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五十九章 · 长生久视

点击关注👉 道德经解析 2022-10-07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五十九章 · 长生久视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语译】
①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事奉上天,又有保养天赋、养护身心之意。
②啬(sè):吝惜,爱惜,保养。
③早服:早做准备。
④重积德:不断地积累禀赋。
⑤母:根本原则。
⑥长生久视:长生久存。
译文
治理百姓,事奉上天,没有比吝惜更重要的了。正因为吝惜,可以说是早有准备;早有准备,就能不断积累禀赋。不断积累禀赋,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就没有人知道他的极限;谁都不知道他的极限,他才可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才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加深与稳固根基,以求长生久存的道理。

名家注解
河上公:治国者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精气,不为放逸。夫独爱民财,爱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先得天道,是谓重积德于己也。重积德于己,则无不胜。
王 弼:唯重积德不欲锐速,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谓之重积德者也。国之所以安谓之母,重积德是唯图其根,然后营末,乃得其终也。
朱元璋:治人苛以法,事天祈乃福,苛则人变,祈迭祸生。若能治人省苛,事天祀以理,广德以安民,则其德厚矣。虽不祈于天福,乃天福也。

经典解读
本章讲治国与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老子把吝啬当做修身养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颂扬,而不是专指财物的吝惜。他认为,吝啬就是在精神上注意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培植力量。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啬”,只有靠积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这就与圣人治国联系到一起了。
其实,“啬”在这里既可以解释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也可解释为“节俭”。因为老子是十分重视“俭”德的,而这也是道家一贯的主张和作风。老子把“俭”当做“三宝”之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大到维持国家的统治,小到维持生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这条原则做起。所以说它是“长生久视之道”。啬与俭当然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不过,若认为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哲学,则未免流于表面,未能看到其精神实质。
著名学者张松如说:“啬就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才能早为之备;早为之备,才能在事物即将发生之时及时予以解决;在事物即将发生之时及时予以解决,才能广有蓄积;广有蓄积,自然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然就具有了无穷的力量。”
在老子的思想中,所谓“不争”、“无欲”和“无为”,是所有生物均可采用的方式。而对于人类来说,要使这样的行为能够得到具体落实,则需要有比较坚强牢固的心理支撑点。关于“无为”的支撑点,老子在其他章已经反复提及,就是无欲。我们已经知道在老子心中欲望之源是:文字、技巧、发明、智慧、知识、权力、财货等,所以,老子在此所提到的消除和减少欲望的基本原则,就是“啬”的运用。

处世空明拳:对自己“吝啬”一点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是“爱”的意思,在此可以引申为吝惜、节省、保养或收藏。“啬”就是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不断积德,不断积德就什么都可以战胜,什么都可以战胜就可以享有一个国家,享有一个国家并拥有了治国法则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老子在此把“啬”作为治国和治人事天的准则,把“啬”的特质作为国家的根本,国家或个人从“啬”做起,逐渐扩大为重积德,无不克,莫知其极,就等于为国家或个人逐步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其实细想一下我们身边的有识之士大都善于以“啬”来严格要求自己。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还没有成名时,一位朋友在纽约街头碰见他,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破?”他回答道:“没关系,反正这里没有人认识我。”几年后,爱因斯坦成了全世界闻名的大学者。一次,那位朋友在纽约街头又碰见了他,惊异地问:“你怎么还穿得这么破旧呀?”爱因斯坦笑了笑说:“反正这里的人们都认识我了。”
爱因斯坦崇尚节俭,不讲求物质享受。因而他能够清心寡欲,把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事业上,终成一代物理学大师。不过,知识精英崇尚节俭者甚多,不足为奇。难得的是,有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也能做到节衣缩食。
香港“船王”包玉刚,有着数以亿计的财富。但他崇尚简朴,一直坚持把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下顿热热再吃。外孙吃剩一半的苹果,他也会吃掉,从不浪费。
有一次,他的大女儿看见同学穿了双漂亮的红皮凉鞋,很是羡慕,就央求父亲也给她买一双。包玉刚就问她说:“你脚上穿的什么呀?”女儿说:“皮凉鞋啊!”包玉刚问:“你有凉鞋穿还买什么凉鞋?”
烹茶洗砚涤贪欲
另一次,女儿裤子的膝盖处磨破了,包夫人就给她补了两块补丁,女儿噘起嘴不愿穿。她便对女儿说:“你瞧,你爸的睡衣上也打着补丁呢?”
这位船王省吃俭用,却将成万成亿的捐款支援祖国的建设。他多次回故乡宁波,建大学、办工厂、开医院、修机场……
“啬”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智慧。凡有识之士,必不把金钱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目标,更不会当守财奴。
一个能够做到对自己“吝啬”的人,即使他还没能彻底消除欲望,也已经把欲望减少到相当的程度了。极端节俭的人,固然未必能断绝七情六欲,却必定是个懂得收敛欲望的人。他们对地位、名声、权力、金钱、财货及女色等并不狂热,因此为自己做人及成功建立了牢固的基础,自然能够远离各种危害。

职场易筋经: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纳尔斯是闻名世界的商界传奇人物,他一生都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中闲庭信步,且始终保持着特有的从容与大度。审视一下他的成功之路,就不难发现其成功绝非偶然。
事实上,纳尔斯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了。当他坐在剑桥大学的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听课时,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
纳尔斯明白,在学校里打好基础,是实现自己职业目标的有力保障。在上课时,他那求知若渴的眼睛紧跟着教授的每一个动作,生怕自己错过了某一个细节。下课后,纳尔斯必做的事就是绕着教学楼慢慢地踱步,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纳尔斯绝不愿意荒废在剑桥的一分一秒,他加倍珍惜这个千金难求的学习机会。他在剑桥大学的功课大部分是围绕着机械电子展开的,同时他还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了一些关于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课程。这些课都比较热门,因此选修的人特别多,但是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盲从、凑热闹而已。而纳尔斯则与那些人不同,他知道自己打算做什么,他很清楚自己的未来目标。
后来,倍力电脑公司为学生工程师设计了一个项目,好让他们熟悉电脑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并把他们集中到公司位于苏比斯的培训中心集中锻炼。纳尔斯于1976年9月开始参加这样的项目,前后共持续了长达18个月的时间。
纳尔斯打定主意,一定要彻底弄明白电脑是如何造出来的。于是,在培训中,他跟着流程一步一步集中精神学习。几个月后,纳尔斯的兴趣发生了变化,以前他只钟情于电子技术,现在却最想参与销售和市场推广工作。经过一番艰难的争取,纳尔斯终于拿到了迪特鲁恩市的倍力电脑公司主管的推荐信,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英国西部。
一位地区经理慧眼识英,雇用纳尔斯针对各种新型电脑开展工作。纳尔斯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职业计划起步了,他为自己日后的成功找好了一个突破口。仅5个月时间,他负责的地区电脑销量就由全国最后一名跃居第一名!
纳尔斯凭着卓越的才干,很快就得到公司高层领导的赏识。不久,他荣升倍力电脑公司笔记本电脑销售部的经理。后来,纳尔斯又当上了倍力电脑公司总经理。在纳尔斯上任后,倍力电脑公司的年利润一直保持在20亿美元以上。
纳尔斯成功了!而他的那些同学们,则多数都默默无闻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岗位上待着,这就是少年有志与无志的区别。


商海逍遥游:成大业要早做准备
老子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其原意是:如要积蓄力量,就该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不断地积蓄“德”。不断地积蓄“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成大事要早做准备。积蓄力量越早,所积蓄的力量就越大,成功的概率自然就越高。
从14岁起,李嘉诚就出来打工了。最初,舅父让他到自己的钟表公司上班,但是李嘉诚并未应承,他有更高远的志向!他决定自己找工作,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他这种“不求于人,反求诸己”的精神,也奠定了他稳健前进的经营作风和不浮躁的经营态度。
李嘉诚最初希望当个银行职员,因为他觉得银行是同钱打交道的,而且一般不会倒闭。但是,由于他在香港没什么根基,没能当上银行职员,而是成了一个茶馆里跑堂的小伙计。
在当小伙计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大志向。他从小事做起,好使自己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他给自己安排课程,以自觉养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这些课程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然后找机会验证;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既高兴又付钱。
17岁时,李嘉诚就开始走上创业之路。虽然他屡遭失败,并几次陷入困境,但他仍然坚持一步步地向着目标前进。22岁时,李嘉诚就创建了长江塑胶厂,其事业就此步入正规。
在商业之旅中,李嘉诚起步得早,积累得多,所以他成功得也快。无独有偶,皮尔·卡丹也是一个靠着早立志、早准备而终成世界级富豪的人。
从小时候起,皮尔·卡丹就对服装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放学后,他经常偷偷溜到商店的橱窗前,痴迷地欣赏里面那些各式各样的服装,并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大师。他时刻关注着服装样式的发展变化,一有空就跑到服装店去,以至于许多服务员都对这位只看不买的小朋友非常熟悉。
后来,皮尔·卡丹在一家小裁缝店里初试锋芒,更坚定了他追逐童年的梦想的意念。所以,他才能够在以后经历的几次打击中毫不退缩,直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享誉世界。
皮尔·卡丹,一个令全世界为之振奋的名字,一个成功人士的榜样,一个掀起了服装革命的设计师。正是对童年梦想的坚持,使他能够屡次遭遇打击不回头,终究成就辉煌人生。
俗话说,七岁看老。一个人有没有远大的志向,有没有成大事的魄力,往往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世界上许多大人物在童年时代,就开始计划未来。
塞尔弗利曾担任伦敦最大的百货商店马歇尔公司的总经理。在他很小的时候,常常同母亲一起做一种假想的游戏。他的母亲常常这样对他说:“假如你长大了,找到了一份小小的工作,有一天晚上,你回家对我说:‘妈妈,我的薪水每星期加了1块钱,现在,我们可以存一点钱了!’这样过一两年后你就会对我说:‘妈妈,我们现在可以买一辆四轮马车了。’”
每天与母亲玩着这种游戏,小塞尔弗利拥有了很积极的心态,而且从小就产生了许多的关于经商赚钱的梦想。
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青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分不开的,甚至一个想法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可以说,正是儿时的梦想与理想给了塞尔弗利不断前进、走向成功的动力。
有志不在年少,成大事就要早做准备。你准备得越早,那么,你积蓄的力量就越多,你成功的信念就越牢固,你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管理般若功:打好基础才能走得更远
老子说,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意思是,打好根基,巩固蒂柄,是长久保持成就的途径。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一要打好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牢靠,根深叶茂。
现实中,很多管理者存在着严重的“眼睛向上,忽视基础”的毛病,因此常定位不准,导致高耗低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有“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打好基础”才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的道理,因此他才将“广积粮”作为一大战略。
当时,朱元璋盘踞在江淮一带,军队的给养主要来自于“捎粮”。所谓捎粮,就是说军队的粮草都要“取之于民”。当时自然灾害频繁,青壮年又都去参军打仗了,农村缺乏劳动力,再加上战乱带来的破坏,粮食普遍匮乏。更何况朱元璋有几十万大军,老百姓有限的粮食如何供养得起?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揭竿反元的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明白。他深知,“捎粮”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老百姓并不愿意“给”。长此下去,百姓的不满情绪难免会爆发,那时就不好收场了。既然“捎粮”靠不住,那只有另寻新法,于是屯田制度产生了。
朱元璋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由他负责兴修水利,要求做到高地不怕旱、洼地不怕涝。接着,他又命令各部队在驻地开荒种粮,并规定以产量的多少来定赏罚,要求各部队除了供给自身的需要外,还要做到有存粮。同时,他还将民间的部分壮丁编为民兵,农时耕种,闲时练兵。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康茂才所部当年就产粮一万多石,且有余粮。对此,朱元璋感到非常满意,立即下令褒奖。同时,他还不失时机地向全军说明,要解决粮食不足的困难,就必须把屯田工作做好。在此后的几年里,朱元璋的部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了。后来,朱元璋又下令禁止征收寨粮,曾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的捎粮政策就此完全取消。
“广积粮”的结果,使朱元璋在短期内迅速从缺粮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在此后的漫长战争中,朱元璋再也不为粮草犯愁了。“广积粮”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为朱元璋的部队解决了粮草问题,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朱元璋部队的存在和强大,给劳动群众带来了实惠,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他们源源不断地向朱元璋输送兵员。另外,群众免除了“捎粮”之苦,有了充足的粮食,进而激发出搞好各种生产的积极性,从而繁荣了经济。而经济的繁荣,又为朱元璋政权带来更多的税收,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可以说,朱元璋能在元末征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夺得最后的胜利,“广积粮”的政策无疑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根基是做事的关键。凡是在管理领域中有建树的人,必定懂得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对一名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基础莫过于“民心”了。管理者若能不断地积累美好的品德,就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能无往而不胜。

    真正破坏一个家庭的,不是外遇,不是贫穷,而是....(深度好文)

    全国仅此一副对联,堪称“神联”,写尽了人生!

    看不惯一个人,无需翻脸(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曾国藩:一辈子不要瞎忙,首先要做对这四件事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