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难读的《资治通鉴》该怎么读?

2018-02-23 丁万明 人民出版社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资治通鉴》是一部可以与《史记》相媲美的独特的史书,与《史记》堪称双峰并峙。如果说《史记》是滋养蕴涵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源泉,那么,《资治通鉴》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高度自信的集大成者,是一部专注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经史合流的政治教科书。

今天,让我们跟随河北省委党校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评说〈资治通鉴〉》系列节目主讲人丁万明,学习如何阅读资政第一书《资治通鉴》。

尽管《资治通鉴》自问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然而也一直“号为难读”,且容易读偏了。有多难读?司马光自己说,在其问世的头十七年里,只有一个叫王胜之的人通读了一遍。对一般读者来说,这部书有两个“难读”。

第一,阅读困难。

为什么?由于编写体例的缘故。《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这种写作方式最能够给读史者呈现全方位的历史景象,对于汲取历史借鉴最为合适。

但容易将同一件史实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记录在不同的卷册中,割裂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于是产生了史事纪录支离破碎的缺点。

第二,不容易读透彻。

与《史记》相比,《资治通鉴》的语言看似平实无奇,初读往往让人觉得过于平淡,只有细细品位,才能读出妙处。《资治通鉴》起初书名叫《历代君臣事迹》,更强调史学资治、借鉴的功用,关注的对象主要是为政者。

为什么容易读偏?一种是过于急功近利。总想从《资治通鉴》中读出升官发财的捷径,读出官场的登龙术。这样读法,更确切地说是读通鉴的格局太小了。另外一种是不认同司马光的礼治治国理论。

那么,究竟该如何阅读这部大部头的巨著呢?窃以为《资治通鉴》有三种读法。

第一种读法,系统精读。

精读《资治通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七个方面的配套著作,即:续、改、注、补、评、研、译。《资治通鉴》后世成为系列通史,比如宋代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末元初王应麟撰《通鉴地理通释》14卷和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以及后来的《元通鉴》、《明通鉴》、《清通鉴》等。此外,南宋的袁枢通过改变记述历史的方式,把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改编为以纪事为中心,把书中记载的十六个王朝1362年的历史归纳为239件大事66件小事,“不著一字,自成其书”,由此开创了纪事本末体这种史书体裁。

《通鉴纲目》既是初级的历史教科书,也是传统社会的思想政治教科书。清代学者吴乘权等人还编写出纲目体的集大成之作《纲鉴易知录》,这部书上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下迄明王朝灭亡,洋洋洒洒180多万字。这部书年经事纬,纪事简明,有一编在手,诸史尽收于胸之效。《纲鉴易知录》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历史启蒙读物,深得毛泽东一生的推重。

第二种读法,比较阅读。

《资治通鉴》中隋唐五代之前的史料大体以正史所载为主。如果把《资治通鉴》与相对应的正史对照比较阅读,就会发现司马光更多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就拿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的评价来说。《资治通鉴》采用了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部分记载,又引用了班固在《汉书·高帝纪》中对刘邦的评价,说明刘邦文化程度不高而悟性高有见识,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走群众路线,指明了刘项二人成败的关键所在。

同时,以“仁、明,武”三种德行衡量,司马光认为刘邦当不起一个“仁”字,以儒家的孝道文化衡量,刘邦的言行绝对属于大逆不道,不值得后世效法。

司马迁说刘邦“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但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最主要的使命就是“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不可能把刘邦不好的品行写在《资治通鉴》里。一句“病于不学而已”,道尽了司马光的遗憾和对后来者的期许。

第三种读法,以史论为中心跳读。

问题意识和目标指向是阅读的重要方式。《资治通鉴》全书有218篇史论,其中司马光自己亲自写了119篇,名之为“臣光曰”,是《资治通鉴》全书的关键点,是司马光历史观的直接表达。司马光为什么这么评价?或者是司马光为什么引用这些史论?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再去上溯回看,读来自然能有所获。

以对项羽评价来说,《史记》肯定了项羽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同时指出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且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反而怨天尤人。司马光也认同这种评价,又引用了扬雄的说法,认为项羽之败与他不善于用人关系极大。在另一部著作《历年图》中,司马光特意用了“安行无礼,忍为不义”(《稽古录》卷十二)八个字来评价项羽。司马迁认为项羽背关怀楚,放弃关中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格外强调项羽不施行礼义仁政,其次是用人问题。这种看法与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怀慝求援,而终以孤立”的观点倒是遥相呼应。

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本人以人为主线,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持续录制播出的“评说《资治通鉴》”系列节目,以及配套的深度阅读著作《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系列著作,也可供诸君品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