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見」冬天的味道。

喜歡就點 - 誰最中國 2024年11月24日 15:00

文字丨誰最中國

首/封圖丨微博@咬金-

一场不期而遇的降温之后,终于有了入冬的实感。

温婉的江南,尚有金风玉露、五光十色的美景。已经供暖的北方,却日渐萧条,到了出门必须裹紧衣物的时节。

早晚两头,北风乍起,冷得不算含蓄。

就在降温的第一个清晨,地铁口支起了几个热腾腾的炉子。晨曦的暖光下,我仿佛从烟雾中看到了地瓜(学名番薯)和栗子的香气。

恍惚间,那些关于冬天的直觉和感情随香气涌入脑海。

原来冬天的第一缕味道,不只是嗅觉和味觉的冲击,还是可以「看见」的香味,以及温暖的感觉和回忆。


除了冬天,其他三个季节都有专属的味道。春天是草木清香,夏天是烟火气,秋天是桂花香。

可天一凉,草木凋零,人间便失去了所有颜色和味道。哪怕倔强的梅花仍散发出淡淡的幽香,终究会被疾风吹散。

所以冬天本身,如飘飞的雪花,清冷苍凉,无色无味。

可苍凉虽有悠远、空灵的美,对人类生存却是考验,尤其在户外,除了多加衣服,唯有吃一口冒着热气的食物,才能抵御严寒。

所以冬天的味道,不似其他季节那么轻松、浪漫,更像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本能,朴实无华,又记忆犹新。

能承载这些意义的,莫过于捧在手心的烤红薯了吧。

图片丨小红书@D鹿鹿

虽然明朝才引入中国,但适应能力强,产量又高的红薯,这几百年算得上咱们最依赖的农作物了。在南方有「一造番薯半年粮」的说法,北方,家家户户过冬时也会储存一些,以应不时之需。

相信每家对烹饪红薯都有独门秘籍,可在我看来,完完整整的放进炉子,才是最适合它的归宿。

温度恰到好处的炭火,将红薯一点点烘熟,直到流出红油,才算彻底激发出食材最深处的味道。

趁热揭开焦干的外皮,露出里面冒着红油的果肉,再大口塞进嘴里,这时连着热气吃下的,不仅仅是香甜的红薯,还有冬日难得的温馨。

图片丨小红书@D鹿鹿

随着食物入口,有个场景渐渐清晰。

深冬时节,放学的孩子将刚出锅的烤红薯捂在手上,虽然小脸被风吹得通红,可手心的热量足够温暖整个身体。

孩子们笑着闹着,嘴里不断呼出的热气,像一团升腾的火焰,冲乱了凛冬的冷酷和寒意。

哪怕没一会儿,人和烟就随风而逝,可这份回忆和感受,早已与烤红薯的味道一同深埋进了每个人心底。

图片丨微博@咬金-

还有一种「野生」的香气来自板栗。

在中国起码有两千五百多年栽培史的栗子,留下了大量文字记录。《本草纲目》中有:“栗咸,温,无毒;益气、厚肠胃、补肾气…”的记载。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也写诗赞颂过栗子的功效:“老去自膝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如今,它的医用价值已经可以忽略不计,可一道经典的「糖炒栗子」却延续至今。

图片丨微博@咬金-

作家陈鸿年在《北平风物》中详细记录了糖炒栗子的过程:“叫沙子把栗子埋起来,便不住手地翻腾……生栗子放到锅里,带些浅红色,又加糖,又加火,几时炒到紫红紫红的颜色,便算熟了。”

这口表皮带着糖霜,闻着满是焦香,吃进嘴里香气四溢的美食,虽然没有烤红薯的温度,却有类似的氛围感。

哪怕寒风刺骨,也愿意到摊边儿站上一会,先薰一熏锅里的热气,再来上一小碗,总算没有辜负辛苦了一天的自己。

所以无论红薯还是栗子,冬天的味道除了美食本身的香甜,还有我们对温暖的渴求。

这些藏在内心深处的感受,随着那口呼之欲出的热乎气,定格成了冬天最深刻、最珍贵的回忆。


小时候,寒假和春节都是在农村老家过的。没有空调和暖气,取暖只靠一个连着火炕的炉子。

印象最深的味道,除了煤炭刚燃烧时刺鼻的浓烟,应该就是食物的香味了。

在温度不高的厨房,大锅蒸出了一团团水蒸气,它们向上盘旋,像极了电视里天宫的场景。而总能端出不同的好菜的妈妈,在我心中不亚于法力无限的「太上老君」。

相比香气浓烈的炒菜,最爱的还是那口饺子。

别看它香得含蓄,可一开锅,铺天盖地的热浪先营造出温暖、舒适的氛围,再配上空气中淡淡的面香,唤起了满满的食欲。

等不及凉透,先吃上一大口,滚烫的馅儿在嘴里翻腾出一整个美食江湖,也不知是身体暖了,还是嘴里香了,只觉得一股幸福感直达脑海。

难怪古人为饺子赋予了这么多意义,在休养生息的季节,窝在温暖的家里,与亲友相聚。这时,一起包顿寓意吉祥美好,又汇聚了所有秋收成果的饺子,应该是最顶级的享乐了。

不过儿时的冬天,吃一整盘饺子可不算完,小仓房里有囤了一冬的苹果、清甜的砂糖橘和诱人的柿子。如果手里些零花钱,还一根没核的冰糖葫芦。

看着喜庆、吃着香甜的糖葫芦,仿佛冬日美食的缩影。脆里带甜,甜中带香的口感,哪怕没有温度,也感觉身边暖了起来。

过去没有电子设备,也没有爽文和短视频,可总觉得时间如傍晚的斜阳,被拉得很长很长。

那些味道和感受,也如此刻骨铭心。

图片丨微博@咬金-

长大后,家里冬天最不能缺少的,应该是火锅了。

无需川渝火锅那么多调料,也不用北京火锅的铜炉,最多买口鸳鸯锅,配上底料、牛羊肉、蔬菜、豆腐、毛肚……打开电磁炉,就能烧开最有烟火气的味道。

在家吃火锅最难得的,不是什么奇珍异宝,而是和亲友聚在一起。似乎人越多,火锅的食材越香,家里也越有热乎气儿。

吃到最后,一口酒不喝,也会有微醺的感觉,足以抵抗寒冷和漫长的冬季

总觉得,家里的火锅,像极了童年那口大黑锅。它们都冒着热腾腾的烟雾,都有着迷人的香气,也都围着几位最亲近的人。

日常生活中,很难想起它们具体的味道,可只要看到类似的场景,某些直觉便从潜意识中喷涌而出。

所以时至今日,冬天的味道,已经不仅仅是具象的食物,还是肉眼可见的香味和颜色,以及埋在心底里那份对家的思念。

这些早已被植入基因的直觉,让我们能「看到」冬天的味道,也能找回温暖的体感和童年的记忆~



编辑丨老九

-特别鸣谢摄影师-

微博@咬金-,小红书@D鹿鹿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进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誰最中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