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斌|有限思维&无限思维

杨斌 王育琨频道 2021-11-23


喜马拉雅有声读物:《任正非找北》





有限思维&无限思维



无限思维是本来,有限思维是自闭。人的能力智慧本可以无限地去拓展。有限思维的人,把世界圈起来,自己就狭窄了;而有无限思维的人,无畏挑战,去玩去自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是我读到的杨斌校长最好的文章。也是在2020疫情全球以及随之而来的撕裂、脱钩等阴霾中最理性和智慧的声音。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的美国精英,原来坠入了一种封闭的有限思维。下面这段话恰恰好说明了美国政客的思维症结:


“有限思维中,你的未来和我的未来有着零和的剧本结局,无限思维却让你的未来和我的未来成为我们的未来,我们彼此为层出不穷的惊奇做好了准备。”

希望美国政客可以听到这样智慧的声音。也希望那些在短期局部赢得胜利的成功者,别忙着沾沾自喜。我们是不是把无垠的可能性圈起来了,而暂时得到了一点可怜的瞬间的赢?


01

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


詹姆斯·卡斯1986年,从哲学上区分了世界上的两种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为目的。无限游戏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没有终点,也没有赢家,期待着传奇,改写着规则和剧本,升华着人类的进程。


但充斥在我们周围的,是以有限游戏的思维,在无限游戏中追求着“只不过是瞬间”的赢,却消耗着继续参与游戏所必需的意志与资源,带来信任、合作与创新的衰减。


02

无限思维是第一性原理吗?


杨斌解析了一系列有限思维与无限思维的特质。我感觉这些特质告诉我究竟什么是第一性的原理。我们以前死守的成功经验,闹了半天都是有限思维。世界是经由无限思维开拓和建构的。而想要更好地掌握无限思维,就必须是一个从0-1的创造者。不懂得无中生有的建构,就没有办法创造一个新世界。


我喜欢杨斌的概括:


有限思维享受我赢而对手失利,无限思维却享受棋逢对手而带动彼此的活力;有限思维以控制来带来下属的亦步亦趋,无限思维以信任解放团队的主人翁感、主动积极性和创造力。

有限思维惧怕颠覆希望在稳定性中得到边界内的利益,无限思维拥抱变革在超越中进入突破边界而恍然的新天地。有限思维的焦点是获得稀缺的权力(power),无限思维则聚焦于开放而非封闭的力量(strength)。

有限思维与可能性为敌,消灭可能性带来的纷乱;无限思维与可能性为伍,激发可能性而释放红利。

有限思维在意的是领导人的自我安全与权力维系,希望代表着自己过去成绩的头衔能延续到未来;无限思维的领导者无我而富有勇气,听从内心深处正因志业的召唤,以朴素并具有无尽可能的名字开放了所有能让彼此关系变得深刻而互惠的可能性。

有限思维中,你的未来和我的未来有着零和的剧本结局,无限思维却让你的未来和我的未来成为我们的未来,我们彼此为层出不穷的惊奇做好了准备。


03

无限思维的信仰者


美国篮球传奇人物约翰·伍登教练,是一位“无限思维”的信仰者、实践者与布道者。伍登教练的核心理念是:


“在我的执教生涯里,我很少或几乎没有说过‘赢’这个字,也很少论及‘打败’对手,以及激励某个队伍争夺第一名。我对成功的定义是这样的:竭尽全力,达己最佳而感到自足,由此得至内心平静,谓之成功。”


这是“伍登教导力”的核心理念,让队员们从记分牌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沉静下来、努力起来。


无限思维的信仰者众多。特斯拉、乔布斯、贝佐斯、马斯克、稻盛和夫、任正非等大小造物者都是。


04

灰度哲学是无限思维


宇宙实体是无穷性的。灰度哲学,作为无限实体的一种认识论,本身也是无穷性的。我如下的简评,2014年在华为心声社区首页保留了3个月:


灰色是黑白两极的中间色,有着无穷的可能和延展。无穷性生命是灰色,矛盾重重而富有创造力。


灰度,是需要时间和失败才可以悟到的。那是无数次的惊心动魄,无数次生不如死的颤抖,终于有了超然的整体观。从那个灰度的高度看下来,宇宙无边界,人的潜能无边界。而人们却常常不接受灰度,非要来个黑白分明,非要自己把自己活活拘死。


中国历史上的变法大多失利,为什么?任正非仔细研究后发现:历史上的变革者太激进、太僵化、太苛刻、太短促、太急迫、太全面,缺少宽容、缺少妥协、缺少开放,缺少灰度。他们不知道在混沌灰度的世界里,是非、善恶、高下、前后、长短等等分分钟在转化。灰度中保持平衡的智慧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惟有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方可为天下溪、天下谷和天下式。


任正非灰度哲学发展三阶段。

起初任正非写《管理的灰度》,意在强调高级领导干部,思维做事需要懂得“开放、妥协和包容”,这也是灰度哲学最初的三个内涵。

后来任正非写《灰度领导力:每个管理者的必备素质》,是在强调灰度意识,已经不单单是高级领导干部需要特属思维,应该是每个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了:

“我们的各级干部要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2018年,任正非开年讲话,更把灰度哲学诠释为八个字,“保持空杯,保持开放。”强调灰度意识,是每个华为人都应该有的思维模式。

在《任正非找北》一书中,我提出灰度哲学的三个定理:

第一个定理:个人和人类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个人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件事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个当下有无限的可能性。


第二个定理:这些未来发生的概率各不相同,哪一种未来发生的概率或强化或弱化,取决于每个当下人们如何取舍意念而拿捏动态平衡的。一切都在反转,一切都在生成。何去何从取决于人的意念的取舍。


第三个定理:通过改变概率的流向来塑造未来是可能的。从未来前进到当下,以当下拿出大美绝活的确定性,来强化某种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以此穿越当下的巨大的不确定性。


灰度哲学就是强调万事万物的无穷性。人必须跳出从小有限思维打下的有限性底盘,觉醒每个人的无穷性,觉醒每件事的无穷性,觉醒每个当下的无穷性。一如杨斌所说:


教育者,须先觉悟“无限”,才孕育新世界。


这里的教育者,可以替换成“造物者”,也可以替换成“巨匠”。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具有无限思维的人,都是拥有灰度哲学的人。


05

你灰度了吗?


这一问非常给力。一念转,天地宽。在今天杨斌给塑造的语境中,“你灰度了吗?”实际上就是在问:


你当真开放了吗?
你当真空杯了吗?
你具有无限思维了吗?
你创造无限可能性了吗?
你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你自由自在地逍遥游了吗?
……



王育琨手记
2020.8.23


阅读精选:


贝索斯马斯克的四维视角

贝佐斯的“徘徊”哲学

灰度哲学助他走出了抑郁

任正非灰度哲学的缘起



  


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教育者,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传递着许多关键的价值观因素。校长也好,教师也罢,越是被学生爱戴、喜欢、信任,就越是具有价值观影响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教育者的思维&孩子的价值观


年纪小的学生,被海绵型的学习观主导,尚不懂得应该以淘金式的方式去批判性、建构性地学习,这一阶段所播撒下的价值观种子,更是有着持久的威力。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应该格外重视教育者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潜藏起来的价值观。许多时候,教育者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对自己的影响,更不要说通过语默作止产生了对学习者的迁移。这里的教育者,当然也包括家庭教育中的父母亲友,这部分的影响融于日常生活中,并潜移默化到下一代的骨髓中。

尽管叫思维,但也有其道德性,只是表现形式上容易感觉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其实都会影响到是非对错,到底人生该怎么个活法,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比如,到底是看重团队还是个体?不是看你怎么说、口头上提倡什么,而是看你真正怎么做、评价什么。独善其身的文化基因是被教育过程中的很多指挥棒所诱发、强化、固化并影响终身的。

从小到大,对于团队的奖励总是太少,放眼去都是对个体成绩的认可。科研论文的合作者文化不彰,得从中小学阶段就对团队协作鼓励严重不足中找原因。要允许、包容学生中有一定程度的搭便车情形,而不要单单为了对个体准确地衡量、有效地比较而舍弃孩子在团队中体会不分彼此的价值、体验融为一体的力量。

再比如,由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界定而引发广泛讨论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模式的精髓是认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变化的,可以拓展的”,看起来这该是教育行当自身价值的证明,但成长型思维面向的却是成年人、终身学习、人力资源开发这个群体。

试想一下,孩子们是如何经由固定型思维的教育者而培养为成长型思维的成年人的,也许就更该把注意力放在教育者的成长型思维——不是当教育理论来学,而是对照改造自我。不仅关注教育者如何看待学生的潜力,更要看待已是成年人的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可能,毕竟学生和教育者之间最基础的是社会性学习,也就是“有样学样”。

同样,自“无限的游戏”这个概念体系而来的“无限思维”,是另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





有限思维&无限思维


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教授 1986 年第一次从哲学上区分了世界上的这两种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为目的。无限游戏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没有终点,也没有赢家,期待着传奇,改写着规则和剧本,升华着人类的进程。但充斥在我们周围的,是以有限游戏的思维,在无限游戏中追求着“只不过是瞬间”的赢,却消耗着继续参与游戏所必需的意志与资源,带来信任、合作与创新的衰减。

商业领域中,有限思维看到的是阶段性的财务数据、财富目标,无限思维关注的却是“崇高的事业”,我把它称为“正因志业”。这让世界进步且美好,让人更接近且展现了人的本质,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有限思维享受我赢而对手失利,无限思维却享受棋逢对手而带动彼此的活力;有限思维以控制来带来下属的亦步亦趋,无限思维以信任解放团队的主人翁感、主动积极性和创造力。

有限思维惧怕颠覆希望在稳定性中得到边界内的利益,无限思维拥抱变革在超越中进入突破边界而恍然的新天地。有限思维的焦点是获得稀缺的权力(power),无限思维则聚焦于开放而非封闭的力量(strength)。有限思维与可能性为敌,消灭可能性带来的纷乱;无限思维与可能性为伍,激发可能性而释放红利。

有限思维在意的是领导人的自我安全与权力维系,希望代表着自己过去成绩的头衔能延续到未来;无限思维的领导者无我而富有勇气,听从内心深处正因志业的召唤,以朴素并具有无尽可能的名字开放了所有能让彼此关系变得深刻而互惠的可能性。有限思维中,你的未来和我的未来有着零和的剧本结局,无限思维却让你的未来和我的未来成为我们的未来,我们彼此为层出不穷的惊奇做好了准备。

还可以一直这样对比下去。团队思维、成长思维,一定意义上,都是无限思维以某种角度的呈现。简而言之,无限思维的益处,显而易见,无处不在。但与此相对应的,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的许多方面,却沉浸在有限游戏的设置中,不知觉地、“照常经营地”养成着下一代人的有限思维。




无限思维在学校的觉醒


在一个学校中,我们最经常看到的,就是以赢家的头衔来结束这场游戏。成为赢家,就要为自己而战,打败其他所有玩家。制订的每一个计划、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为了赢,在(有限)游戏中的人坚信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其实,引导他们这么做的,是他们自己的越来越根深蒂固且自我持续强化的思维模式。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进步与下一步的方向,还是为了在一群学生中分出高低胜败,甚至赋予优胜者特定的头衔以进入更高级的(但也仍然是有限的)游戏?

讨论问题是为了寻求更多的视角与宽阔、深入的理解,还是为了比赛时谁先击中标准答案并最终让所有人的意见都收敛到标准答案?

已经司空见惯的奖学金安排,究竟是奖励过去的表现,还是鼓励未来的探索?是奖励与他人比较的赢家,还是鼓励跳出舒适区的新我?是奖励按照标准剧本完美无瑕的演出,还是鼓励书写新传奇的不完美的探索?

校长们、老师们一旦觉得“我们已经知道”“一切尽在掌握”“只需按方培养”,有限游戏的大幕就开启了,而敢于承认“我们还不知道”“一切皆有可能”“成长千方各样”,无限思维才在敬畏和拥抱不确定性中登场。

某种意义上,精神、创造、改变、解放意义上的“年轻”并不是按年龄来区分的,而应该是“无限思维”的代名词,这样的话,我们绝不能让校园中充满着年龄虽小却已不年轻的有限人。

在人的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这个无限游戏中,有限思维的模式,让人们过度执着于有限的目标,在某段时间内,根据某个游戏规则(衡量评价标准),他们也许能够达成“第一”或“最好”的目标。但这一点儿也不意味着,这将有利于他们在一个无限游戏中不被淘汰,因为规则在不断变化,目标在持续升级,边界被跨越,范式被颠覆。


人的创新,是典型的无限思维所带来的无限游戏,就像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在《驱动力》中所揭示的,有限思维中的赢家面对开放、创新和合作的“竞赛”(无限游戏)时,训练有素所带来的优势都成了束缚羁绊的劣势。唯有丢掉有限带来的枷锁,才能拥抱无限孕育着的传奇。

美国篮球传奇人物约翰·伍登教练,其影响远超篮球或者体育界,是一位“无限思维”的信仰者、实践者与布道者。

作为主教练的他拿过10个全美大学联赛冠军,却不把篮球或者体育运动当作“有限游戏”来玩。“在我的执教生涯里,我很少或几乎没有说过‘赢’这个字,也很少论及‘打败’对手,以及激励某个队伍争夺第一名。”他曾经这样说,“我对成功的定义是这样的:竭尽全力,达己最佳而感到自足,由此得至内心平静,谓之成功。”这是“伍登教导力”的核心理念,让队员们从记分牌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沉静下来、努力起来。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所带来的哲学思考,有限与无限的思维所产生的实践分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启蒙,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则是迫在眉睫的警示。因为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很多时候是游戏模式的设计者、选择者,是有限思维的助长者、熏陶者(而不自觉),影响着下一代人、下一代组织、未来的社会和人类的明天。

詹姆斯·卡斯提供的这副看世界的透镜,有着大道至简的真、上善若水的善、生生不息的美。对一个人而言,生有涯,对于所投身的正因志业而言,则是无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正因志业中,无我而大我,这便是觉悟。

教育者,须先觉悟“无限”,才孕育新世界。


作者 | 杨斌,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来源 | 湛庐文化(ID:cheerspublishing)责编 | 王小波排版 | 又又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作者简介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原文摘录

1、你的失败和不幸不会威胁到其他人的自尊。从自我意识来看,在别人有需求的时候表现出同情心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对于那些把自尊建立在自己的优越性之上的人来说,你的财富和成功才是他们耿耿于怀的事。

2、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并不接受未来的完美。他们必须现在就达到完美。 

优秀书评


从思维模式角度解读“群体思维”,为集权体制下不可避免的决策失败提供了新的解读角度。对孩子的教育有独树一帜之处。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了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了两性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解读了常见批评对他人心里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要的是:提醒我重们学会从新的角度看待成功,认定自我价值,从而能够不断进步,更加快乐和充实的生活。

——豆瓣@charley 



谢体琴协奏曲:My Way 我的路


阅读精选:


德鲁克| 一生对美的质感与不懈追求

他凭什么让一班37人考进清华北大?

诺奖得主席勒:世界为啥跟着特朗普的叙事走?

智者查理·芒格炼成记

伊隆·马斯克这个人!

90后上市公司董事长天哥:我爸跟稻盛和夫一样

本分人段永平

曹德旺的炼狱

胜算:华为供应链去美国化“突围战”

何日生| 美国 真的变了!

任正非: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邓小平1979旋风

历史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以无知为荣

张一鸣| 自性爆发最开怀

德国制造:造物造人

华为 拿什么去抵抗和战胜“组织黑洞”

稻盛和夫| 心灵塑造现实 心灵驱动现实

稻盛和夫:心的工程

王育琨:接近美 接近神

贝索斯马斯克的四维视角

黄峥:老实人 大思想

疫情之后|马斯克绝尘 马云彷徨

黄峥:沉静的建设者

黄峥的造物精神和思维

做企业就是造物!

任正非:向日本学习,让大家不得不买

走钢丝大王任正非

王育琨:华为以反惰怠为生

稻盛和夫 | 从孩子王到经营之圣

马斯克 | 颠覆客运和隧道

光刻机阿斯麦封神之路

无依则生,有一则活

马斯克,还记得特斯拉的遗愿吗?

特斯拉:我为什么牛?

特斯拉:我是未来

田涛:华为需要一个特斯拉



大危机中活下去的能力

接近美 接近神 接近道


新冠肆虐,全球化分裂,供应链危机,

考验中国企业《活下去的能力》。


全球化撕裂,灾难迫近。华为开拓了绝地求生的路径。你灰度了吗?你反转了吗?你一定会在实践中去发现灰度和反转。


喜马拉雅有声读物:《任正非找北》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End---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喜马拉雅有声《地头力》

潜能量表:自性爆发,拿出绝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