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家孩子不是这么带大的,怎么就你这么麻烦”

Natalie 每日豆瓣 2020-09-09
本文由豆瓣用户@Natalie  授权发布丨
原标题:小孩子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前几天和小哥闲聊,问小哥说你爸妈打过你吗。小哥歪头想了一会儿,说打过,但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初中的时候他有一次忘了写作业,晚上10点多才想起来要出去买习题集,就跟他妈说要出去买。他妈就很生气,觉得你怎么不早说,他就说我给忘了,可是我现在一定得去明天要交作业,他妈就很生气打了他一巴掌。
小哥三十出头的人了,说起这件事还是眼泪汪汪。“大人打小孩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的情绪没处理好,迁怒于小孩。但小孩没有任何其他排解途径了。小孩只能自己消化一辈子。”他这样说。
----
我小时候挨打的次数不算多,最多是赖床不起被抽一巴掌,一直想要做什么事爸妈不让被打一耳光这种,其实记不清楚了。要说因为挨过某一次打所以和爸妈不再亲密也不太公平,这些年往回看,他们其实待我很好,尽他们所能的好了。
只是他们生活本身有太多苦楚,我妈又将这些辛苦毫无保留、甚至三令五申地强调给了我,希望我知恩图报、刻苦奋斗。
殊不知小孩子努力上进不应该是这样培养的,仇恨教育终究难培养出一个充满爱的个体。
小时候我妈用来激励我的话,主题总是很鲜明,一应是我们家境贫寒,你要争气,否则会被别人看不起。
我妈的两个兄弟姐妹都在国企工作、生活优渥,而我妈上山下乡回来错过了高考,后来进工厂招工,工厂破产、员工下岗,相比之下确实生活条件差一些。我们每周去外公外婆家吃饭、或者和爸妈的朋友相聚回来,我妈都会讲,你看人家家里条件多好,我们家条件不好,就是因为自己当时没有努力学习。你一定要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否则会失败、会成为别人的笑柄,大家都会看不起我们家的。
当时没什么概念,后来长大了觉得,别人家也很忙,没空整天盯着你、瞅准机会就嘲笑你。我当时明明已经是一个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好的小孩了,我妈还是要居安思危,生怕你考了第二名怎么办,一落千丈怎么办。
这样的话我一直听到高中,有一次实在绷不住了,说你能不能别讲了,我每天都听每天听都听过几千次了。我妈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妈妈把自己的伤口剖开给你看来督促你努力,你怎么一点都不感恩的?
我不知道。爱一定要带着血剖着伤口睁大眼让你看吗,爱一定是战战兢兢、宣泄不完的痛苦吗?
但于此同时我并不知道这样的关系是痛苦的。小孩子是一张白纸,你交给他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他还没学会反问你画在我身上的东西是对的吗。此外,独生子女无法复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个人有个人的喜悦和痛苦,没法和兄弟姐妹通气说爸妈这样做其实不对,只能模模糊糊从书籍和别人口中摸索自己的感受。
与此同时,我妈也会一直讲,你好优秀哦,别人都羡慕我有你这样好的孩子,妈妈也很爱你,为你付出了一切。你爸对这个家没有担当,我只有你了,你一定要有出息。
所以我一直觉得,哦,妈妈是对我很好的,这样的关系应该很正常吧。
----
直到很多年后出国,毕业找工作的当口和朋友闲聊。朋友要趁着工作开始前赶紧回一趟国。我问她是有什么事情要办吗,她说没有啊,就是半年没回去了,得回家看看。
我有点不太理解。朋友说,在国外终究是漂着,要回到杭州那间自己长大的公寓里才安心。所以每半年要这么回去“续一次命“。
我还是无法感同身受,于是不断控制变量发问:所以一定得是那间公寓、那个物理位置吗?朋友说不是,后来搬过家,但新家在的地方也还是感觉很熟悉、很安心。
我又问,所以你回去会做什么呢?朋友说,就什么也不做,和家人聊聊天,在家里的床上躺一躺。
我问,就这样吗?朋友说,就这样呀。
我这才意识到,哦,这样对家人的放心的依赖,我是没有的。
----
如果现在让我想起大洋彼岸的、我生活了十八年的那个家,我的情绪好像是中性的。
当然,那里发生过细小的欢乐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家里难得停电,我爸就点了蜡烛,我也不用写作业,我们三个人就围在蜡烛面前听窗外的冰雹声;比如有一次放假,我一个午觉睡到晚饭,我妈下班回来,看着我说“你睡饱的了脸就会粉粉的,看起来像只小鸽子“。
但我好像无法将这个地方等同于我的“避风港”。这里不是我遇到困难和烦恼可以转身回去讲一讲的地方,不是我有了心事想征求人意见可以被倾听的地方。如果现在因为客观原因我真的要回家了,我也无法想象自己在这个我长大的城市生活超过一个月。
那种我刚刚离开这座城市时仍然感觉非常鲜明的羁绊,渐渐淡掉了。
----
我二三月的时候找不到工作,整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清晰地感觉到一天里百分之八十的情绪都是鲜明的焦虑。后来和对抗抑郁经验丰富的室友讲,室友跟我分享她看医生时医生传授的办法,比如想象一个让你觉得很安全的地方,然后努力去描述这个地方的所有细节。
我乍一想,能想到的地方都是山呀湖呀那种电脑背景,就问室友你想的是什么地方?
她说她每次想到的,都是小时候一家三口在浴缸边坐着泡脚,整个房间雾腾腾暖融融的,三个人无话不谈。她说她一想到这个场景就觉得好惬意、好安心。她描述起这个场面时脸上也浮现出温暖的表情,眼睛里闪闪发光。
晚上的时候我用她的方法试图入睡,却在第一步就卡了壳。我想到的是初中时一个笔记本封皮上的金黄麦田,阴雨天但天边有彩虹。这片麦田无边无际,麦子也长到齐腰高。我在麦田里跑,拨开麦子跑。但没有方向,也没有人。
----
大家也可以看到我说到这里我爸基本没什么存在感。事实也是如此,说我们家丧偶式育儿可能不太公平,但我爸在我身上确实没操过什么心。他觉得我挺好的,我小学的时候他也经常骑着自行车带我去看展、买菜、逛街。
但他并不了解我。我们的沟通是事实基础的(像是在博物馆向我讲解画作),而没有任何的感情交流(比如爸爸相信你、爸爸觉得这件事你的想法是对的)。在我明显情绪失调不太好的时候,他就开始骂我怎么这么不懂事、心思为什么不放在学习上了。

对于我爸来说,可能育儿也是一件“谁家的孩子不是这么带大的,怎么到了你这就这么麻烦“的事。

讲这些不是想抱怨什么,就是想贡献一个没家暴没离婚没重男轻女的普通家庭的小孩的成长心路。
我爸没有黄赌毒,没小三,赚钱不多,工作不忙,也因此可以算是顾家。我妈不是家庭主妇,有工作,有朋友圈,对我在经济范围内最大化支持,不催婚,没让我回家考公务员。反过来说,如果父母对我有经济上的需求,我觉得我会做到,会履行义务。
但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吗?我不知道。对于生小孩、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庭这件事,我好像也没有特别向往。
我想把我的故事说出来,和那些可能有相同经历的小孩子们遥远地挥挥手,也再多问准父母一句,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你们做好让小孩子吃饱穿暖的准备了吗?如果是,那么你们做好给小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的准备了吗?
你可以做到永远不打自己的小孩、无论他多“无理取闹”、你的心情有多差吗?
你可以做到不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压在小孩身上,无论他做怎样的人生选择,只要他健康快乐,你都支持吗?
你能做到在自己生活状态可预期的变动里(失业、婚变、国际形势等等),仍然保证小孩有较为安定的生活条件,且能为他提供相对稳定的情绪输出吗?
即使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做到,那么你选择生育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你期望在这段亲子关系中获得什么?如果是养儿防老,那么你能否接受未来子女可能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结果?
如果是“有一个无条件爱我的个体”,那么你是否能接受,你在仅仅做到了让小孩吃饱穿暖的情况下,小孩与你的关系并不亲密?
没有人能预计到未来的一切,也没有人能做到一百分。但六十分环境里长出来的小孩和九十分会有完全不同的状态。更何况今天的打分标准,也可能随时间的变化面目全非。
你可以给出多少分?你又真的愿意接受小孩子成长为多少分的样子?
----
我爸妈刚结婚的时候,我妈身体不好,也一直没有怀孕。我后来问我妈说有没有想过不生孩子,我妈说结婚几年之后,生活已经没有重心了,每天下班回家闲得发慌,这时候就得有一个小孩把这个家凝结在一起。
可能后来发生的事情(工厂下岗、夫妻关系淡漠等等)是三十出头的她没有想到的。那么有什么事情是现在的我应该考虑到的吗?
我又想起去年我妈来洛杉矶的时候,我们在校园里散步,聊到生小孩的话题。我妈说你们年轻人就是想得太多了。小孩子嘛,毕竟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凭空多出来一个和你最亲密的人,你白赚不赔的。
小孩子真的是背负了太多本不应承受的责任和期望啊。我这样想。
<END >
“熊孩子”的世界,其实很艰难
“你什么都由着她,以后社会上哪有人这么惯着她”
你从父母的婚姻里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终于在我儿子这里初步实现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