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五十四章 · 修之于身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五十四章 · 修之于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语译】
①抱:抱持,固定,牢固。
②余:富余。
③子孙祭祀不辍(chuò):子子孙孙若能遵守“善建”、“善抱”的之道,则后世的香火就不会断绝。辍,停止、断绝、终止。
④长:长久,久远。⑤观:观察。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子孙持守此道则祭祀不绝。以之修身,德行就会纯真;以之齐家,德行就会有余;以之治乡,德行就可长久;以之治国,德行就会丰厚;以之治天下,德行就会普及。所以,要通过观察自身来观察他人,观察自家来观察别家,观察本乡来认识他乡,观察本国来认识别国,观察今日的天下认识过去和未来的天下。我靠什么知道天下大事呢?就靠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名家注解
河上公:善以道立身立国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也。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无绝时。
王 弼: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不贪于多,齐其所能,故不脱也。子孙传此道以祭祀则不辍也。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则真,修之家则有余,修之不废,所施转大。
朱元璋:五观者,大概不欲君天下者以身为身,而国为国是也。当以身为国,以国为身,终子孙不坏也,所以云天下之然哉以此。

经典解读
本章主要讲了修身的原则、方法和作用。在老子看来,修身的原则是“善建”、“善抱”,即抱持“大道”;修身的方法是“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即推己及人;修身的作用则是“知天下”,即知晓天下大事。这就是老子主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
善建者不拔,并不是讲的建筑学问题,而是讲道的修养。同样,讲抱持也不是讲劳动或运动,同样是讲的道,讲道怎么样才能如身、如心、如我,而从不背离、从不遗忘、从无须臾脱轨、从无毫厘偏差。
在老子看来,人、大道与创建是一体化的。你创建的如果是根深叶茂、与天地同在、与大道同一的东西,怎么可能被拔除呢?善抱的结果,是人、大道与被抱持者一体化了,也就不存在掉不掉得下来的问题了!
试看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泰姬陵、金字塔、凯旋门;那些伟大的作品和思想,以及那些堪为榜样的先贤,他们是永远不会被拔除、不会脱落、不会被遗忘的。
“子孙”指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本质化,即生命与大道的一体化,当然也就不存在是否祭祀不辍的疑问了。
本章说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句是从一身讲到天下。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道家与儒家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两者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是其差别所在。
本章肯定了修道积德对维护事业的永继不衰的巨大效能,提出了在社会政治领域进行修道积德的倡言。老子劝导执政者,为保持事业的承继不衰,要从个人做起,让整个社会在身、家、乡、邦,乃至整个天下各个层面都修道积德。

处世空明拳:以己心推想他人的心意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意思是说,要通过观察自身来观察他人,观察自家来观察别家,观察本乡来认识他乡,观察本国来认识别国,观察今日的天下认识过去和未来的天下。简单点说,就是“推己及人”。
那么,什么叫“推己及人”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春秋时期的一个冬天,齐国下大雪,接连三天三夜都没停。齐景公披着狐腋皮袍,坐在厅堂赏雪,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晏子走过去,若有所思地望着飞舞的雪片。
景公对晏子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像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见景公把皮袍裹得紧紧的,就故意问道:“真的不冷吗?”景公点了点头。
晏子知道景公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就委婉地说道:“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景公惭愧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齐景公只考虑自己的处境,不能推想到老百姓的生活境遇,不是“推己及人”;晏子则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叫做“推己及人”。
能够“推己及人”的人,常怀慈悲之心,且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人不胜枚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总能由自己挨饿想到天下饥饿的人,由自己被水淹而想到天下被水淹的人。
诗圣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开头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他在结尾处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之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诗圣杜甫身居茅屋,心忧天下
由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而推想到:若使天下所有的贫寒之人都有房子住,再也不受风雨之苦,即使自己一个人住在破漏的茅草房里被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大诗人。有一次,他新做了一件裘皮大衣,穿在身上非常暖和,他立刻联想到天下的百姓是否都能穿上裘皮大衣呢?于是便挥笔写到:“安得万里裘,裹盖四周垠。天下无饥寒,温暖皆如春。”
这些人的思想何等高尚,胸怀何等宽广,他们总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总是能由自己而想到他人。推己及人这种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是积极的、进步的。
然而总有人背道而驰,拈轻怕重,投机钻营,以权谋私。不是有某官员在地震中私藏救灾帐篷给了自己亲属吗?不是有人大发国难之财在灾情发生时还高价出售矿泉水吗?这些人显然是未能做到“推己及人”的。
何不换个视角看看,当我们坐在舒适明亮的房子里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在雪灾中因断电而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四川地震灾情的时候,是否会因此而流泪,是否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一家过年团圆的时候,是否会想起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们。
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你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你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你就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而得到别人的肯定。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52岁得子,钟爱之情自不必说。郑板桥由爱自己的儿子,推及到爱仆人的儿女。他在山东做官时,给郑墨的家书中写道:“家人(仆人)儿女,都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飱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雀跃。”
郑板桥身为官员,却能将仆人的儿女与自己的儿子同等看待,切实践行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如果人们都能像郑板桥一样,能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那么“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和谐社会,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理解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反过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无论做怎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成自己对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你不喜欢别人欺负你,你就不要欺负人;你不愿意有声音干扰你读书学习,别人读书写字时,你的动作就要放轻……

职场易筋经:多为你的同事想一想
社会学家将人称为社会的动物,可见人是不能脱离社群而生活的。每个身处职场的人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同事。能与同事融洽相处,才能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生活幸福。而“推己及人”就是一个人搞好与同事的关系的重要途径。
孙岩在一家公司工作三年多了,可还是个小职员。不过,他听说最近经理准备在员工中提拔一个人做主管。为此,老员工们都摩拳擦掌,新员工们也都跃跃欲试。孙岩也在盘算着,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经理的青睐,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刚进这家公司时,孙岩刚刚大学毕业,满腔抱负。他哪知会在同一职位上一干三年,几乎连施展才华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机会来了,孙岩暗下决心要大干一场,把这个机会抓住。
那一天,经理宣布,大家好好合作,一起做个项目,最后根据各人的表现决定主管的人选。这个消息让孙岩和同事们很是兴奋。孙岩还是挺自信的,这些同事中,他的学历最高,而且与经理的关系也不错。
项目开始了,孙岩在工作中尽可能地表现自己。他的本职工作是做好项目的外联工作,可是他为了让经理看到自己的能力,竟把相关的工作也都做了,明显地抢了其他同事的活。一个同事就看不惯了,对他抗议道:“孙岩,我们也是项目组的成员,我们也有我们的工作,你凭什么包打天下?”孙岩很不屑地说:“我明白。可是如果每一个程序都由我一个人做,我对这个项目的全过程就比较熟悉,做的结果不就更好吗?”
孙岩有一个同事名叫黄晔,是刚进入公司的新人。他的表现完全与孙岩相反。他懂得与同事们合作,看重团队利益。因此,黄晔很快就融入这个部门,与同事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在这个项目中,他主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很注意与同事协作,但从不抢同事的工作。
黄晔看到孙岩在工作中只想揽功,从来不顾别的同事的感受,导致整个项目进度特别慢,于是,他暗中与其他同事达成一致,大家绕过孙岩,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这一切,孙岩完全不知道,还在辛辛苦苦地大包大揽。
几天后,黄晔和其他同事顺利完成了项目,并把结果上报了经理。结果,黄晔被升为主管。孙岩不服,经理对他说:“同事之间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能搞好团结!”
不过,要做到推己及人,单是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帮助别人也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懂得“成人之美”,主动帮别人成功,这才是推己及人的至高境界。希望各位职场人士都能推己及人,超越自己,视人如己。


商海逍遥游:利天下者,方能利己
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即以“道”治天下,德行就会普及。“道”的特性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在于“推己及人”,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于“损有余以补不足”。
一个国家要想“祭祀不辍”,就必须“予民以惠”。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一个企业要想永续生存,也要保持“惠民”的良好公众形象。这样才会生意兴旺,才能实现打造“百年老店”的长远目标。
同仁堂药店为什么能享誉神州?为什么其中药在国内外都能赢得很高的信誉?其成功固然离不开产品质量的优异,但同仁堂高明的“惠民”手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清代,北京城内每年都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挖一次城沟。同仁堂便抓住这个机会,在城门附近挖沟的地方高悬灯笼,为行人照路。灯笼上“同仁堂”三个大字在夜色中分外耀眼,过路行人在感激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同仁堂”的印象,产生了好感。此外,同仁堂还热心参与慈善事业,冬天设粥厂,夏天送暑药,兴办义学,施舍棺木,大大提高了在贫民中的声誉。
同仁堂通过广泛的“惠民”活动,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与好感,从而取得了极佳的宣传效果,牢固地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可称得上是“善建者不拔”了。慈善的义举固然是出自商人的仁义之心,但这一义举的另一客观效果则是为商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树立了一块无价的金字招牌。
李嘉诚在商场上成功了,但他并没有捂紧自己的钱袋,而是做善事,向社会捐赠大量财物。他不仅做到了“修之于乡”,还做了“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
他在家乡捐建了汕头大学,以及潮安、潮州两所医院。他慷慨解囊、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树起一座心碑。尤令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名誉,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为潮安、潮州两医院命名,甚至不愿意参加剪彩仪式。有一年,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李嘉诚还以个人名义捐了500万港元。
一天早晨,李嘉诚正吃着早餐听广播。惊闻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的消息后,他立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自己旗下四大公司的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同时倡议全港市民捐款救灾。李嘉诚的善行义举显示了其崇高的人格和品德。但谁又能否定,李嘉诚的高尚形象没有给他的商业事业带来效益呢?
做生意,谁不想找一个人格高尚、信誉卓著的人合作?谁愿意与奸商交朋友呢?李嘉诚的善举是他在商业活动中的无形资产,而这个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有形收益却是难以估量的。
日本“拉链大王”吉田忠雄,也是一个善于通过“立人”而“立己”,通过“达人”而“达己”的商人。他出生在日本富山县,少时贫穷,做过多种微贱工作,直到而立之年,才与人合办“三S”公司,专做拉链生意。
吉田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自有一套经营思想。他将其归纳为“善的循环”。吉田认为,做生意,赚钱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不为他人着想,自身也就不可能受益。
对待消费者,吉田除了在质量和服务上让他们满意外,还千方百计在价格上为他们着想。据统计,1950年每米YKK拉链售价为106.5日元,到1980年在物价、工资及其他费用都上涨的情况下,YKK每米的价格却下降至不足70日元。
对待员工,吉田也以红利相赠,他鼓励员工购买公司股票,每股可得18%的股息。员工退休,可得年退休金330万日元。
对待其他制造拉链的厂家,吉田也让之以利,让他们做自己的代理商比制造商更有利。正是这种“善的循环”,使吉田登上了“拉链大王”的宝座。
后来有人问吉田忠雄:“贵公司的拉链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5%,每年生产的拉链,可以在地球与月亮之间接上四个来回,你们是如何取得这样辉煌成功的呢?”吉田回答说:“我信奉‘利天下者,方能利己’的哲学。”
吉田解释说:“我一贯主张办企业必须赚钱,多多益善。但是利润不可独吞,我总是将利润分成3份,1/3以质量较好的产品及低廉的价格给大众消费者,1/3交给销售我们公司产品的经销商及代理商,1/3用在自己的工厂。”
先“让利”而后获利,使“善的循环”为人为己带来好处,也许就是吉田成功的根本。
不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散播善的种子,予人以善,那么,善还会循环给我们,善在我们之间不停地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