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五十六章 · 知者不言

点击关注👉 道德经解析 2022-10-07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五十六章 ·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语译】
①知:明白,懂得。
②兑:嗜欲的孔窍。
③门:嗜欲的门径。
④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收敛了锐气,消解了纷争;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
⑤玄同:玄妙的大同境界,此处指“道”。
译文
真懂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者往往不是真懂。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收敛了锐气,消解了纷争;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这叫做玄妙的大同。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谁也无从与他亲近,谁也无从与他疏远;谁也无从让他得利,谁也无从让他受害;谁也无从令他高贵,谁也无从令他卑贱。因此他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名家注解
河上公: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塞闭之者,欲绝其源。情欲有所锐为,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纷,结恨不休,当念道无为以解释之。
王 弼: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可得而亲,则可得而疏也。可得而利,则可德而害也。可得而贵,则可得而贱也。无物可以加之也。
朱元璋:又六不字,盖言前数事皆是大人君子幽微之大道,人欲亲,不可见著。若欲疏,其形无。若欲得,其象不实。若欲害,则无体。若欲尊之,则无从。若欲贱之,则不得。

经典解读
本章文字,蕴意很深,主要讲怎样保持常态的“和”。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提醒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阔、无偏见的心胸去对待一切人和物。
尖锐的东西是容易断折不能长保的,把尖锐的东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断折的危险。
人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坚持自己的意见,排斥他人的意见。是非纷纭,无所辨清。解纷的办法,就在于大家都放弃片面的意见,全面地看问题。
有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就必然有它照射不到的阴暗一面存在。只看到了它照射着的一面,而忽略它照射不着的另一面,不能算是真正懂得光的道理。
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灰尘,人世间如此纷繁复杂,超脱尘世的想法与做法是不现实的,耍另类的想法与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些都是只懂得对立面的道理,不懂得统一面的道理。
只有破除成见、毫无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方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其尘,是对立统一的终极运用。
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是金玉良言,其意弥深,其格弥高。在老子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人受外力和环境的支配,忽为座上客,忽为阶下囚,忽拥黄金屋,忽成乞讨儿,处处被动,任人宰割,难以自处。而有了稳定的环境、稳定的精神状态、稳定的自我,才能彰显大道,才有发展,才有一切的美好。
外力与环境对你的亲近与疏远、予利与加害、提升与贬低,都是来扰乱你的清静理智,降低你的人格尊严,增加你的贪欲或恐惧,取消你的主体性的。你能抵御得住这一切,不受外力的亲疏利害贵贱的左右,就是至人、圣人、哲人了!
人之贵,贵行于大道,而不是贵于亲疏远近荣辱得失贵贱祸福。可以说,做到这一点的人是天下最高贵、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人。无欲则刚,无欲则刀枪不入、金刚不坏,也就是天下之至贵了。

处世空明拳:不做浅薄的夸夸其谈者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说,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往往不是真明白。人们常会对肤浅的表象进行关注,而忽视深层的本质。浅薄的人喋喋不休,无知的人夸夸其谈,没有思想的人口若悬河,讲话讲得最多的人,却往往对事情最不了解。
默默无闻的人,并不能排除他对某些方面有真知灼见的可能,而他的那种姿态或许正是认知真相的最佳途径。夸夸其谈者,并不见得在某方面有高明的见解,说不定他恰恰是要以这种形式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呢。夸夸其谈的人,看似能够左右逢源,实则令人生厌。
有一次,子禽向老师墨子请教:“老师,您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道:“你看那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逐臭不已的苍蝇,它们不分白昼黑夜,总是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它们即使叫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也没有谁会去注意它们到底在叫些什么,人们对这些声音早已是充耳不闻了。现在你再来想想司晨的雄鸡,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来的时候按时鸣叫。然而,雄鸡一唱天下白,天地都要为之振动,人人闻鸡起舞,纷纷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两相对比,你以为多说话能有什么好处呢?只有真正把握好说话的时机和火候,努力把话说到点子上,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收到预想的效果啊!”这番见解,让子禽佩服万分,频频点头称是。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像蛤蟆、青蛙和苍蝇一样,不顾时间、地点与场合,整日喋喋不休,废话连篇的人还是不少的。这样的人,应当从这篇寓言中吸取教训,改掉夸夸其谈的坏毛病。本杰明·富兰克林青年时期,为了改正自己正在形成的夸夸其谈的坏习惯,他选择了“沉默”,要求自己做到只讲于人于己有利的话,避免自以为是的空谈。
无声胜有声
我们都需要向上面故事中司晨的雄鸡和富兰克林学习,顺应时势,尊重规律,恪尽职守,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但现实中,却有很多夸夸其谈、不切实际、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名叫赵括。赵括从小孜孜不倦地攻读兵书,与人论起行军布阵,总是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大家听他谈论兵法,都十分佩服,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但赵奢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堪为将。
不久,赵奢撒手人寰。秦国趁机派大将白起统兵百万攻打赵国。秦军来势凶猛,赵王忙命老将廉颇统领40万大军抵挡秦军。廉颇足智多谋,看到秦军虽兵多将广、来势凶猛,但他们有致命的弱点——粮草运输困难,难以久战。于是,他按兵不动,森严壁垒,凭险固守。
秦、赵两军在长平对峙日久,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不济,焦急万分。这时,有人向白起献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廉颇老了,胆子也小了。他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只能按兵不动。如果让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可就不同了。”赵王中计,很快点了赵括的将。
赵括的母亲得知消息,马上进宫面见赵王说:“赵奢生前曾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如果让他统兵作战,会给赵国带来大灾难。”但赵王固执己见,坚持让赵括为将。正在家中养病的蔺相如听说此事后,也立即万分焦急地进宫,劝说赵王收回成命。但赵王根本听不进蔺相如的意见,仍一意孤行地让赵括接替了廉颇。
赵括到长平后,一改廉颇旧制,又撤换了许多能干的将领。结果,他在率军与秦军正面交锋时中了埋伏,几十万赵军全部覆没。赵国自此元气大伤,不久便被秦国灭掉了。
纸上谈兵,现在多用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夸夸其谈的人,随时标榜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会忽略别人的感受,在虚荣心的膨胀下忘乎所以,尤其喜欢在人多的时候表现自己,这样不仅暴露了其浅薄无知,也暴露了其虚伪,反而让人瞧不起。

职场易筋经:职场二忌:争斗与另类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即收敛了锐气,消解了纷争。在职场中,如果一心想着要打击陷害别人,要给别人设置通向成功的种种障碍,那么,他自己最终得到的,也必定是同样的,甚至更为恶劣的结果。
林浩从国内某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工作。三年来,他在业务与资历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心中不免有点飘飘然起来。就在这时,他被调到了公司最关键的部门策划部,并和孟旭成了搭档。
孟旭是公司的创业功臣,平时总是眼睛向上,喜欢以元老自居。林浩对他很不服气,决定要与孟旭这个家伙争个高下。林浩认为,自己年轻、博学、聪明、擅长英文,又为领导所赏识,孟旭只是比自己经验多些而已,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对手。于是,他准备向孟旭进攻。
在策划部每周举行的例会上,经理都要让大家对一些策划方案进行讨论。会上,只要孟旭一开口,林浩就立即对孟旭的观点提出批评,有时连讥带讽,搞得孟旭每次都会唉声叹气地说自己跟不上形势了,以后要多跟年轻人学习之类的话。
林浩看孟旭招架不住,就乘胜追击。他知道孟旭不懂英语,就故意把送交经理的方案写成英文的。这可真把孟旭急坏了,但又无可奈何。还有一次,在董事长来考察工作时,他把孟旭事先准备好给董事长看的文件偷偷掉了包。当孟旭高兴地拿出文件给董事长看时,董事长越看脸色就越苍白,什么话也没有说就走了。这一次,孟旭真的火了,他决定回击林浩。
机会终于来了。林浩为某大客户的一个广告策划做了个预算策划,交给孟旭审核报批。孟旭却偷偷将方案上的预算费用消减了几万元,而这几万元会影响整个策划案的执行。客户很快就支付了预算费用。但是,林浩却发现客户少支付了几万元,于是就让客户补交。但客户拒绝补交,理由是协议书上已经写明了。林浩很有把握地说:“我就是按照预算书上的约定,才要求贵公司补交费用的啊!”于是,客户就把预算书拿出来递给林浩:“你自己看看!”林浩一看之下,登时傻了,预算书被修改了,他赶忙向客户道歉。
客户对他很不满,就此事投诉了他。以前,对于林浩在公司的出格表现和自命不凡,经理因为爱惜人才都忍了,但是这一次经理却对他大发雷霆。林浩百口莫辩……
在职场中,一些有知识、有才华的人,往往喜欢与对手竞争,以求脱颖而出。不服输的个性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但是,哪里有斗争,哪里就有为斗争所付出的代价。想征服别人的人最终被别人征服,想打垮别人的人最终被别人打垮。所以,何不听从老子给我们的意见,放弃纷争而固守本分呢?
老子又说,和其光,同其尘。即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正所谓“出头的椽子先朽”,在职场中,做人做事不要太“另类”,免得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
乔伟在某家公司做研究工作,这家公司风气比较保守,做事特别讲究按部就班。乔伟聪明能干,追求上进,勇于开拓,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举动和言论。同事都称他是个“怪才”。
于是,他觉得自己已经给同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在领导心目中有了一定的位置。这成了乔伟创造惊人之言、做出惊人之举的动力。
虽然他创新能力很强,又最能与同事们谈得来,但升职、加薪总也没有他的份。和他一同进企业的同事,甚至还有很多比他晚进来的同事,现在都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而他却还在原地打转。这也让他再也笑不起来了。
更糟糕的是,同事逐渐将他看成公司中的异类。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乔伟开始有些惶恐了。幸好他及时反省了自己:凭着天赋小聪明随心所欲,不懂得保护自己、隐藏自己。
知道了问题所在后,乔伟开始努力改变自己。无论是在领导面前,还是在同事面前,他都不再轻易说话,而是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个细节。他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些团队项目,在大伙面前树立新形象,创造机会让公司高层重新认识自己,以改变他们对自己的成见。
经过努力,公司领导对乔伟的评价有了很大转变,认为他的确是一个可塑之才,于是就给了他更多机会去参与项目,甚至有时还让他做了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乔伟感觉到自己好像脱胎换骨了一般,成熟了许多,为人处世也老练了很多。
由“另类”到“普通”,乔伟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用大家认同的方式表现自己,如何从现实出发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个身在职场中的小人物,要明白任何公司都不需要游侠异人,也都不希望自己的员工违背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公司所遵循的正常工作秩序。他们崇尚的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职场不排斥一定条件和环境下的“另类”,更不排斥创新!但只能在职场主流中实现它们,背离了主流,自己所做的一切包括自己本身,就都不可能被接纳。发展自我个性,保持与众不同,是必要的!但是,这种个性和与众不同,绝不可以超越职场中客观存在的底线。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深度好文)

    真正的朋友:始于志趣,合于三观,敬于人品,久于岁月(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