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五十章 · 生生之厚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五十章  ·  生生之厚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语译】
①出生入死:出世而生,入地而死。另一种解释是,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②徒:类。
③十有三:十分之三。
④人之生,动之死地: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意外地走向死亡。
⑤生生之厚:由于求长生的欲望太强,而营养过剩、奉养过厚。
⑥摄生:指养生之道,亦即保养自己的生命。
⑦兕(sì):犀牛一类的动物。
⑧死地:致命的要害。
译文
人由出世而生,至入地而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意外地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人们过分追求奉养生命的物质享受了。听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必躲避犀牛和老虎,在战斗中不会为兵器所伤。犀牛在他身上无处下角,老虎在他身上无处下爪,兵刃在他身上无处刺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致命的要害。

名家注解
河上公:死生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也。
王 弼: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
朱元璋:天道好还,如小人务尚奸邪,动辄致人于死地,所以好还者,彼虽避兕虎而入兕虎中,彼虽远兵甲,而由兵甲而死。其还也如是,其得也必然,此皆动之死地耳。

经典解读
本章是对“生生之厚”的贬斥,同时也是对“无死地”的“善摄生”境地的推崇。老子提醒人们,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式来过分善待自己,而应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另外,老子生逢乱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妄为,别人也就找不到对其下手的机会,这就能得长寿。
老子又说,生的因素占三成,死的因素占三成,过分致力于生反而加速了死亡的因素也占三成。这是一种忧患意识,是符合人生的况味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需要有这样的准备、这样的警惕、这样的谨慎,不能老想好事、心存侥幸。
其实不仅是生死的问题、摄生的问题。无论什么事,求学问、做工作、追求身心健康与生活幸福等,成功的因素、成功的机会都是三成,失败的因素、失败的机会也是三成。而由于激动,由于一帆风顺,由于自视过高,而取得的相反效果的可能性也是三成。
一个人若能经常取得三成的成功、三成的效果、三成的进展,那就应当心满意足、心花怒放了。千万不可事事求全,因为过分的贪欲、野心、妄想、大言、美梦,过多的操作、奔波、劳心、费力,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甚至自取灭亡。
行路不遇猛兽,作战不怕武器,角、爪、兵器都奈何不得,这是一幅得道者、善摄生者的美丽风景。这话有点像邪教奇功,像武侠小说中的金钟罩、铁布衫。其实,老子所说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有死地,是否进入了死地,是否在做自取灭亡的傻事。也就是说,死不死,伤不伤,不在于猛兽,不在于敌军,也不在于武器,而在一个人自身,在其道行。
是否无懈可击,不仅是个技巧问题,更在于一个人的境界、功夫、居心、高度、世界观与价值观、方法论与认识论,在于其接近与违背大道的程度。无懈可击者比较有信心,有办法,有可资审美的风姿,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处世空明拳:自然圆通则无懈可击
老子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意思是,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必躲避犀牛和老虎,在战斗中不会为兵器所伤。犀牛在他身上无处下角,老虎在他身上无处下爪,兵刃在他身上无处刺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致命的要害。
燕国大将乐毅联合赵、楚、韩、魏等国伐齐。齐军连连败退,齐湣王和大臣们见势不妙,纷纷外逃。齐湣王最后逃到莒城避难。在燕军横扫齐国时,田单也急忙从安平城逃亡,逃出前他特别嘱咐家人将马车的车轴锯短,并包上铁片。不久,燕军破城而入,城内的人争先恐后地逃窜,许多人由于车轴太长与其他车碰撞而折断、翻倒,为燕军所俘。只有田单等一行人顺利脱逃,到达即墨城。
可见,田单是个深刻洞识事物发展规律,并能够谋于未然的生存能力很强的人。无独有偶,三国时期的徐庶也是一个对世事洞若观火的“善摄生”的智士。
赤壁之战前夕,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欲火烧赤壁。献计成功后,他刚要上船。一个人一把扯住他说:“你好大的胆子!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烧不绝!你们这等毒计,只能瞒得过曹操,却瞒不过我!”
庞统大吃一惊,急忙回头看那人,原来是旧相识徐庶。徐庶说:“曹军兵败之后,乱军中我也不免遭难,您不妨教我一个脱身之术。”庞统无奈,便给他出了个主意:在军中散步谣言,说马超准备攻打潼关,然后自己主动要求去守潼关。
徐庶凭借此计,成功脱身而去。后来火烧赤壁,可一点也没烧到他!
生的因素三成,每个人都应充分地、自然而然地去靠拢、去受用、去发挥、去亲近、去爱惜这三成生。死的因素三成,你应该谨慎对待,趋利避害,不可掉以轻心,不可有亡命徒心态,不可毫无准备与警惕。
人生在世,善于避害,才能保全生命。一个人要善于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不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这样的人,别人就不可能摸清他的想法,他也才有可能驾驭对方于无形。
唐朝太子李豫外表柔弱,但内心很有主见。当时,张皇后与其亲信宦官李辅国共同把持朝政,权倾内外。李豫考虑到自己身单势孤,因而行事十分小心,唯恐遭到陷害。张皇后与李辅国都心怀鬼胎,以致互相猜忌。李豫就乘机离间二人,最后使得李辅国率兵入宫,诛杀了张皇后。
圆通自如,不避狮虎
后来,得到李辅国等人的拥立,李豫继承皇位,史称唐代宗。李辅国平素就专横骄纵,欺压群臣,这次拥立有功,更加张狂,竟公然对李豫说:“陛下只管住在宫殿里,外面的事情任凭老奴处理。”李豫表现得很软弱,大事小事都让李辅国拿主意,并加封他为尚书令,称呼他为“尚父”,暗中却等待时机除掉他。李辅国对此毫无察觉,依旧横行宫廷内外。
同样拥立有功的程元振,官职不如李辅国显赫,心中不满。而李辅国又趾高气扬,常借一些小事羞辱他,这令他很恼怒。得知程元振与李辅国暗生嫌隙,李豫就故意给程元振加官封赏,并暗示他抨击李辅国。程元振自思有皇上支持,就大胆上表指责李辅国独揽朝政,卖官鬻爵,制造冤狱,罪不容诛。群臣也纷纷借机请求罢了李辅国的官。
李豫顺水推舟,罢免了李辅国禁卫军元帅一职,转由程元振代替。此后,李辅国虽有所收敛,但李豫始终对他不放心,最后秘密派刺客将他刺死了。就这样,李豫铲除了奸臣李辅国,巩固了自己的政权。
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这是极其高明的处世之道。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摸清自己的底细和实力,别人也就难以钻自己的空子。

职场易筋经:弥补职业能力的缺陷
老子提醒我们要“善摄生”,也就是提高生存能力。而提高生存能力的最高明的办法,就是使自己“无死地”。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无死地”大可理解为,弥补职业能力上的缺陷和弱点。一个人职业能力上的缺陷越少,其职业竞争力也就越强,他也就越能够在职场中游刃有余。所以,职场人士应在弥补职业能力缺陷上下苦工夫。
宋明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错,可偏偏有个粗心的毛病。让他开个单,收款人明明是范国明,他写成了“范国名”;让他计算一个尺寸,不是少写个0,就是将cm写作m……
宋明的粗心,是全公司出了名的。所以,同事们都不敢轻易让他帮忙,生怕出什么大错。于是,宋明成了“闲人”,想帮大家做点事,人家却不敢劳烦他。
一天,经理手上有个大项目,需要一个项目助理。这是个不错的机会,做得好,一定可以得到经理的赏识。这样的机会谁肯错过呢!宋明自然也是倾尽全力争取这次机会。哪知经理却说:“小宋啊,你的能力是不错,可是你真的是太粗心了,这是个大项目,要是不小心有点什么错,那公司的损失可就大了。所以,小宋啊,你再历练历练。这次先让别人上吧!”
宋明听后郁闷透了,就因为自己“粗心”,这么好的机会就没自己的份了!他下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此后,他每天做数学题、学画画。数学上的数字最容易出错,所以做数学对克服粗心很有帮助,而画画不仅要细心更要耐心。他每次做完数学题后,都认真地检查;画画时更是仔细观察每个细节。慢慢地,宋明做事越来越细心了,也越来越有耐心了。同事们渐渐忘了宋明之前是多么粗心的一个人,纷纷请他帮忙,而经理也越来越欣赏他。宋明每天都忙得很充实、很开心。他克服了自己的弱点——粗心,终于可以在职场一展身手了。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职业能力缺陷,有些缺陷不足以影响自己的前途,也就听之任之,纵使缺陷越来越严重。要完全弥补缺陷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让自己职业能力上的缺陷和弱点变得越来越少。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做SWOT(强弱机危综合)分析,针对自身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抓住机会和回避风险,只需要弥补严重制约自身发展的劣势。补短的关键在于判断哪一项劣势才是自身目前最应该弥补的。要有目的地补,而不是无目的、盲目地补。
其次,制定补短的目标,即自身希望达到的学习效果。这一点至关重要,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要量化以方便衡量结果,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有层次,而且要相互协调。
再次,制定一个补短的计划,由计划来指导学习和工作,而不是随意地想做就做。
然后,制定一个补短行动方案和时间进度表,以利于计划的执行和控制。
最后,对补短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要及时地衡量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估,诊断结果,然后采取修正行动。在现实中,控制这一环节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了,只是去补了、去学了,但是没有控制,这很容易造成补短的低效。
人无完人,每个身处职场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职业能力缺陷和弱点。这些缺陷和弱点是制约一个人职业前途的重要“短板”。只有用心加长这些“短板”,才能使自己的职业能力日臻完善,使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使自己的前途更光明。


管理般若功:激活短板的生长细胞
老子说,善摄生者无死地。企业生存之道,与职场生存之道颇为相似,“长板”是其生地,“短板”是其死地。一个企业要想做到“无死地”,就要激活自身“短板”的生长细胞。
这就涉及管理学中著名的“木桶理论”了。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其最短木板的高度。因为无论其他木板比最短的木板高出多少,其超出最短木板的水都将会溢出。
在“木桶理论”提出之后,企业界的管理者都把焦点集中在“木桶短板”上,认为“短板”是造成企业能力不足的原因,称之为“短板论”。企业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很多都是因为“短板”在拖后腿。
某公司是一家生产型合资企业,在行业进入成熟期后,由于市场增长缓慢,各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于是,价格战成为了竞争的主要手段,成本控制则成为市场竞争及生存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内全方位地降成本就成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
然而,该公司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在降低成本工作中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原材料库存居高不下,库存管理方法落后,物资采购技巧差劲,价格谈判被动,对所采购物资的技术质量要求一知半解。这最终导致降低成本的指标没有完成,拖了企业的后腿。问题出在哪里呢?
原来,问题出在公司采购部门的人员组成上。老员工多是从与采购无关的岗位上转来的,只会机械地转发订单,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一些靠关系进入公司的员工能力较差,工作成绩不理想;而刚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传帮带,也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总之,该公司采购人员的素质根本无法满足日常工作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该公司从成立以来,从来没有组织过对采购人员的正式的岗位技能培训,几乎是放任自流。采购人员的能力提高缓慢,采购部门成为木桶中的那块短板就不足为奇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公司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培训师对营销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安排技术人员轮流赴国外学习先进技术。这种情况的不断持续,导致木桶的长板更长,而短板依旧,木桶中的水依然是那么多,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没有提高,而且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逐步陷入了经营困境。
不能说这家公司不重视培训。它把公司的资源集中用于营销和技术等方面,寄希望打造出核心竞争力,以形成竞争优势。但是,在企业降低成本的新战略的要求下,对采购人员这块短板的培训被严重忽视了,只能说企业的高层陷入了视觉盲区,人力资源战略没能够围绕着企业的战略来实施,使企业无法提升竞争力。其实,若企业自身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大可借助咨询机构的外脑进行健康诊断,找出病因,然后通过培训,增长短板,真正提高竞争力。
将企业的“短板”变长是必要的。但一个企业的经营好坏,不仅仅是“短板”在起作用!在发展的最初,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往往不是什么综合优势,而恰恰是企业的独特优势或核心竞争力——“长板”。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壮大,才会面临发展瓶颈——“短板”的制约。如果企业管理者仅仅把眼睛盯在“短板”上,而忽略了“长板”,同样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所以,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来说,既要重视“短板”,也要重视“长板”。这样才能使企业得以快速、稳步、健康地发展。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