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五十二章 · 塞兑闭门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五十二章 · 塞兑闭门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语译】
①始:本始,开端。
②母:母体,根源。这里指“道”。
③子:孩子,派生物。这里指由“母”所生的万事万物。
④塞其兑,闭其门:堵塞嗜欲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兑,指口,引申为孔穴。门,门径。
⑤勤:劳作。
⑥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去操持世事。
⑦见小曰明:能察见细微,叫做“明”。小,细微。
⑧强:强健,自强不息。
⑨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⑩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⑪袭常:遵循常道。
译文
天下有一个本始,它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知道了根源,也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住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不会有危险。堵塞嗜欲的孔穴,闭起嗜欲的门径,终身不受苦累;打开嗜欲的孔穴,去操持世事,终身不得安宁。能够察见细微,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叫做“强”。运用目光观察世界,又把这目光收回体内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遵循常道。

名家注解
河上公:始,有道也。道为天下万物之母。子,一也。既知道已,当复立一也。己知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身不勤苦。
王 弼: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为天下母矣。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朱元璋:又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盖谓自己本有所见,犹恐不广,却乃所见甚大,我所守持者甚软,将久胜强。言至谦下当得上上,是谓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是也。

经典解读
老子认为,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根源。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离开这个总根源,不能一味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在认识活动中,要去除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在说明总根源与万物的关系时,老子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母”就是总根源、就是“道”,“子”就是万物。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的关系。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即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来认识具体事物。
“母”就是大道,就是自然,就是一。“母”是本质,是一切德性、一切智慧的总概括,知“母”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源,而一味追求“子”则会迷失方向。所以老子提倡“守母”,而不必为了万象万物这些“子”、这些派生物、这些假象而伤脑筋、赶潮流……
言外之意在于,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而不一味外露,保持内蓄、收敛,就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祸。事实上,许多人的确是在庸人自扰,在无事生非,在自己绕糊涂自己。
老子对文化、历史与发展、进步的观念持否定态度,他推崇向后看,主张回到本真状态。回到最初,回到起点,回到本源,这不失为认识真理的途径之一。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呢?
老子给出的办法是闭目塞聪,杜绝有害信息,实行“闭关”修炼。面壁而坐、闭关苦修,被称为“心斋”,目的是让心灵与感官斋戒。达摩老祖认为,“外止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相传他曾面壁十年,鸟儿甚至在他肩上筑巢,对面的石壁上竟印上了他的形象,栩栩如生,连衣褶都看得出来。周恩来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名句,面壁十年,是修炼的功夫,是精心钻研、苦心孤诣、寻求真理且达到的至境。
这是一种相当惊人的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当然,老子说的不是神秘的苦修,而是恢复到本初状态、婴儿状态。他更着意于:戒贪欲,即要闭目塞聪,不受诱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宠辱无惊。在老子看来,认识自身所具有的道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我们说沉得住气,讲有定力,说每临大事有静气,说自有主张,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与老子幻想的“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命题相接近。在追寻与体悟大道的时候,一定要有守护的功夫、坚持的功夫,有捍卫住自己的恒常状态的能力,有守护住可持续的明明白白的状态的能力,要守得住自己内心这一片净土。
达摩面壁十年
心功很有魅力、很有用,但仅仅在这方面下工夫,甚至夸张地认为有了心功就是有了母,就是有了一切,认为回到婴儿状态就有了一切,就未免失之偏颇,有些走火入魔了。要知道,道法本为一体。道离开法就无所发挥作用,法离开道则会失去根本。

处世空明拳:简单生活不为物役
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思是:堵塞嗜欲的孔穴,闭起嗜欲的门径,终身不受苦累;打开嗜欲的孔穴,去操持世事,终身不得安宁。
“道”的法则是什么?就是无欲无为。关闭自己心中的那扇欲望之门,不胡思乱想,有了娇妻,就不要再去想娶个小妾;只买得起用得起奥拓,就不要去想宝马。那么,你就不会被是非和烦恼所困扰,只要你做到了无欲无为,那么,你这辈子就可以过得开开心心。
相反,如果不关闭自己那扇欲望之门,任其敞开,让所有的欲望充斥其中,那么,你将一辈子被欲望役使。有了娇妻,还要想美妾;有了钱,还想要权;有了权,还想……人的欲望一旦到了这个份上,那就无可救药了,最终难免葬身嗜欲的火海。
老子的高明就在于他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向外求是永远也求不到一个终点的。这一点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大启示。人往往就是那样,对功名、财富的追求永远也不会满足,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牵着一个永远也无法达到的终点。
一位禁欲苦修的僧人,为了能使修行的效果更好,毅然决定离开了自己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进山居住了。
后来,当他穿着的这块布很脏了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换着穿。于是,他就出山回到了村里向村民们化缘。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苦修的僧人,于是很爽快地送给他一块布。
当这位苦修的僧人回到山中之后,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多了一只老鼠。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这只老鼠常常来咬他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把它赶走。所以,他又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讨了一只猫。
有了猫之后,他又得给猫准备食物了。猫要吃什么呢?苦行僧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他一样只吃水果或野菜吧!于是他又跑回去向村民讨了一只奶牛,这样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就这样,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奶牛,影响了修行。于是,他又从村里带来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回到山中,让他帮着照顾奶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他不能强迫别人跟他一样,过禁欲苦修的生活……
这样修行怎么行
后来,这位苦修的僧人觉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实在没法在山里住下去了,于是便返回了村子里。他的隐居苦修的生活宣告失败!
一个禁欲苦修的僧人尚且难以摆脱欲望的烦恼,我们这些普通人更是易为欲望所困扰。要明白,向外追求永远没完没了,而我们的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禁止欲望的膨胀,并且必须懂得知足,学会轻舟而行。
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一生一世,熙熙攘攘,挑肥拣瘦,朝三暮四,为了什么,还不是在为自己选择一条锁链吗?老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欲望太多了,人生就变得疲惫不堪,每个人都应学会轻载,因为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嗜欲。

职场易筋经:别眼睛只盯住薪水
对职场人士来说,“塞其兑,闭其门”就是要不为薪水所累。没有了薪水,人们无法维持生计。但眼睛紧紧地盯住薪水,看不到薪水以外的东西也是不可取的。
生计当然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掘,这是比生计更可贵的。生命的价值不能仅仅是为了面包,还要有更高的需求和动力,不要放松自己,要时刻告诫自己,要有比薪水更高远的目标。
一直想薪水的人会执著于金钱,工作起来会斤斤计较,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以报复他们的雇主。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前途,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人们对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钱多应聘来到一家做服装出口生意的企业上班后,迅速地融入工作中。在几位老同事的指导下,钱多处理起事情来挺让老板周总满意。
但两星期后,钱多工作起来没有刚来时那么有热情了,因为她发现,公司里她学历最高,但工资却是最低,心里感觉很不平衡。周总发现了钱多情绪的低落,马上找她谈话,告诉她只要她工作做得好,企业绝对不会亏待她。谈话时,钱多没说什么。
第二天,钱多找到周总,要求周总要么提高她的月薪,要么就当月给她拿提成。而周总认为,钱多的薪酬是他们经过测算的,不是随便给的。而且钱多是新人,刚进企业,好多地方需要老员工指导,在钱多没给企业创造出效益之前,不能提高薪酬。
周总将有关道理跟钱多讲了,钱多当时表示理解。但钱多并没因此努力工作,她每天除完成其部门经理分派的任务外,其他什么事情也不做,就坐在那里发短信息。进公司不到三个星期,钱多连个招呼也没打就离开了公司。
绝嗜欲,苦修行
一个人的一生都在成长,在职场的成长所包含的内容更多、更复杂。薪酬的提高只是一个方面,此外还有知识和技能的增加,事业和社会地位的发展与提高等。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话,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份即使酬劳不多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当你因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培养起高超的业务能力后,更丰厚的酬劳就会自己找上门来。
一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最终受害最深的不是企业,而是他自己。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难以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因为他在工作中能收获的决不只有装在信封中的钞票。
老板支付给你的工资也许是微薄的,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但你可以在工作中令微薄的工资增值,那就是宝贵的阅历、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力的外现和品行的锻造。这些显然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也不是简单地用金钱就能买到的。
所以,不要刻意考虑工资的多少,而应珍视工作本身给你创造的价值。要知道,只有你才能赋予自己终身受益无穷的“薪水”。


商海逍遥游:从细微处中看商机
老子说,见小曰明。意思是,能够察见细微,叫做“明”。不错!成功总是垂青于那些能够从细枝末节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细致分析准确找出原因,从而想出高明的解决之道的人。这样的人涉足商业,常能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摩根当年从欧洲漂泊到美国时,穷得几乎一无所有。后来,经过百般努力,他与妻子两个人才开起了一家卖鸡蛋的小店。摩根自认为头脑聪明,哪知卖起鸡蛋来,却远远不及妻子。
摩根觉得很奇怪。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卖鸡蛋的细节观察,他终于搞清楚了原因。原来当他用手掌托着蛋时,由于他的手太大,人们自然会觉得鸡蛋比较小;而他的太太用纤细的小手托起鸡蛋时,鸡蛋被纤细的小手一反衬,自然显得大些。
于是,摩根马上改变了卖蛋的方式。他把蛋放在一个浅而小的拖盘里,这样人们对比看来,就会觉得蛋很大。此后,他卖鸡蛋的水平果然赶上了妻子。
这一个小小的事件,让摩根看到了经营学问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了他对心理学、经营学、管理学等的研究。后来,他创建了鼎鼎大名的摩根财团。
无独有偶,日本东京的一个咖啡店老板,利用人的视觉对颜色产生的误差,减少了咖啡用量,从而增加了利润。他给30多位朋友每人4杯浓度完全相同的咖啡,但盛装咖啡的杯子颜色则分别为咖啡色、红色、青色和黄色。
结果朋友对完全相同的咖啡评价则不同:认为青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淡”;黄色杯子中的咖啡“不浓,正好”;咖啡色杯子以及红色杯子中的“太浓”,而且认为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的占90%。从此以后,老板将其店中的杯子一律改为红色,既大大减少了咖啡用量,又给顾客留下极好的印象。结果顾客越来越多,生意也随之蒸蒸日上。
手掌的差别不大,却成就了摩根财团;红色和青色的差别,足以一个让咖啡店生意蒸蒸日上。这些细微的差别,不能引起大多数人注意的事情,却往往有其关键的作用。用心去发现身边的小事和细节吧,也许下一个摩根就是你。
涉世不深的青年人面对现实,往往激情满怀,虎虎生气,下定决心,非大事不干。孰不知,大事与小事并无明显的鸿沟。小事扎扎实实做好了,不知不觉就成了大事。微薄的利润源源不断地积累,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大财富。
有一个到深圳打工的农村妇女,一开始给人家当保姆,后来在拥挤的街头摆起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专卖胶卷。当时,市场上的柯达胶卷每卷售价22元,她的进货价是15元,而她只卖15.1元。没想到,她的一角钱胶卷生意销量大得惊人,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发展成为一家摄影器材店。她用最简单的“只赚一毛钱”,打开了通向财富的大门。
浙江义乌有一家生产饮用吸管的企业,它有60条生产线,每天有8吨吸管销往世界各地。在全球饮料市场上,有1/4的厂家使用的是该企业生产的吸管。一支吸管平均售价8厘至8.5厘,利润为10%,即0.0008元至0.00085元。吸管,一般人看不上眼的产品;0.0008元至0.00085元,一般人看不上的利润,却使这家企业成了全球最大的吸管生产企业。
赚0.0008元至0.00085元就卖,真可谓看到极细微处了。俗话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做生意的诀窍不是坑蒙拐骗,而是积微成巨,积少成多。其实,很多时候,人们缺的并不是赚“大钱”的本事,而是缺少赚“小钱”的智慧与远见。欲做大生意,赚大钱,必先做小生意,赚小钱,从细微处入手!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