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读书的料”一词总结掩盖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经历,他们的人生没有隐秘的角落,但是有无数个隐秘的故事。


新北京人、新上海人、新广州人、新深圳人的故事,每一个不同的人讲出来“同一个”故事。


个人命运的改变、家庭的希望、社会阶层的流动,这本书记录农家子弟的个人成就,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网友点评

春小靥

我们永远漂泊无依,永远濒临悬崖,我们在城市里学习那里的人,我们的故乡已经是他乡。我们依靠着那可怜单薄的成绩步入学院,我们永远失去了与亲邻的感情。我们是游移的飞鸟,我们是永远孤独的“读书的料”的农家子弟。


MORTY

一路回首,其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如今还在路上。


惕龙

读的时候几度落泪。为我,也为我身边的许多朋友。感谢程猛师兄自剖的勇气以及理论的思考。



编辑推荐

程猛博士的论文以及他的演讲感动了很多人,这本书不仅用学术的方法调查研究“读书的料”,即进入高等学府完成高等学业的农家子弟的人生历程,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描述了他们人生中曾经历的那些艰难和困惑,以及他们前进的动力之源。



精彩文字

#煽情篇#小的时候要么是妈妈抱起我,要么是我跑进妈妈怀里,那个时候我们拥抱得无忧无虑,从不担心下一次拥抱离自己很远;长大后,我们再也不拥抱彼此,不管是见面还是离别,因为一拥抱就要哭。但这一次,妈妈说她老了,我抱住了妈妈,我们都哭红了眼睛。


#理性篇#农家子弟的求学之旅就像一个风筝,一次次地离开家乡,飞到愈加繁华的地方,又在一次次的返乡中,回到线那头的家,像是穿行在不同的社会世界。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外在的学业成就。“走出农村,改变命运”,可是改变的是什么?改变不了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个追问,让我想要深入这样一群“读书的料”的内心世界。


#思考篇#我怕把这些农家子弟的故事讲得太沉闷压抑,又怕把这些农家子弟的故事讲得太阳光明媚。我想,真正的阳光,是这个时代能够给予我们每个人多少自由选择的空间,这个社会能够给予我们每个人多少公平正义。只有当城乡差异不断弥合,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才会有真正的内心明媚,这种向上流动的痛苦才会得到缓释。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程猛 著

定价:89.00元

ISBN:978-7-5203-3695-6

2018年12月出版


购买链接识别二维码,进入官方旗舰店“有赞”购买图书




作者简介:

程猛,1989年生,安徽淮南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博士后支持计划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管理与教育政策。曾任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教师。曾获北京师范大学2017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读书的料”在此指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中国农家子弟。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本书对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展现这些农家子弟的文化自主性,剖析循规本身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生产的内在关联,本书突破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为学界默认的观念,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本书也特别关注了这样一种文化生产的暗面,直面了“子不承父业”的阶层跨越之旅对个体道德、情感和文化世界的冲击。


图书目录:

序一(保罗·威利斯)

序二(康永久)

再版前言

前言

目录

第一章阶层突破中的文化生产问题

第一节理论的空白地带

一、被忽略的陪衬

二、“第三类循规者”

三、最初的探索

第二节“读书的料”及其问题

一、反求诸己

二、“读书的料”

三、问题的确证

第三节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文化生产

三、当代农家子弟

四、高学业成就

五、成长叙事

第四节研究方法

一、自传社会学

二、深度访谈

第五节关于方法的讨论

一、资料收集与个案代表性

二、何种意义上的真实

三、深度访谈的中国经验

四、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五、研究伦理

第二章再生产与文化生产:一个述评

第一节再生产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鲍尔斯和金蒂斯的对应理论

二、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三、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延展

第二节文化生产的分析视野

一、威利斯的思想特色

二、“家伙们”的文化洞察

三、两个相互冲突的理论抱负

第三节农家子弟的学业与命运分化

一、子承父业的农家子弟

二、反学校文化的迷思

三、循规者文化生产的蛛丝马迹

四、寒门何以出贵子

五、“读书的料”的学校和社会适应

第三章通往高学业成就的文化生产

第一节先赋性动力

一、农家子弟的生活世界

二、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

三、物或损之而益

第二节道德化思维

一、“一钱一世界”

二、有负担的爱

三、学习作为一种道德事务

第三节学校化的心性品质

一、命运的文化底色

二、渴求关注的目光

三、以学业为轴心的联合生活

第四章文化生产的暗面

第一节农村出身:一种情感结构

一、隐藏的社会排斥

二、三重羞耻感

三、情感结构的隐与现

第二节“懂事”及其非预期结果

一、“懂事”的多重意涵

二、底层家庭的情感表达

三、爱怨交织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跨入大学之门

一、单向度优越的陨落

二、不得自如的身心

三、“读书的料”的自我重塑

第四节文化穿梭中的边缘人

一、在故乡成为异乡人

二、人际交往的两面高墙

三、情感定向的重叠交织

第五章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

第一节从文化再生产到底层文化资本

一、反推文化资本理论

二、剩余性观念的启发

三、惯习作为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

四、底层文化资本:一个突破性概念

五、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反思

第二节文化生产理论的重构

一、徒有虚名的文化生产

二、创造性的道德根基

三、作为一种文化生产的循规

四、底层子弟文化生产的复杂性

五、走向文化生产的家庭经验

第三节底层文化资本的生成土壤

一、及时激励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家庭教养与村庄文化传统

三、强有力的公共支持体系

第六章余论对“读书的料”的再认识

第一节一个风雨飘摇的地位群体

第二节“读书的料”的文化世界及其风险

一、匮乏与“向上爬”

二、贤能主义者的幻灭

三、异化与自我疏离

第三节他们能成为道统的守护者吗?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自传邀请信

附录二:访谈提纲

后记一

后记二




再版前言


我曾看到有读者在豆瓣留言,“我不是读这本书的料”。没有想到它这么快能够有机会再版。

在不同场合分享这项研究之后,有读者来信分享了自己作为“读书的料”的相似经历,觉得自己并不孤单,一些内心的褶皱被看见和抚平。有读者说自己“难以言说的阴翳被温和地化解了”。

也有读者述说了自己与书里描述有差异的生命体验,帮助我看见更复杂和独特的成长。好几位并没有农村成长经历的读者告诉我,这本书让他们从中理解了自己的父辈或者伴侣。

2021年3月20日,受邀在《一席》做了“读书的料”的演讲之后,这本书也有了更多的读者。有听众说“将将触及了问题”,也有听众说,这项研究能“促进不同阶层人士之间彼此的认知”。

这次演讲让我更加明确,在“读书的料”的成长叙事里,最打动读者和听众的,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那个“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故事。在演讲中,我也曾这么说:“他们的故事,并不是像字面所展现的那样一个天赋异禀的故事,也不是一个逆袭的励志故事。它是一个农家子弟负重前行,充满了矛盾冲突和困惑挣扎的故事。”

叶启政老师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作“社会学家作为说故事者”。“读书的料”的故事可以说得非常沉重。结构性的力量穿过他们的身体,留下创口,或者在心里沉积成粗糙的沙粒,时不时会有隐痛。他们的故事也可以说得非常轻盈。这些农家子弟的学业成就和人生际遇,凸显了我们这个时代依然能够给予个体的公平正义和发展空间。

可是,当故事被讲述、被拣选、被定型,复杂的生命体验就成了一种特定的现实。我怕写得太沉,没有凸显这种生命体验特有的光彩。我也怕写得太轻,遗忘了苦痛和泪水。

好在还有另一种叙事方式。这些农家子弟的成长叙事不止是一种个人叙事,更是一种社会叙事。这些农家子弟的苦痛,不只是他们的,也是他们父母辈的。更关键的是,它是改革开放之后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城乡差异在个体内心世界的投影。在一个更广的社会历史维度,它还掩藏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祖祖辈辈无声的眼泪。

今天,关于“内卷”“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的讨论此起彼伏。如果普通城镇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有一种被欺骗感和无力感,那么农家子弟就更是如此。

作为农家子弟个体,在泥沟里还是要倔强地仰望星空,至少保有一些这样的念想。甚至门关上了,还要努力去找窗。窗关上了,还要学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去挖个洞。哪怕要走下水道,遭遇各种阻碍和绝望,最终也要奋力在大雨磅礴的夜里重见漫天星空。

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当社会发生结构性的病变,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努力就显得渺小和无力。农家子弟身上自带的天分、不屈的勇气和激昂的道德力量,高度依赖一个健全的公共支持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跨越城乡边界的社会流动与其说是个人成就,不如说是社会成就。只要城乡差异不能弥合,社会公平正义被阻绝,他们就会经常显得一无是处。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那种“底层文化资本”的社会性质。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读书的料”,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的生命在不同的时空成长、绽放、困顿、挣扎或熄灭,但都彼此连接,也彼此共担。这本书没有办法帮助每一个人直面和解决现实的困扰,却总能让一些“微不足道”的苦痛被看见、被听到、被抚慰。最终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新的结构性力量,并重燃每个人心中生命的星星之火。

谢谢一席的华晓军老师和她可爱的同事们。谢谢鼓励、支持和帮助这项研究的所有人。谢谢被访者和传主勇敢地把这些珍贵的个人体验托付给这项研究,允许我讲述这样一些并非天赋异禀,也不阳光明媚的故事。

                                                                  程猛

                                                                2021.4.10



END


往期回顾WANG QI HUI GU译路峰景——名家谈翻译构建幸福经济学理论新框架 ——《幸福经济学导论》“失落文明”系列限量特制套盒来袭!| 首发《今注本二十四史》第二批六种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