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四十六章 · 知足常足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四十六章  ·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语译】
①却:屏去,退回。
②走马以粪:用战马耕种田地。粪,耕种、播种。
③戎马:战马。
④生于郊:指雌性战马在郊野生马驹。
⑤知足之足:知道满足,并以此为满足。
译文
若能依循大道来治国,就可以让战马退回到田间去耕地了;若不能依循大道来治国,战马就只能在郊野产下马驹了。没有什么祸患比不知足更大的了,没有什么过错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就会永远满足了。

名家注解
河上公:人主无道也。战伐不止,戎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还也。人主有道也。兵甲不用,却走马治农田。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
王 弼: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贪欲无厌,不修其内,各求于外,故戎马生于郊也。
朱元璋:明君贤臣在位立纲陈纪,夷来蛮贵貊宾,天下无争,是谓有道。君好非仁之勇而尚强,及非理慕他人之宝,则戎马生焉。人君若能知足,则天下国家不乏用矣,何他求焉。

经典解读
老子在本章中阐述了其反战思想。历代史学家都说,春秋无义战。的确如此,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无不是为了兼并土地和掠夺人民,致使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都说乱世出英雄,老子却当他们是野心家。这些野心家奋斗一生、征战不休,胜者王侯败者寇。可是,最终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买单的,却是小小老百姓。
在老子看来,正是上述“英雄豪杰”们的不知足、贪欲太强引起了诸多战乱和祸端。如果他们懂得知足之乐,不过分贪求土地、人民、财产,也就不会野心勃勃、攻占城池、吞并邻国、祸害百姓了。“寡欲”、“知足”的提出,既是对当时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强烈抗议,同时又希望他们能自我克制,谨守清静无为的戒条。
“知足”是“寡欲”的具体表现。道家把“知足”看得极其重要,认为“知足”可以决定人的荣辱、生存、祸福……不仅如此,他们还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辨别贫富的标准。
如果知足,那么虽物质财富不多,但主观上却可自认为富有,即“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因此,知道满足,并以此为满足,就会永远满足了。永远满足了,当然可以看做富裕。反之,物质财富虽多,但主观上不知足,贪得无厌,便会给自己带来大祸患。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财富观,在于主观的知足与不知足,亦即决定于“欲不欲”,带有鲜明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他很重视客观刺激对诱发欲望的作用,所以他才说“乐与饵,过客止”。
寡欲与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未有能寡欲而不知足者,亦未有不寡欲而能知足者。老子提出寡欲、知足,对当时的贪欲无度的执政者有着警醒意义,对今人来说,也不啻当头棒喝。它提醒今人,应对自力所得的福利感到满足,不要贪欲过重,更不能贪图非分之利。

处世空明拳:别这山还望那山高
老子说,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这话很有见地。野心家“不知足”,篡权夺位,最终会落得身败名裂。富有者不“知足”,挥金如土,便永远填不满欲壑。
感到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仅身居高位要感到满足,做普通百姓也要感到满足;春风得意要感到满足,处于逆境也要感到满足;腰缠万贯要感到满足,身无分文也要感到满足……如果永远不知道满足,过分地追求钱财、事业、名誉,结果必将是弊大于利。
甲、乙两人同时到一个桃园摘桃。他们事先约定好,每人只摘一个桃子,最后看谁摘的大。甲进入桃园后,一直都在紧张地搜寻,但每当他看到一个大桃子时,就想:“一定还有比这个更大的!”结果他错过了很多大桃子。等到快要走出桃园的时候,甲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机会选择了,所以只好匆忙摘了一个并不大的桃子。乙则不然,他进桃园后不久,就发现一个很大的桃子,并果断将其摘了下来,然后一路悠闲地欣赏桃园风光,直到走出桃园。出桃园后两个人一比,乙摘的桃子比甲的大多了。
人生在世,大多数人都想风风光光。当了处长想当局长,当了百万富翁想当亿万富翁。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得了五分六分,还想得个七分八分;得了七分八分,又想得个九分十分。殊不知水满则盈,月满则亏,登上顶峰,就意味着要走下坡路了。
1886年,托尔斯泰写了一个短篇小说《一人需要多少土地》,讲的是:贪心的农民帕霍姆要买一块土地,人家告诉他只要他在太阳落山前能回到出发地,跑了多少地就能得到多少地,他跑啊跑,越大越好,越多越好,最后倒是在太阳落山前回到了出发地,但是人也累得吐血死了。人们把他埋了,他最后需要的土地其实只是埋他的那个坑那么大。
这个故事的主旨,也正是老子的希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深知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祸患来自贪得无厌,人最大的灾难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不合乎大道的德性,因为大道的德性就是知足而无争无求。
大事业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深通其中的奥妙。他认为:“做一件有益人类的事业时,不该老是想着表现自己,因为这样的话,难免会被人误以为是沽名钓誉之徒。”
因而,富兰克林总是能够“功成不居”,对名誉看得很淡,即便做了某些有益社会的事,也保持低调,从不声张。他创建费城图书馆,是借用朋友的名义。后来,他又建立了一个学院(即今天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并一直极力隐瞒自己是创始人的真相,而把它归功于一帮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后来,真相大白,富兰克林受到广泛的好评。
正是由于富兰克林不贪图名誉,所以才能得到更好的名誉。其实,很多被人称颂的大人物,他们处理问题的出发点都能以他人为重,而把个人的得失看得很淡。这就是知足!
知足实在是一种聪明的生存方式。不知足的人,总是这山还望那山高,一味地强求、奢望,最终只能是一场空。知足的人,在追求事业、名利、地位、信念、财富时,顺任自然,不心存贪欲,反而常常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商海逍遥游:米勒德的英明抉择
有些人似乎生来只是为了做利欲的奴隶,永远忙忙碌碌。其实一个人如果只为满足欲望而活着,那他永远也满足不了。因为即使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很可能同时又有十种、百种欲望随之产生……
米勒德·富勒在30岁时赚到了百万的身家,但他却因此而失去了更珍贵的东西。而使他的美梦变成了噩梦的,恰恰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巨额财富。
经过多年的奋斗,米勒德在30岁时,已经拥有一幢豪宅,一间湖上小木屋,不少的地产,以及快艇和豪华汽车。而且,他还设计了更大的目标奋斗——成为千万富翁。他认为自己完全具备这种能力和基础,因而自信满满、雄心勃勃。
可是,他不顾一切追求金钱的行为,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烦恼。繁忙的工作不仅影响了他的健康——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也影响了他的家庭——妻子和两个孩子很少见到他。他的事业不断壮大,他得到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金钱,却使弥足珍贵的健康与家庭千疮百孔。
有一次,米勒德心脏病发作,几乎丧命。而他的妻子琳达也对他说,她已经感觉不到他还在她身边,她也不能肯定自己是否还爱他,她不知道是该留下还是该离开。
米勒德听到这些话时惊呆了,他给了她富裕的生活,她怎么会想着离开他呢?
一种从未有过的悲伤、悔恨排山倒海般地冲击着米勒德的心。他意识到,对钱财的一味追求使自己失去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于是,他决定重新确定自己生活的目标。
米勒德请求琳达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为了迎接这个新的开始,为了消除彼此间的隔阂,米勒德卖掉了公司,卖掉了房子,卖掉了游艇……然后把所得收入捐献给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米勒德的这些举动,使他的朋友们认为他疯了,但米勒德自己却感觉比先前好多了。
之后,他与妻子一起访问了克拉伦斯·乔丹。克拉伦斯·乔丹是一位穿工装裤的神学家,他带领米勒德参观了乔治亚州西南部的小镇亚美利卡斯,周围乡村那肮脏道路两旁失修的棚屋,是成千上百个贫民的家。
米勒德、克拉伦斯以及其他几人,开始为那些贫民窟的家庭建设新居。当米勒德看到简朴而得体的房屋给这些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时,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米勒德得到了巨大的精神安慰,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所在。
知足得安乐
后来,他和妻子又到了中非的扎伊尔,同新教堂地区组织合作,用三年的时间成功地在全国为贫民建设了新的家园。1975年,他们返回乔治亚州,并倡议建设国际性的“人类家园”。
米勒德曾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拥有千万家产。但后来他有了新的目标,即为一千万人建设家园!其实,米勒德创建的不仅仅是房子,还是在为人们创建家庭、社区和希望。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米勒德和琳达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如果一个人总是为满足欲望而劳碌,为欲望未能满足而烦恼,就活得太愚蠢、太辛苦、太累了。只有窥破利害、少私寡欲、知足长乐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才能活得轻松、潇洒。


管理般若功:让员工获得满足感
故知足之足,常足。原意为,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就会永远满足了。也可理解为,只要内心体会到满足的那种充实感,就会永远感到充实。
在企业管理上,员工的工作满足感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劳动效率及工作绩效,且与员工的流失及其工作积极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
某企业产品质量过硬,十分畅销,在消费者中口碑不错,表面上看相当成功。但事实上,该企业员工流失严重,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与日俱增,虽然销售额在增加,但盈利却在萎缩。
究其原因,是该企业的员工几乎不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反而有挫败感。该企业的生产流程不尽合理,致使员工制作一件成品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并要面对较高的产品返修率。另外,企业采用的是计件薪酬制度,员工的工资偏低,这都使得员工难以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员工严重流失。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要想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就要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足感,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有责任了解影响员工的工作满足感的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满足感,进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谋求企业更大的发展。
艾德熊是美国风靡一时的快餐连锁公司,拥有一支忠诚、高效的员工队伍。公司没有制定一些令人窒息的规定,且一直在利用各种手段激励其数千名员工。公司员工有着公平的股份、丰厚的福利、深入的员工培训、广泛的晋升机会,并可以参与到公司每一方面的发展,厨师、管理者、设计者和美术人员都为每一家餐厅的“历史”竭尽全力。在艾德熊,许多人从基层做起,然后升任到管理岗位。如果一名主管不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就不会得到晋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德加·沙因认为,“如果员工感到满意,并且过着受人尊敬的生活,你就可以使大家齐心协力。如果每位员工都不满意,一切都是空谈。”
美国国家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总裁弗兰克·康塞汀也深通此道。他的信条是:“多跟员工进行交流,多给他们地位,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和满足,让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工作,让他们以企业的兴衰为自己的荣辱。”
该公司在亚利桑那费尼克斯的新工厂的生产效率很高。也难怪,这个工厂简直是个欢乐的海洋,不仅充满了家庭气息,还有野餐,工作中更是洋溢着抒情的音乐!
为了进一步激起员工的满足感,公司又建起了一个露天马戏场,供他们在工作之余娱乐。在马戏场建起的当天,94名工人的日产量达到了100万个罐头的目标。而三年以后,工人们将日产量提高到了差不多200万个罐头。
为了能让员工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工厂的管理人员认真分析每个工人的特点和长处,尽量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这种满足感,是他们不可能在其不能胜任的职位上得到的。
康塞汀常说:“我们公司也许不会成为同行业中最大的一家公司,但是只要我们诚心地对待职员,就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员工对工作的自豪感,为公司创造相当多的财富。”
知足常乐,康塞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为员工们创造了一个工作的天堂。他努力使员工感到满足,使员工自发自动、尽心尽力地工作,使公司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罐头食品公司。
总之,企业管理者要高度关注员工的工作满足感,并尽量满足其正当要求,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绩效,使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好文)

    欲成大事,牢记九字真言(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能放低自己的人,越动须相应(深度好文)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