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实丨艺术作为出口:8090后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家(第三辑)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1-10-27


编者按:最后一批80后在2019年迈入了30岁的大门,回望1980-1989年,似乎早已离我们远去了。“80后”还年轻吗?在“90后”都逐渐淡出大众话题的今天,“垮掉的”80后几乎被遗忘了。如果说2003年“非典”期间,“8090后”中的大多数人还记忆模糊,那么此时此刻,他们又在思考什么?同代人的目光总是相似的,但又有一些不同。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同代人中,以为自己的一代,是特别的一代。


针对此次新冠疫情,继“往事并不如烟”系列后,艺讯网新推“8090后艺术家纪实”特刊,重点邀请80后出生的一批青年艺术家,围绕艺术、创作、家、生活这四个话题,记录他们在疫情期间的状态。第三辑我们为大家带来:董鹤、但文杰、何诗意、胡文丹、罗旦、李金朋、柳青、秦观伟、谭坦、王海洋、王璟、王沂(按姓氏字母排序)等12位青年艺术家。  


点击阅读:

纪实丨艺术无用?8090后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家(第一辑)

纪实丨共同的目光:8090后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家(第二辑)


01


新冠疫情爆发,一方面,艺术被指没有多大功用,另一方面,国内的艺术机构又几乎都处于闭馆状态,艺术行业停摆。在这样的艺术生态下,艺术家们有着怎样的态度与思考?


胡文丹我一直觉得艺术是在一个小众的环境内生存,理解和参与的人不多,所以对艺术生态产生的影响我并不知道,如果单纯的从做生意的角度讲,我就更不明白了。但是明显画廊和博览会的展览停办或推迟,会给很多艺术家和画廊主带来困扰。对于一个全职妈妈型的艺术家来说,我更关心的是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我想多画几张画。

一只鸟和另一只鸟,胡文丹,49.5x92cm,布面油画,2015 艺术家供图

傲慢的上校,胡文丹,90x90cm,2017 艺术家供图


但文杰之前计划的展览已经延后了,对我个人而言倒有更多时间准备,调节好状态,可以恢复部分工作。此次疫情对整个艺术生态的冲击会比较大,看到现在逐渐开始了很多线上的展览活动,情况稍好些,未来也是趋势所在,但个人还是更喜欢真实的感受展览及近距离的观看作品。希望疫情能尽快结束,大家都能平稳度过并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何诗意:我觉得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可以焦虑,然后又有各种方式来安慰各种焦虑。由同一个疫情,引发出各行各业各家各户各个人的各种事情,每日牵动人心。我总觉得疫情与艺术是联系密切的。我也同样觉得艺术最大的作用就是撼动人心,首先是自己的心,然后以独特的语言和视角陈述出来,我想这也是对艺术史的丰富和贡献。

流年,何诗意,76x53cm,2019 艺术家供图


董鹤这两三个月的停滞对画廊和机构来说销售的压力是最大的,房租要交,人员要发薪水,艺术家需要养。小画廊机构其实就相当于小微企业,生存环境都不容乐观。一些资金不够充足的小机构,经历这一次疫情很可能就彻底关门了。对于我自己来说,坏的一面也是销售方面有很大影响,而且本来有一个展览策划这回看来要被迫停止或延后了。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好的一面是可以有一些时间来思考和调整。


罗旦正月初十的晚上,我开车去市区转了一下,闪烁的霓虹下、空荡的街道、孤单的车影,巨大的城市如同观众和演员散去后的舞台,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当下,所有的人和所有的行业都在感受着疫情带来的冲击,艺术行业也是如此。就眼下的影响来看,据我所知,北京、上海还有香港等很多城市的展览和艺术项目以及艺博会都延迟或取消,所有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也都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其实,随着线上的推广和传播手段的更新,传统的线下展览和观看方式就已经受到严重挤压,而基于疫情采取的隔离和展示空间的关闭,可以说短时间内加剧了对传统展览方式的挑战。当然,这些都只是疫情所触发的第一波反应,更多更复杂的影响也许要会在后面的时间里浮现出来。至于影响的结果如何,或许从整体上来讲,这种被动调整和改变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好的变化。

疫情下的长沙东风路/体育馆路/黄兴路/万达广场 罗旦供图


李金朋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此次疫情猝不及防的到来,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和收集创作素材,多汲取营养,让自己的作品更丰富、厚重。不利的是打乱了原来的计划,一些创作和展览不能如期和观众见面。这其中也有关于限制与自由的思考。黑格尔在《美学》中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强调艺术是绝对观念在感觉经验上的体现,艺术的发展是精神克服物质局限性而达到“主观性”的过程。期待这次疫情过后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


柳青2020年的开始,全球发生了很多事情,艺术家都还沿着自己的思考轨迹在工作,但后续应该会有更多的创作者开始反思,思考人类的命运,思考艺术于社会的作用。对于我而言,我一直是怀着很虔诚的心态创作,但在这种非常时期,面对如此真实的困境,艺术作品能发挥多少实际作用,艺术家在工作室里劳作的成果能否给现实带来改变,我很犹豫,也许不如捐款、捐赠物资来得直接。在目前信息时代,一切都是扁平化的,我们关注疫情、关注事件,都习惯去读理性的数据,很容易忽视每一个冰冷的阿拉伯数字背后的一个个平凡的、鲜活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困境,有各自的坚持、各自的人生……我创作的重点一直是讨论在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境遇,在现在这个时期或以后,我觉得这个主题会更加沉重。  

柳青雕塑作品《无人售票2/4》(局部) 艺术家供图

柳青雕塑作品《风景?2018》(局部) 艺术家供图



秦观伟:此次疫情对艺术生态肯定是致命打击,艺术生态本来就很依附经济发展,这次疫情一来整个国家经济全都停滞了,更别说艺术生态。这是个脆弱的边缘生态,经不起折腾。对我个人来说,首先考虑的是疫情过后的生存问题,这个更严重。


谭坦这次疫情对于整个艺术生态肯定是有冲击的,尤其是对于展览、艺术品交易等等。但是艺术家还是会持续创作,会去寻找别的出口。所以我前段时间和朋友曹娅妮做了个公众号“不感染美术馆”,就是为了能让大家在疫情期间能继续参展、看展。

谭坦与朋友创办的公众号举办的三次展览  艺术家供图


王海洋这个问题说实话很难回答,我对艺术系统并没有足够的深入了解,我自己也在摸索的过程。所以很难预判这次突发的事件对艺术生态所带来的冲击。如果说对艺术家的影响,任何的经历都需要一个发酵的过程,它不会立刻作用于当下,它只是埋下一颗种子。


王璟疫情最直接的影响是今年我们首师大研修班的毕业展可能要延期了。听说艺术北京取消了,香港巴塞尔推出了线上展览,上半年的展览估计都会受影响。最近几年我的个人创作还处在积累的阶段,平时也是在家里自己画画,不过因为春节带回老家的画材不够充分,只能画一点小纸本。最近开发了iPad绘图技能,有些我想要的效果手绘不容易实现,但晕染出来感觉挺好的。物流恢复后也购置了绘画材料,画框颜料寄到了照常可以工作。除了不能实施较大尺幅的创作,对我个人绘画状态倒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洞见,王璟,iPad绘图,2020 艺术家供图

心中雀跃,王璟,iPad绘图,2020 艺术家供图


王沂对整个艺术生态形成哪些冲击我不能妄下评论,我只能说我观察到的。有两类艺术家我印象最深刻:第一种是抢戏的,是啥做派大家可在心里自行勾勒,八杆子打不着关系的作品生硬地贴合疫情主题。再就是直接照抄照片拼合图像,画一钟先生的肖像或护士群像就算作心系疫情?画完了拍成照片发了朋友圈就算做鼓舞人民?这是我很难说服自己的地方。不是说我们不能进行这样的创作,而是我们应该反问一下这样的方式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是否是一种有效的表达。何况不少画作因拙俗的技法让外人看了笑话。历史赋予美术家制作图像的“特权”,但绝不代表我们可以滥用。如此下去难道不是在变成一种对疫情的消费?难道就这样把一个沉甸甸的主题演变成小圈子里的盲目自嗨?

日记-1月23,墨碇、山雀骨、玻璃,王沂,尺寸可变,2020 艺术家供图


第二种就是偏悲观的,很多人认为在面对疫情面前艺术无力,甚至无用。这样的观点年轻人居多,可能是源于自己面对疫情肆虐之时手无缚鸡之力的焦虑,也或是源于自身所学无法救民水火的惆怅吧。何况在任何一个朝代里都有百犬吠声与吮痈舐痔的艺术家,虽说他们的作品是时令性的,却足以动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信心。诚然,深处一线的医生和病人此时正与疫情搏斗,与时间赛跑,艺术并非首要。但我觉得,艺术家可以冲锋陷阵,也可以基于本业报国。当年左翼艺术家们组织的街头合唱让国民党军警头疼不已,1951年中央美院的师生直接奔赴朝鲜保家卫国,前线从未缺席过我们的身影;当然艺术家也可以选择相反的方向,抗战最焦灼的时候,其实也是中国艺术家的西北考察的高峰,但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组建敦煌艺术研究所;梁思成先生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西南中国古建的系统考察,这些怎能不说是大贡献?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们可以不去为了创作而想创作,就像有几个武汉的艺术家朋友,他们在第一时间就在联络着如何筹措物资、运送给养。是不是再创作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能立足自身先做好一件事情。



02


互联网时代,我们轻易就能获取到大量的信息。真真假假的数据,满足完阅读却让我们更加迷茫。艺术家们怎么看待这些消息,这对他们的创作有何影响?


但文杰在这种大灾情面前,觉得艺术工作者还是比较渺小,很难有实质性的贡献。对创作的影响后知后觉吧,短期内对于我不会有太大改变,但生活状态会有变化。每天看着死亡数字和受影响的家庭,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近期世界各地疫情和其他灾害同时发生着,病毒叠加经济动荡,让人暂时对未来难以乐观。

但文杰近期作品,40x30cm,坦培拉 艺术家供图


董鹤我个人的理解:这次疫情又是和03年的非典一样源于人类的贪婪和占有欲。虽然目前不能确定病毒传染的起源,但是应该大概率是一些人对于野生动物的贪念和非正常接触造成的。因为某些人的贪婪对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和计算的。死亡的人数和染病的人数每天都在不断地增加中。全世界的经济损失无法计算。目前对全世界数万家庭的直接打击肯定是难以形容和想象的。有些家庭则接近灭门。这样的伤痛仅凭死亡数字和感染人数是无法理解和感受到的。借用北野武的句式来说是:一个人死亡这个事情发生了三千多次。这是何等的残忍。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某些人对生命的漠视,对自然缺乏敬畏,对自身和人类生存缺乏责任。一个人死了对于旁观者来说只是一个数字,而对于她们的至亲来说则是生活和世界的坍塌。他们消失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这个人了。生命的消逝不是儿戏,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这个生命并不单指人,它同样包括世间万物。我看过一篇报道说被从黑色走私案件中解救的穿山甲母子,因为要进行身体检查所以需要把它们母子分开,但是穿山甲妈妈因为感受到了危险就把身体蜷缩起来保护孩子。两个成年男子(解救者)都无法分开它们母子。这就是动物的爱,它们同人类母子的爱一样伟大。而总有一些贪婪的人毁掉它们平静的生活,杀死它们来获取人类需要的动物制品和血肉。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这个主题和世界上不断发生的类似事情。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就不应该双手沾满鲜血的杀戮和野蛮。

拉奥孔的悲鸣,董鹤,200x150cm,布面综合材料,2019年 艺术家供图

皮特虔诚的信徒,董鹤,180x150cm,布面油画,2018-2019年 艺术家供图


何诗意:在创作方面我并未受到大的影响。从美院毕业后我便在武汉工作、生活,作为武汉这座城市的亲密接触者,疫情期间发生的一切都牵动着我的心,我会为每一个生命的垂危与陨落而感到痛心,同时感叹人间的悲欢离合。我想,对待生命的爱惜、态度和关注应该是亲历了此次疫情后最值得我重新审视的。


罗旦:其实,每当有这种公共事件发生,网络和社会都会引发很多关注和讨论,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反思的点,但更多的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和内容,如果没有相对完整的认知体系和良好的甄别能力,过多的关注也只能徒增焦虑,无所适从,所以当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好心态,在保证自己安全也不对他人健康造成影响的前提下,调整好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以及方式,等待疫情的尘埃落定。疫情总会过去,我们也必将会重回到一个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之中去。


李金朋:网上每天有海量的信息,很多人都缺乏冷静的思考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这也是信息泛滥带给大众的选择性困惑。我每天只抽出很少时间浏览信息,其余时间都在看书思考和创作。希望利用好这段空暇时光,积蓄力量,时刻准备着,等待黎明的到来。《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在书里汲取营养,多积蓄能量,变成使自己进步的动力。创作上也会尝试多元表达方式,不断思考,多尝试绘画与高科技的结合方式。


此外,我每天都会看一下股票市场情况,深入研究艺术和经济金融股市的内在关系,探寻股市变化的内部规律,思考如何能更好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股市题材的创作。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康定斯基曾说过:绘画是艺术,而艺术从整体上说不是空中虚无缥缈的作品之毫无含义的创造,而是坚定的力量,它被呼唤来服务于人类精神的发展与完善——亦即三角形的运动。绘画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以它独有的形式向我们的精神讲述它最本质的需要,这最本质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精神所显示的只能是这种样子而非其他。

《符码》系列3,布面丙烯,80x60cm,2018 艺术家供图

《符码》系列18,李金朋,40x60cm,布面油画,2020 艺术家供图


柳青: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我看到的信息和报道并不全然相信了,有时候连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我们都是被这个时代裹挟着往前奔跑,我觉得停下来,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创作,我想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秦观伟:其实我很早就关注了疫情,在刚刚开始有消息的时候就和家人讨论过。亲身经历过非典时期,以为不会再来一遍,没想到事态发展的比非典更糟。短时间内就扩散到了全国,整个国家瞬间被塑封起来了。每天各种意想不到的消息,能接受的不能接受的都在发生,每天的情绪波动也很大,焦虑、愤怒、绝望、感动、失望、无奈等等。在这种大灾难面前,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不如现实发生的一切,让社会各个角落无死角的展现出来。这段时间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能更清楚和清醒地看待社会和强大的体制。对艺术创作有没有影响还不知道,但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有些变化。最后感谢为别人付出的人们,记住他们和发生的一切。


谭坦:疫情是一个显性的、爆发性的灾难,然而负面的事情其实每天都在发生,不论是这种大的灾难还是平时的一些不公或者遗憾,对于艺术家的创作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我不会因为某一具体事件的发生而改变我的创作母题和方法,所以疫情并没有太影响我的创作理念和思考。

家中的画架 谭坦供图

等,谭坦,布面油画,40x30cm,2020 艺术家供图


王海洋此次疫情对我的个人创作实际上没有任何影响,我每一年要做video作品的工作量、画画的数量基本都是稳定的。一般提前一年就已经安排好下一年的工作计划了。


王璟:随着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此次新冠病毒肺炎很可能发展成为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事件。也许这次疫情是大自然给人类敲的警钟。最近看了一些纪录片,比如:《地球公民》,BBC的《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生生不息》,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好多明星配音的8分钟短片《大自然在说话》等等。原本我就很喜欢看纪录片的,此次疫情让我更加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很久以前看到过关于海洋塑料垃圾的报道,大量的鱼类鸟类的肚子里被填满了塑料,看到那些图片和视频令我非常震惊。我们用几分钟就扔掉的一根吸管,很有可能随着风飘进海洋,插进海龟的鼻孔里,令它饱受一生的折磨和痛苦,当我看到人帮助海龟拔出吸管的过程中,它的挣扎和顺着鼻孔流出的鲜血,真的非常难过,看这些片子的过程中常常使我感到心痛落泪。我之前用自己的作品印制了一批几百个布袋,有些售出,有些送给朋友,宣传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我大部分时候也是素食为主的,偶尔朋友家人聚会吃一点点肉,我也会跟周围的人宣传素食的好处,从自身和周围朋友开始做起。

暖光,王璟,iPad绘图,2020 艺术家供图


我近几年的创作思想和主题,也从自身的经历和生命体验出发,想表达万物一体的理念,表达生命的平等性,温和慈悲地对待我们自身和其他万物。圣经里面说,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我相信万事万物都具有神性,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光,驱逐黑暗的唯一方式是让光照进。因此我的创作内容从最初画细胞,发展成画星星,宇宙,描绘出光的感觉,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够让人们触摸到内心深处的慈悲、柔软和光明。

星空1-2,王璟,iPad绘图,2020 艺术家供图


据说由于气候变暖,南北极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冰封了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病毒开始释放出来,今年1月,南极最高气温首次超过了20度,因为磷虾的生存环境变化产生的迁移,导致企鹅大批饿死。网上也看到了北极熊翻垃圾桶,甚至雄性北极熊由于找不到食物,转而猎捕小北极熊的事件频频发生,北极熊妈妈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被吃掉,非常令人痛心。这次新冠肺炎的发生,有可能因为人类食用野生动物而造成的,还有报道说病毒的宿主可能是穿山甲,所以是时候该反思我们的行为,所谓人类的的文明智慧,是否真的令我们有资格对大自然为所欲为的破坏、开采,我们有资格对其他的生命随意处置吗?因果循环,这一切的后果又回到了我们人类自己身上,而这些行为很多时候只是满足我们一时的快感和欲望。我们倡导人权平等,却无视其他动物的生命平等。最近,我听说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说病毒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而人类才是地球的病毒。我们只有学会爱护环境才谈得上健康生活,基本的生存环境保障好了才能再谈发展,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个体是非常微渺的,假如人类灭亡了,人类的一切活动将不再有意义,艺术在存在面前还能算得上什么呢?


王沂社会舆论的构成太复杂了,我认为首先需要对其做出细致的分类分层,要警惕用宏大的词汇试图囊括某种舆论的想法,那一定是以偏概全的,容易引发新的争议。但我感觉这场疫情用不了多久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我最近又翻了一遍《延安文艺史》,发现当年冼星海先生正是从武汉转道奔赴延安的,我也在想此刻的“冼星海们”在哪呢?我们还能诞生出一部《黄河大合唱》么?还会再出现新兴木刻么?再往前看,人们指望着画家们留下的图像延续记忆,因为那就是历史,艺术家也是史官。但是如今呢?在这样一个媒体狂欢的状态下,海量信息复杂交织,我们对信息的甄别反而愈发迟钝,艺术家留下的作品如何能起到新闻起不到的作用,在面对这场疫情我们又能给历史留下点什么呢?《三体》里说,“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脚印,要比创造世界更加困难”。就像当年身处奥斯维辛里的犹太人铤而走险地把记录集中营场景的画作藏进陶罐埋于土中,这是一个弱者在极端条件下试图传递真相、留存记忆的本能。的确,除忆诅咒与焚书坑儒固然可怕,但幸运的是我们还能翻出那陶罐,还能找寻到鲁壁。但倘若我们逐渐习惯于自我的记忆阉割,恐怕就无药可救了。我们的民族向来是信仰历史的,我们不该让她慢慢变得健忘起来。

日记-2月12日,王沂,视频截图,2020 艺术家供图


我们还会经历多少这样的疫祸?不好说。但是我们不能依然健忘。我们的作品可以歌功颂德,但不能就此剥夺她去弥补和承载那满屏“404”所遗失的记忆。至少在此刻,我觉得艺术家更应该呼唤些反思,沉淀些记忆,更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这件事里的起承转合。我们的作品是要逐渐在这个系统中被滋养出来的,慢慢地和盘托出,以一种艺术的方式长久地延续这种记忆甚至教训,就像一颗裸露着神经的牙齿,给人们不经意间带来一丝痉挛。对于那些正处于病痛挣扎的患者而言,医术固然要比艺术更加重要,但是艺术可以成为失忆后遗症的一方针剂。虽无法比肩冲锋陷阵的白衣天使,但艺术家也尚可自信地说这是我们的贡献。

日记-1月30日,王沂,纸本绘画,2020 艺术家供图

日记-2月24日,王沂,纸本绘画,2020 艺术家供图


胡文丹:疫情发生后,最关心的就是每天更新的数字和各种报道,真的,假的,真的和假的,谣言,谣言的谣言,焦虑感直线飙升。非典时期,我正在考大学,只记得一张张的体温表。这次疫情确实给我冲击很大,特别是有了孩子,对于社会职责和认知都更加重视。而这次疫情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生死、人性、道德、责任……而艺术确实“无用”,但艺术一直是对于人本身存在意义的思考,探索和追问,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出口,让人们可以去宣泄、去提问、去警醒、去告诫,可能声音不大,但仍然可以多叫几声。

海的女儿,胡文丹,120x100cm,2017 艺术家供图


还有,请不要再画钟南山先生了,我觉得一点都不艺术。最后,我要改写一个小朋友的诗歌:


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

我在辽宁沈阳

不仅以发烧的理由

阻止了我大姨

来我家的想法

还像美国担心恐怖事件一样

随时仰望天空

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



03


因为疫情,我们被迫隔离在家,和父母、孩子、朋友......在一起,艺术家们和谁在一起?他们有何感受?


王沂疫情期间我在家,和父母一起住,很久没在家呆这么长时间了。父亲原本对于年关仪式感的热情显然因为疫情的原因稀释了不少,京胡是他的挚友。但除夕夜向先人祭奠的环节还是没有少的,只是城区不许放鞭炮了,只有火滚过纸张后留下嚯呲嚯呲的声音。


在我的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不是03年的SARS,而是06年冬天患的那场重症肺炎,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医院也没床位,我是在走廊的加床上度过第一夜的,每次呼吸之后接踵而至的剧烈疼痛让我失去了喘气的欲望,当然也忘不了母亲是坐在椅子上陪我一整夜的,第二天她也感冒了,因为冷,也因为她没有戴紧口罩。这情形在前段时间的武汉并不鲜见吧。


何诗意疫情爆发前夕我便离开武汉回老家过年,学生时代结束后就越发珍惜与父母一起的时光。疫情让我有了更长的与家人的相处时间,能够专心的陪伴孩子、父母,能够看见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能够沉溺在亲情的包容与支持之中让我觉得很幸福。


胡文丹因为小孩长大了,近半年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所以第一时间回到沈阳,以解彼此的相思之苦,开始的重逢都是喜悦的,然而五张不同心思的面孔被困在一个空间内,所有的不良情绪都慢慢化成暴躁和怒气,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这种平衡,生怕被打破,因为无法躲避,无处回避,但你能感受到你可能马上要擦枪走火,而他也可能随时原地爆炸。透一口气显得无比可贵,但你必须带着口罩


王璟我的工作在外地,老师这一职业有寒暑假,每次假期都在家待一个月左右,只是日常工作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1月15日从工作地太原到潍坊,到现在在家待了一个半月。我刚回来的时候在大姨家住了两天,听说疫情之前陪姥姥回了老家一趟,其它时间都在父母家里。大年三十那天弟弟和弟妹也回来家里过年,因为弟弟在部队工作,春节通常需要值班,弟妹的工作也在外地,所以大家聚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一家人在除夕夜能团圆是很难得的机会。


五年前我大病过一场,从那之后家人之间都很珍惜彼此。在家我跟妈妈的关系更近一些,她有一些细小的需求我会很敏锐地察觉到,比如她刚想喝水我就给她倒上了,在沙发上打盹儿的时候给盖上毯子,偶尔按摩一下之类的很小的事情,她也会经常说女儿在家真好啊,女儿比儿子贴心之类的。我也很享受父母对我的关心,前几天我犯懒攒的几件脏衣服,有天早晨我发现爸爸竟然给我洗好晾上了,让我感到很诧异也很温暖。有时候我在家练瑜伽,嫌电视吵,他们也会迁就我等我练完再开电视。


李金朋中国人注重春节团圆,此次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我正好在山东老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平时因为学习和工作比较忙,大约有十几年没有在家从春节持续到过完元宵节,感觉陪在爸爸妈妈身边很幸福。爸爸妈妈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居家不外出,每天关注新闻,做好消毒防护措施。


董鹤我这次也没有回老家,而是在北京的住处,和老婆孩子在一起呆着,疫情出现了也没有办法回老家了。一个多月基本没有出门。


但文杰父母年前回了湖南,暂且一直呆在那边,家人们年后都自觉取消了聚会。年三十我去崇礼滑了雪,当时滑雪场多数人都戴着口罩,但人流量还是不少,那时觉得疫情离北京相对遥远,然后回京路上感觉气氛逐渐变凝重,所以退机票取消了年后去外地的计划。

疫情期间艺术家在温榆河 但文杰供图


罗旦从08年去美院念书后,就很少待在家里。说来也惭愧,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恐怕也不会跟家人在一起这么长时间。


柳青这次疫情爆发时我在北京。我和我的妻子、两个女儿住在望京。我的父母住在燕郊。我确实从没有像这段时间这样,从早到晚一直陪着我的女儿。因为小区的封闭管理,也没有像这么长时间没有去看过我的父母了,好在每天都有视频电话,得知他们平安、健康。而且,这次的特殊情况,他们从平时忙碌、焦虑的工作中得以休息,打打牌、做做饭、追追剧,我觉得也不错。

柳青和女儿一起做粘土创作 艺术家供图


秦观伟此次疫情我在山东老家,年前回来的。父母他们经常会去北京陪我。


谭坦这次疫情我在家呆了有一个多⽉,已经有将近一个月没有出过小区了。除了过年在姥姥家陪家⼈呆了三天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在自⼰住的地⽅呆着。


王海洋疫情期间我在北京,父母在老家。两个月前刚刚团聚过。今年正好有一个X美术馆的项目,过年期间要留在北京工作,于是我提前在圣诞节期间就回过老家了。



04


因为疫情,我们的生活被打乱,突然有了大把的时间,读书、做饭、追剧、撸猫……好像我们都干过了。艺术家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


董鹤在家呆着主要就是带孩子,然后再抽出时间来创作。思考一下接下来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想想如何把创作继续推进。这样安静的时间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挺难得的。以往我过年的时间也不太愿意回老家。我一直以为这样能静下来想想并且创作的时间全年很少有,值得珍惜。

卡普空,董鹤,180x150cm,布面油画,2019-2020 艺术家供图

科乐美,董鹤,150x200cm,布面油画,2020 艺术家供图


但文杰疫情期间主要就是宅着,本来想着刚好大段的时间可以安静画画,但实际很难进入状态,每天刷着新闻信息感觉极其压抑,晚上有时还会失眠,后来开始逐渐减少信息阅读量,想尽量调整状态,开始规律地健身、画画、看书和电影,疫情稍稳定后偶尔会去郊区转转。

疫情期间画室阳光 但文杰供图


何诗意其实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做计划,计划着自己该做点什么,然后又推翻又计划。就是在不断地纠结当中整理自己。然后总结出了个前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要精力充沛,什么都能干!当然如果想干好还是要计划好吧。


胡文丹2019年忙了一年,因为老公有了工作,孩子开始上学,对于一个懒散惯了的艺术工作者来说,突然有了工作和假期的区分,本来想早早结束工作状态,彻底进入休假时间,计划了哪段时间回家过年,哪段时间走亲访友,哪段时间找个暖和的地方把剩下时间浪费掉……却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沈阳整整困了两个月,而且剩下的时间依然无法估算。要不是受邀写下这些文字,我觉得这两个月对我来说,全是空白的,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过的肺,像门口大爷举起体温枪问你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然后给你一枪。


之所以说是困住,是因为我们关于工作和创作的资料,工具什么都没有带回来,在老家只能算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我们在网上买书,写文章,找出报纸写毛笔字,帮我妈做饭,带孩子上网课,甚至是规划未来……所有能尝试的都去尝试,所有能让因为这场疫情而闲下来的时间看上去充满意义的事情,我们都没有放过,还好我老公爱上了中医,而我告诉自己创作需要独立的空间,事实上同样和我一样困在老家的朋友,已经要出去租房子画画了,而我却大多数时间都平躺在床上。


罗旦从1月中旬回到长沙,疫情就公开地爆发了,和所有人一样,在最初的那些天,我几乎时刻面对手机关注疫情消息,跟随网络一起愤怒、焦虑、紧张,也有感动,跌宕起伏。而后的大部分时间,我远离了手机,和家人一起呆在乡下,打球、劈柴、做饭,去了家门口的森林公园,给乡下的房子重新粉刷修补,唯独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创作,只是偶尔用手机里的绘画软件涂抹两下。

疫情期间在家劈的柴 罗旦供图

家门口的北山森林公园 2020年1月29号 罗旦供图

粉刷修补乡下的房子 罗旦供图

晴间多云,罗旦,手机绘制, 2020年2月26号 艺术家供图


李金朋疫情期间主要是在家中看书、思考和创作。


一、看书,平时工作比较忙,看书的时间很少,基本都是碎片化阅读。很难有一整段时间集中阅读。这次也趁机阅读了一些艺术领域之外书籍,用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二、思考,一方面思考在疫情下,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艺术和创作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等问题;一方面梳理以往工作和创作的问题,构思下一步创作的方向。


三、创作,针对下一次个展整理思路和资料,对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实验和尝试。疫情期间,由于创作材料所限创作了一幅油画《火神山医院的房间》。医院的病房是爱心凝聚的地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时寓意平安。也有创作在此次疫情的压力下,金融市场股票在国际市场大幅下降时,我国股市稳中有升的《符码系列18》,既展现了国家的强大力量,也希望此次疫情的战役,早日成功。

火神山医院的房间,李金朋,300x300cm,布面油画,2020 艺术家供图


柳青疫情刚开始时,按照时间的比例,是带孩子、做饭、看书、创作。往常,我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了工作与创作上,节奏特别紧张,有时候都想把自己劈成好几瓣儿来同时完成不同的事儿,所以突然的居家隔离打破了之前车轮转的状态。开学后,开始了中央美院全新的网络教学课程。我的课是写实雕塑基础,通常情况,课堂上可以面对面交流,在同学们做的写生习作上动手示范或者修改,这样很直观很有效,也可以沟通得顺畅,但线上课是不同的概念,或者说是非常时期的全新尝试与挑战,只能隔着屏幕通过图片或视频来讲解,所以我需要把我的经验和认知转化为简洁的文字和贴切的图片来表达,于是最近看了些书,希望能更有逻辑、更丰富、更深入地表达课程的内容。这也使我个人从持续地“做”作品停下来,给理性“充电”。

柳青进行“写实雕塑形体与材料研究”课程网络教学 艺术家供图


秦观伟因为疫情,创作是没条件了,只能想一想工作计划。主要时间是带孩子,出不去门,又无聊,只能陪着她们。还看了些电影,当然最关注的还是疫情的发展。


谭坦这段时间生活算是比较规律,每天自己做饭,也不敢点外卖,早晚各遛一次小狗。因为每天不能出门确实是被动地少了很多让我分心的事情。最初是想趁这段时间静心创作,但是马上收到学校要上网课的通知,于是开始准备课程,并且花了更多的时间来调整一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

谭坦准备了一个假期的线上课程顺利开课 艺术家供图


王海洋疫情期间主要是做饭,刷美剧。


王璟刚开始疫情爆发时,心理上也有点紧张,每天关注疫情进展,湖北的人们生活情况,看了些普通人的日记,挺难过也很揪心的。了解医护人员在前线工作情况,各地支援武汉支援湖北,世界各地的华人采购防护物资支援国内的新闻,也有一些发国难财制作贩卖假口罩的消息,心情也是起起伏伏。联系了好几个在国外生活工作的朋友想募集购买口罩为疫区做些事情,但是他们也都买不到所以也不了了之了,工作单位也组织捐款什么的,总之尽一点微薄的力量。最近这些天看到国内的情况基本稳住,多个省份连续几天都没有新增病例,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安定了一些。


宅在家里很容易懈怠,带回来的几本书也都没怎么看,计划学英语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在因为边工作边在首师大表现性工作室进修学习,虽不能正常开学,每周一次的微信群线上教学,能够迫使自己画点画,同学们之间互相提一提修改建议,交流其它艺术家的作品,获知了很多国外小众艺术家的信息,而且不像教室里学习以老师点评为主,因为隔着屏幕好像更容易畅所欲言,也是非常好的教学形式。

温暖/深夜/柔光/三月清晨,王璟,iPad绘图,2020 艺术家供图


生活上,大多数是父母做饭,有时候我也做,做些简单的家务。未婚没孩子,所以自己过的像孩子,哈哈哈……看电影、纪录片,画画、玩玩游戏,不定期练瑜伽。和男友异地,因为疫情的原因之前订的机票也只好取消,只能视频电话,然后在网上云撸猫,看一些动物动图、视频,还有广大网友们编的搞笑段子,尽量少看让人焦虑的内容,看些好玩的让自己心情愉快。

疫情期间做的菜 王璟供图


最近几年我一直比较关注心灵成长,去年夏天在上海参加过心态疗愈工作坊的学习,回来后一直在线上参加支持小组活动,疫情期间心态疗愈也推出了截止到4月30日,周一到周五每天两次的支持小组活动,有时候做组员有时候做带领人,对心态平稳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也推荐了一些身边的朋友加入进来,毕竟大家都闷在家里,家人之间朝夕相处,有些平时可以逃避的问题在这段时间爆发出来,矛盾同时也是疗愈的机会,学习一些科学的处理情绪的方法是非常好的。


王沂在家首先是当奶爸,无论多厉害的男人都斗不过穿纸尿裤的。要说服他不出去玩是每天的例行工作。最受不了的是他撅着屁股,仰着脖子,抱着你的大腿,用略带哭泣的奶腔问“爸爸带我出去玩搞(好)嘛?”。

居家防疫前最后一次陪孩子出门玩耍 王沂供图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备课。新学期有幸与何贝莉老师共同开设《口述史》课程,一直通过微信向何老师请教和讨论,其实也算我提前开小灶听课了。何老师的设课理念和教学思想让我受益良多,让这段时间这对我来说宝贵而充实。其实在疫情开始之初,我就加入了何老师召集的师生小组,大家试图对这次疫情的舆情进行跟踪,希望能就此开展一个长期进行的研究,这也是我们此次口述史课程的一个方向。因此这段时间的阅读也基本上围绕上述两个方向展开。

《口述史》课件截图 王沂供图


此外就是与梓宸兄还有实验艺术学院的几位同学一起,与中科院的青年科学家们相互协作,在几个中科院旗下的公众号“科学大院”上发表一些关于防疫的科普推送,科学家们负责文案,我们负责科普插图和排版设计,反响还不错,腾讯新闻还做了转载。

公众号“科学大院”的防疫科普推送 王沂供图


实验艺术学院学生罗菁、黄宇泽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会很快来吗?》一文绘制的插图 王沂供图



受访艺术家

(按姓氏字母排序)

董鹤

1982年生于辽宁辽阳

2009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油画系

2018 阿姆斯特丹驻留项目

现居北京

但文杰

1986年生于湖北荆州

2003—2007年 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

2015—2018年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

何诗意

1987年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

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毕业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毕业

2017-今 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

胡文丹

1983年生于辽宁沈阳

200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获学士学位

2011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罗旦

1990年生于湖南长沙

2013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学士学位

2016年 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    硕士学位

李金朋

1984年生于山东

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

工作生活于北京


柳青

1982年生于湖南

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   

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获学士学位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获硕士学位

2009年至2018年工作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2018年至今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

秦观伟

1982年生于山东

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现居北京

谭坦

1990年生于北京

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2013年伦敦艺术大学书籍艺术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


王海洋

1984年生于山东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王璟

1986年生,山东潍坊人

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8年至今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

现为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

王沂

1989年生于山东济南

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2016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采访/朱莉

图文整理/杨钟慧




推荐阅读

对话丨宋协伟:疫情中关于危机设计的思考

“数字壁画”如何创作?来看央美壁画系的一堂好云课!

闲聊丨对话艺术圈九零后:疫情、焦虑、可能性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五辑)


年度回顾

👇

重温亦前行,2019年的艺术高光时刻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获取2019最火“洞见ART”全集!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