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团结读书会 | 《韩非子》的政治构想与国家治理


团结读书会,是团结报社媒体深度融合的又一标志性产品。自2021年启动以来,活动和民主党派组织自身建设紧密结合,以读书学习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在坚定信仰上扎根,在理论领悟上用心,在学以致用上发力,在解决问题上见效,体现了主题的契合性、联络的精准性、领读的权威性、共读的广泛性、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团结报社履行媒体职责、加强舆论引导、服务统一战线的有效载体。


本期团结读书会

【领读人】任健峰,政治学博士,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讲师,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史。

市委会共读民革泸州市委会








经典论述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









主委致辞













民革泸州市委会主委 刘旭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革泸州市委会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书香民革”建设,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党员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升修养。


《团结报》文化周刊策划的“与经典对话 与时代同行”团结读书会,书香蕴秀,奠基成长。《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中国古代政治学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韩非子》文风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其中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最是读书能致远,人间至味是书香。愿大家的每扇窗户都透着阅读的灯光,在灯光中反思自我,获得智慧;在灯光中涵养品格,增长眼界;在灯光中感悟正义,汲取力量。愿大家注重读书学习与履职实际相结合,以读书学习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真正做到在理论领悟上用心、在学以致用上发力、在解决问题上见效、在坚定信仰上扎根。愿大家坚持学以致用,把读书学习成果转化为担当作为和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市委会共读













民革泸州市委会(以下简称市委会)是西南地区较早建立的民革地方组织之一,筹建于1951年11月,1955年4月24日正式成立,现为第十三届委员会,共有委员21名。市委会下设3个基层委员会、10个支部,9个专委会。


近年来,市委会坚持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目标,坚持“班长带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理念,以“一站一号”为抓手,紧密团结带领泸州民革全体党员,紧扣中心工作,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市委会先后被民革中央授予“民革全国机关工作先进集体”“民革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集体”“民革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民革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活动展示













民革泸州市委会开展读书活动


民革泸州市委会江阳区基层委员会精准助学扶贫基金成立


民革泸州市委会开展纪念“五一口号”知识竞赛








《韩非子》的政治构想与国家治理













任健峰


《韩非子》

韩非是先秦诸子殿军人物,集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是其传世之作。


韩非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常人政治”构想是他在周秦巨变的浪潮中提出的一种替代三代“圣人政治”的实践方案,对秦以后的中国传统政治影响极为深刻,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以“理”奠基


韩非如何认识世界集中体现在“理”这一概念上。《韩非子·解老》有言:“理者,成物之文也……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韩非认为,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形,有形则有长短、大小、方圆、轻重、黑白等属性。这些属性就是事物的存在之“理”,通过对事物所蕴含的“理”进行分析把握,事物之间的差异及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就可道可名。因此,“理”确立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立场,主张从现实经验和客观实际来认识事物存在的基本特性和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切实践活动必须以对事物存在之“理”的认识和把握为前提。《韩非子·解老》又言:“先物行先理动谓之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所谓“前识”,就是没有实践经验和客观规律支撑的意念揣度,是一种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态度,必然会失败,最典型的就是用龟筴和星象预测吉凶祸福。越王勾践曾倚仗珍贵的大龟来占卜,却被吴王夫差打败沦为奴隶,回国后丢弃龟甲,彰明法令、亲爱民众,最终雪耻复国。


因此,国家政治秩序的构建、制度的设计、治理的实践,也必须以社会存在和运行的必然之“理”为基础,这一点商鞅讲的最为精练:“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 


“常人”逻辑


《说文解字》对“政”的解释是,“政者,正也”,而“正”又解释为,“是也,从止,一以止”。“一”与“多”相对,也就是说,中国古人其实是从社会中“一”与“多”的关系来理解政治道理。韩非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从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出发:“未有天下而无以天下为者许由是也,已有天下而无以天下为者尧、舜是也;毁廉求财,犯刑趋利,忘身之死者,盗跖是也。此二者殆物也,治国用民之道也不以此二者为量。”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许由这样的隐士、尧舜这样的圣人、盗跖这样的暴徒总是极少数,这些少数也是不可能为政治所规训的。社会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道德和能力都平庸的“常人”,也只有这些多数的“常人”才能为政治所用。


因此,这个不争的社会事实昭示了政治活动一个最基本的“理”:国家政权的基础、治理的对象并不是许由、尧舜、盗跖这样的少数“殆物”,而是道德和能力都比较平庸的多数“常人”,对政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就应当遵循“常人”的逻辑,在多数“常人”的基础上形成统一。故韩非有言:“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 


国家治理


韩非的“常人”构想并不是对人的矮化,而是要以“常人”逻辑构建一种“常人政治”。这是当时分封制失败后,重建治理体系并谋求有效治理的社会历史需要。韩非认为,大国治理必须立足多数民众的支持,还要有效防止官僚队伍以权谋私,因此,必须打造一部适合“常人”统治的国家机器,必须以“常人”逻辑设计制度、治理国家。


首先,增进民众利益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国家治理必须用“常人”眼光来看待民众,正视他们追求现实利益的首要诉求,依据其特性制定法令政策。韩非认为,“人主者,天下一力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君主由天下人同心合力所拥戴,职责自然是为天下人谋利益,而绝大多数民众所看重的就是真实的利益,国家治理就是要不断地增进民众利益,在统一中增进国民利益。《韩非子·备内》有言:“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这种统一就是在严格监督官僚权力、严厉打击官僚贪腐的基础上,将国家需要和民众利益统一起来,实行富民安民的政策。


其次,对官僚队伍的治理关键在于监督制度的建设。对官僚队伍的治理也须遵循“常人”逻辑。韩非认为,“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在重大危机和利益诱惑面前,掌握行政权力的官员往往容易以权谋私。因此,政治监督建设就是对官僚队伍实施有效治理的关键抓手,也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治理水平。但韩非也指出,对官僚队伍的治理并不奢求将其变成道德君子,关键在于构建“使跖不敢为非”的制度环境,促使其规范行政,不得胡作非为,故“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最后,“法治”是维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最可靠的治道。韩非从大国争霸的历史中发现,每一个称霸的大国是在遇到贤明之君时崛起,但也都因中主在位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以至于每个霸权国基本上只能维持一代人的富强。因此,大国要维持长期的稳定发展就必须选择适合中主的治理之道,打造一种“常人”模式来治理国家,这就是“法治”。韩非认为,依法治国关键是使君主在政治中能够实现从“有我”到“无我”转换,努力推进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


读书感悟



民革党员 徐臻:

《韩非子》“五蠹”篇构筑了韩非心中的“理想国”,其中对儒士的“放逐”可以旁证一个事实: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际上包含了对法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现代性转化。


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华丽的言辞不能带来国家的安康,而实施统一的法度才是治国之道,他将孔孟的追随者都排除在其“理想国”之外。


首先,韩非论“五蠹”体现了鲜明的群己边界意识。韩非说:“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其论述统摄在朴素的二元思想之下。


其次,韩非认为“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这也有了质朴的国家主权意识,治和强不能求之于外,而在于国家有良好的政治。


再者,韩非的思想有鲜明的实用色彩。起初,科学在中国未昌明,因格致之学与科学纠缠不清,前者求“所以然之故”,后者求“所以然之则”,格致是修身之法,科学是务实之本。


“现代化”并非只有欧洲启蒙运动一条血脉、一副面孔,韩非以去“五蠹”为业,构筑法家“理想国”。在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之上,中国的百年现代化探索路径丰富多样,而“不法常可”才是务实之本,所以,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对传统资源的批判继承上生长而来,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民革党员 周剑:

通过认真学习中共二十大精神,结合通读《韩非子》,谈两点体会:


一是“为国者,以民为基”,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必须深刻领悟“人民”二字的根本性、决定性意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是韩非认为“法治”是维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最可靠的治道。“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推进。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的一系列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崇高理想和为民情怀,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坚定意志和不懈追求。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战略部署,是每一位民革党员的政治责任,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中共二十大精神所蕴含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追求,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让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在本地区、本部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民革党员 乔淦: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即要根据实际来制定政策。从韩非的“仁政”“仁法”“仁义”理论可以看出,他强调了法治的道德基础,认为法治应该是仁义的,并且法治国家的政治、法律和道德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中共二十大报告为我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全面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新任务,作出了新部署,强调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我认为,法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遵循法治的“纲”就是我们为此目标而应作出的努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立好法治的“规”,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使立法体系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时效性,以良法促进发展和保障善治。


同时,我们必须紧扣法治的“重”,即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此外,我们必须凸显法治的“要”,即严格公正司法,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最后,我们必须夯实法治的“基”,即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使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风尚。

《团结报》2023年1月7日 7版



团结读书会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团结读书会网上集萃

团结读书会——以读书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

团结读书会走进开封统战部,在经典名篇中探寻尊贤修身思想

团结读书会丨重温《孙子兵法》,助您读懂顶级谋略!

团结读书会丨读《资治通鉴》,从历代兴衰中获得资政借鉴

团结读书会丨读《中庸》,体悟人生大智慧

团结读书会丨读《庄子》,体悟逍遥、齐物与文明

团结读书会丨《管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价值

团结读书会丨 从《教条示龙场诸生》看王阳明的立志观

团结读书会 | 《尚书·伊训》与中国古代的立德修身

团结读书会 | 《孟子》与中华传统家国情怀




本期编辑 _ 张翕然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