的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吗?


首先,这些国际组织都是西方主导的,什么标准、怎么制定、谁说了算,几乎都是掌握在西方主流国家和行业巨头手中,发展中国家在其中别说争得一席之地,就是平等对话都何其之难?!西方仗着自己的先发优势,用行业标准卡后发国家的脖子,这事儿不是一次两次了。


而这些所谓貌似中立的组织,其实都是西方国家控制产业和敛财的白手套。以这次的BCI为例,采用的是会员制,从上游棉花商、中游纺织厂,到下游零售店全产业链一网打尽,会费最低2000欧,最高24000欧。


要强调的是,BCI的背后正是一直给中国使绊子的美国。成立初期,BCI捉襟见肘,正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伸出援手,随后,英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玛莎百货,美国的Levi's牛仔裤、耐克、阿迪达斯纷纷跟进加入BCI联盟。


有人说,那我不跟你玩了行不行?对不起,不行。如果没有BCI的认证,那你就不能供货,接不到行业大单,等于间接被逐出行业,这生意还怎么做?


其次,说是为了推动全球产业良性发展,但这些行业标准组织,无不体现了西方的“双标”。明明已是全面机械化的新疆采棉,却偏给他们诬陷成黑奴摘棉式的压迫。难道当年针对伊拉克的洗衣粉战略还没用够吗?难道要我们破开肚子证明我们没多吃一碗粉吗?


在国外疫情处于高峰的去年4月份,施展发了一篇文章《为何不应说“有本事别买我口罩”?》,大意是说产业链动荡,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信任,文章中还举了德国的例子,想要说明“德国通过一种新的超越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制度安排,把自己的生产能力‘去武器化’,才能够重建并保有自己的生产能力,同时仍然获得世界的信任”。文章把二战的战败国德国作为中国的启示,这出发点就非常不妥当。纳粹德国对外发动战争,对内种族灭绝,这和中国有任何能类比的吗?文章中提到的欧洲煤钢联营ECSC,是法国外交家让·莫内(Jean Monnet)最先构思,并由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正式提出的,而文章里却把ECSC完全归功于德国总理阿登纳,这是在随意打扮和篡改历史。


为了向往西方治下“美好生活”,不惜自我矮化,编造出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其中陶醉和感动,这恐怕不合适。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人傻钱多了。随着中国国力和企业能力的提升,我们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


华为就是很好的例子。


还记得2018年中兴、华为刚被制裁的时候吗?那会儿多难受啊,真的像被人卡了脖子。然而很快,华为绝地反击,在一贯坚持的研发投入上再下力气,截至2018年9月,华为拥有超过188000名员工,其中约76000人从事研发工作。在全球拥有21个研发机构,截至2017年,华为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13.8亿美元。


据工信部门的数据统计,华为共申请了与终端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12000件,外观专利1000多件,同时已经获得中国专利授权1600件,欧美等境外专利授权500多件,目前华为消费者业务以1300件左右专利申请量稳步增长。


可以看这张图感受一下:


至于新疆棉花,大可不必担心。作为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我国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其中,新疆棉产量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对不起,新疆的棉花我们自己还不够用,不吃这一套。



两篇文章分别转自“施展世界”公众号与“观察者网”公众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