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丨“数字治理”圆桌论坛顺利举办

2022年9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分配公正研究”工作坊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第三支部共同主办的“发展与战略”暨“数字治理”圆桌论坛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石教授参与了本次论坛活动。



李石教授围绕“数字治理的优势与隐患”这一议题进行主题发言。李石老师首先指出,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根本的变化。而在公共生活方面,数字治理呈现出喜忧参半的状况。李石老师认为,数字治理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治理是指“以数字技术对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的综合治理”,狭义的数字治理特指“政府应用数字技术管理公共事务、政府与企业的互动,以及政府内部行政程序的数字化”。数字治理的主体不仅限于政府,还包括企业。企业借助数据库、数字技术和算法参与到治理当中。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数字治理既包含机遇和优势,也面临相当大的挑战。李石老师认为,数字治理有如下优势:提升社会治理效率、促进权力监督透明化、增进治理民主化、破除社会歧视,等等。另一方面,数字治理可能会造成数据泄露,从而侵害公民隐私权。同时,数字鸿沟、信息茧房和算法歧视也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和歧视现象,甚至会加深政治极化现象。最后,李石教授指出,任何一种数据共享形式都会带来机遇和风险,个人自由与信息自由之间存在着矛盾。数字治理的机遇与风险并行,我们应设计出更好的制度以迎接机遇、规避风险,在数据自由与个人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


刘永谋教授就“数字治理、伪数字治理与准数字治理”这一议题进行主题发言。刘永谋老师首先指出,当今社会已然成为一个“技治”社会,新科技被广泛运用在公共治理领域。当今数据治理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数据治理,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都是数据治理的具体形式。刘永谋老师以此为背景,试图探讨如下问题:使用大数据,治理是否就是科学的?他认为,无论是哪种治理模式都依循于科学运行原则和专家治理原则。采取专家治理原则并不等于践行科学精神。技术治理本身关注的是公共利益,但以科学为名的专家治理或采取数据治理方式的治理可能服膺于少数人的私利,因而这是伪技术治理而非真正的技术治理。伪技术治理在当下社会越发普遍,其造成了对新科技的片面认知,甚至是误读和滥用。


自然科学方法在落实为对人的治理时,会出现“治理转译”或“治理误译”的情况。刘永谋老师进一步指明,即便在完全遵循“技治二原则”的前提下,技术治理并不能解决全部现实社会治理问题。他以近年来的“数字崇拜”、“大数据迷信”现象为例,试图阐明如下内容:第一,从哲学层面来看,全体数据是不存在的且不可获得的。第二,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因此数据挖掘并不能使我们获得真理。第三,现代统计学的基本原则在现实层面的应用存在问题。现实中的诸多事物因其流变本性而无法被赋予固定数值以供测量,因此,将其数字化本身是一种“治理术”的体现。第四,数据过多会导致“反治理”现象。最后,刘永谋老师指出,“技治”社会是一个既成事实,面对伪技术治理和技术治理的诸多问题,我们应秉持一种 “科学谦逊主义”的态度。


马亮教授以“数字政府会让社会更公平吗”为题作主题发言。马亮老师指出,当今政府的建设方向和重要履职方向为数字化。马亮老师先简述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定位、要求、目标与功能,而后又指明两点与社会公平相关的政府职能,即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马亮老师认为,数字政府的建设既对社会公平带来正面影响,又带来负面影响。正面影响表现为数字政府转型过程中带来的数字普惠促进政府过程的透明化、政府运行的规范化、民主参与的便捷性,等等。即便数字政府在许多方面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但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公平起到了负面作用。第一,数字鸿沟造成了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差距,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导致政府行政负担在不同群体间的分配不平等。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秉持“数字包容”的态度,从而缩小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基于此,马亮老师提出“数字包容”的几种路径选择:1.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强信息服务的可及性、兼容性、便捷性、友好性等。2.拉动需求测,提高用户的素养的提升,加强数字资本。3.保留线下公共服务渠道,促进数字政府建设的转型与过渡。第二,算法机制的内在歧视放大社会不公平,政府过程数字化使得某些偶发的不公平现象变得常态化、系统化。第三,数字化可能会造成政府与民众之间权力的不对称,不利于弱者反映其利益诉求。第四,作为数字治理主体的政府与企业间关系不利于社会公平。最后,马亮老师指出,政府应将社会公平维度纳入到数字政府建设的愿景中,从制度设计层面减少不公平可能性,并将对公平性的考量纳入政府问责范围之内。此外,对社会公平的评估则要兼顾宏大议题、复杂政府过程与实证证据。


在讨论与提问环节,几位老师首先围绕主题发言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李石老师认为,数字治理应关注公平问题,不同学科和领域对于公平的测量各不相同。如经济学关注收入与财富等客观测量指标,政治科学侧重于人们对于公平的主观感知,政治哲学关注分配格局是否符合某些基本政治价值、政策制定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正义。刘永谋老师认为,科技哲学研究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天然地具有跨学科视角。跨学科的视角有助于促进数字治理与公平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此外,技术治理对伦理价值的关注要真正地介入现场,讨论具体的问题,而不能脱离现实而囿于理论自身。马亮老师认为,人工智能目前有其局限性,尚未达到完全替代人工的程度,与之伴生的数据共享不畅、“叠床架屋”等问题也屡见不鲜。为此,数字治理主体投入大量人工来解决上述问题,这使数字政府的建设面临两难。


最后,几位老师对线上观众提出的“数字政府建设与算法歧视”、“真数字治理与伪数字治理的区别”、“数字政府治理效率的测量”等问题进行解答。整个提问和讨论氛围热烈、反响积极,本次圆桌论坛活动圆满结束!

 

本次活动由凤凰网、新浪财经、陆想汇、微博等多家平台同步直播,总计在线观看人数达15万。


文稿来源:国发院国家治理中心

微信编辑:马晓琴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