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三峡晚报 冯汉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12-31

全文见6月3日三峡晚报“三峡风文化周刊”

(本文有删改)


“三十六行第一行,阿侬小本也经商。摊头惯卖家常品,豆腐生姜韭菜黄”,这是《汉口竹枝词》中的一首,道尽了流动摊贩的生存之术,也道出了其与市民生活的息息相关。而引用这首诗的学术专著《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出自三峡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俊修之手。此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研究“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著作,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后,在学界赢得好评,被认为是城市社会史研究“目光下移”后的沉潜与厚实之作。


胡俊修教授认为,走街串巷的流动摊贩,是城市一道流动的风景,成为人们关于城市之声、城市之味与都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摊贩在市民日常生活、失业人口再就业、商品终端流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增添了城市的草根色彩,早已成为都市生活有机体的一部分。而流动摊贩身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生活,关注他们,也就是关注城市的前世今生。“市民日常生活所需范围甚广。市民之家,有一日三餐所需、零食之需、饮品之需、水果之需。除此之外,还有生活日用品、文化用品、祭祀用品需求,还需要有人提供修补工艺和娱乐杂耍。市民这些日用需求,为广大流动摊贩带来勃勃生机”。


在《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一书中,作者在附录中收入了稀有史料《一岁货声》,并汇总了有关流动摊贩的竹枝词和摊贩吆喝声,甚至还收罗了闻一多的诗作《叫卖歌》和流沙河的《四川老茶馆赋》,读来韵味悠长。



解摊販经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底层民生

记者:最近,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我注意到,许多城市又允许甚至鼓励摆摊设点了,湖北、宜昌都出台了相关规定,想办法恢复城市市场活力,打造城市夜生活,您怎么看待这一新的变化?

胡俊修:我为这一做法点个赞。这些变化因时而进,尤其体现了顶层设计者与政府对底层民生的关怀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此次新冠疫情波及城市低收入人群及其家庭生活,由此不少城市应时而为,解锁摊贩经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底层民生。同时,街头摊贩也是百姓日常所需,并非所有市民之家都有能力、有兴趣、有必要,前往商场、超市消费,街巷摊点因其贴近生活、种类齐全、价格亲民,亦是市民的一个重要可选项。一个文明的城市,除了外表的整齐划一,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即民生关怀。文明的城市,当浸润人文关怀,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个体的生计、生活与尊严,都该得到关注和重视,被温柔以待。


我与摊贩的学术缘分有十来年了,研究它另有一份私心

记者:您长期研究城市社会生活史,继《民国武汉日常生活与大众娱乐》后,去年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学术专著,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流动摊贩这一群体的?为什么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胡俊修:说来,我与摊贩的学术缘分有十来年了。我是在十多年前,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期间,开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流动摊贩这一群体的。如你所言,近些年城市社会史研究出现了一种趋向,即目光下移。民国武汉层民众日常生活是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其中第一章讲述周边农村移民在武汉的底层生活样态,我称之为“东方芝加哥”中的下里巴人。其中有一节,我选择小贩来讲述近代武汉城市底层群体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图景。后来我进一步搜罗史料,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研究”,结题成果就是去年出版的《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

当然,我还有一点私心,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就是我们县城里一个拖着板车叫卖水果的小贩,我想了解他的生活与际遇。我的父亲是个木讷的老实人,我很感激他在谋生中得到善待。

记者:亚里士多德说,为了生活,人们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们驻留于城市。城市不只有富商巨贾,也有贩夫走卒。您觉得流动摊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与城市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

胡俊修:流动摊贩,转角可见,几乎与每个市民生活皆发生勾连。平价便当、地方小吃、实惠时装、家用修理、手艺摊担、街头卖艺……总有一款让你驻足。城市的博大胸襟容纳了摊贩,市民日常生活所需为摊贩提供了谋生机遇,流动摊贩便利和丰富了市民日常生活世界。流动摊贩与市民生活互动往来,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画卷。


城市有温度,才有温情,才让人热爱和怀念

记者:我是去年从网上购得此书的,您在书里说过,流动摊贩是近代中国的“城市之声”,是城市流动的风景。从文化观照的角度,他们是不是也参与塑造了城市性格和城市精神?他们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俊修: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城市有温度,才有温情,才让人热爱和怀念。的确,摊贩参与塑造了城市性格和城市精神,特别是增添了城市平民化、世俗化的文化品位和城市亲和力。比如,近代武汉有“东方芝加哥”美誉,可见其工商繁华;与此同时,十有其一的摊贩群体又消解了都市浮华,让市民生活充盈庸常与魅力,两条线并行不悖,完美融合,让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前些年媒体评选武汉为“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多是取其亲民宜居的褒义而言。

流动摊贩唤出美妙的城市之声,传达溢香的城市之味,提供丰富的平民娱乐,从而增添了都市社会的草根色彩与平民精神。更深远者,流动摊贩也是都市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记忆无法凭空生成,人们的都市记忆常常附丽于一种熟悉的味道、一种悦耳的声音、一种烟火的氛围、一种随意的温情,这里面是有故事、回忆和感情的。这些感情和往事,往往并非发生在略显冰冷的高楼林立的写字楼或者百货商场。反而是流动摊贩时常满足了都市中人的这种情感寄托,成为多年后人们念念不忘的寻根式怀念。

在近代中国,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徽因、闻一多等文化大咖笔下,都曾经记载了无法忘怀的丰富多彩的市声、货声,读来妙趣横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鲁迅在《弄堂生意古今谈》里写道:“‘薏米杏仁莲心粥!’‘玫瑰白糖伦教糕!’‘虾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那些口号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从‘晚明文选’或‘晚明小品’里找过词汇的呢,还是怎么的,实在使我似的初到上海的乡下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概,‘薏米杏仁’而又‘莲心粥’,这是新鲜到连先前的梦里也没有想到的”。是不是很有带入感?


摊贩经济可以与城市化进程相得益彰

记者:《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主要采用哪些方法对摊贩群体进行立体、客观的研究?

胡俊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重历史证据法和口述史方法。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史料如档案文献、报刊资料之外,还爬梳使用了大量与摊贩相关的诸如竹枝词、文人随笔、诗歌等文学性史料。再者,我走访了一些历史街区和福利院,访谈了一些曾经生活在旧社会的市民,他们当年每个人都与摊贩打过交道,或者曾经肩挑背驮、走街串巷、叫买叫卖,他们讲述了难忘的摊贩故事或者摊担回忆。多重史料在此汇聚,如此一来,流动摊贩这一长期失语的群体也就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呈现精彩的故事了。

记者:当代城市化的浪潮中,流动摊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方便市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怎么对流动摊贩进行有效监管和治理?疫情完全过去后,流动摊贩如何生存?

胡俊修:从实际出发,各地有人大调研论证决策,有政协参政议政,还有专家和多部门协同工作,相信未来摊贩经济会在各地政府引导下规范有序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得益彰。

仅就中国近代城市摊贩治理而言,其监管部门为各地警察局。为克服摊贩经济对城市交通、卫生的妨碍,维护多数市民利益,近代市政当局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规约引导,对在非城市干道摆摊设点规定了具体时间、地点,发放临时执照,便于统一服务管理;二是帮助扶持,例如提供技能培训和小额贷款;三是严格管理,对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违背经济活动公平的行为予以整治处罚。

人物名片:胡俊修,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明日报“民国往事”专栏作者;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嘉宾;主讲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胡适的人生与风范》。中国城市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国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百优宣传思想文化人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出版专著2部,获湖北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2项;在广东、安徽、山西、陕西、重庆、湖北为党政干部、骨干教师、大学生讲座200余场,反响良好。

 

《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

胡俊修 著

ISBN:9787520345200

定价:95元

出版时间:2019.8

内容简介:近代中国,市民饮食、日用、休闲、娱乐之需,为流动摊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走街串巷的流动摊贩丰富了市民生活与大众娱乐,成为美妙的城市一景。本书遵循社会史理路,以流动摊贩为中心,多维呈现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的生动图景。深描近代城市流动摊贩的日常生活,再现流动摊贩与市民生活及大众娱乐的互动图景,剖析流动摊贩与城市社会的冲突及调适,缕析摊贩群体与都市社会的共融共生。


▇ 扫码购买图书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