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六十八章 · 善战不怒

点击关注👉 道德经解析 2022-10-07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六十八章 · 善战不怒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语译】
①士:即武士,此处特指将帅。
②不武:不崇尚武力。
③不怒:不轻易发怒。
④不与:不争,不正面冲突。
⑤配天:顺应天意,符合天道。
⑥古之极:自古皆然的自然法则,最高准则。
译文
古代善于做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争斗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顺应天意的做法,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准则。

名家注解
河上公:贵道德,不好武力。善以道战者,禁邪于胸心,绝祸于未萌,无所诛怒也。善以道胜敌者,附近以仁,来远以德,不与敌争。善用人自辅佐者,常为人执谦下也。谓上为之下也,是乃不与人争之道德也。能身为人下,是谓用人臣之力。能行此者,德配天也。是乃古之极要道也。
王 弼:士,卒之帅也。武,尚先陵人也。后而不先,应而不唱,故不在怒。不与争也。用人而不为之下,则力不为用也。

经典解读
这一章主要讲了用兵的战略战术和用人的原则,意在阐明上一章所讲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道理。老子要求人们不逞强好勇,不轻易被激怒,要避免和敌人正面冲突而以智取胜,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以不争的方法达到争的目的。在老子看来,这是符合天道的,是自古皆然的最高准则。
在本章中,老子通过讲用兵作战的道理,为其辩证法思想提供论据。或者说,本章的文字既是在讲用兵打仗,又是在讲辩证法。实际上,军事辩证法本身也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但如果就此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那就极大地曲解了它的内涵。
关于“善战者,不怒”,《孙子兵法》中写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也就是说,国君不能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一时的气愤而出兵开战。这与老子在本章里所讲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战争是国力、物力、人力的较量,更是智慧的较量。“武”、“怒”是军事指挥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现。一旦“怒”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也就难以客观地分析、研究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而代之以主观臆断和愤怒的情绪。这样,势必会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极大的危害与灾难。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屡见不鲜。
军事上如此,人生也是这样。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平心静气地认真思考,细心分辨客观现象,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求得正确的解决之道。

处世空明拳:不战而屈人之兵
老子反对战争,但他却精通用兵之“道”,是位不折不扣的战略家。他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意思是:古代善于做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争斗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
的确如此,真正善于格斗的人不逞匹夫之勇。比如春秋时期的晏子,用两个桃子就杀死了齐国最有名的三个勇士。
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善用智谋取胜,绝不轻易动怒。《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夏侯渊气势汹汹领兵前来骂阵,骂了黄忠的祖宗八代,连好多蜀兵都听不下去了,黄忠却不为所动。夏侯渊骂累了,便下马休息。他的士兵这么骂,蜀军都不出战,也都放松了警惕。黄忠抓住战机,率兵突袭。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一刀砍下了脑袋。蜀军大获全胜。
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一般不和敌人正面硬拼,而常常出奇制胜。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袁绍兵多将广,几次正面交手,曹操都没占到便宜。于是,他采用许攸的计谋,派出一支轻骑,迂回敌后,到乌巢烧掉了袁军的粮草。袁绍闻讯大惊,军心大乱,曹操趁势发起攻击,袁军大败。曹操乘胜追击,袁绍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善胜敌者,不与”。
善于运用智慧的人,能发现与对方直接相关的重大利害,并以此为突破口打动对方,使其诚心诚意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少年甘罗智劝张唐,并智取赵国五城的故事,就是以智取胜而不以力取胜的典范。
秦国文信侯吕不韦打算联合燕国进攻赵国,以扩大自己在河间的封地。他派蔡泽到燕国说服工作,最终使燕国同意与秦国结盟,并让太子丹到秦国为人质。
随后,吕不韦请张唐到燕国担任相国。张唐却推辞说:“到燕国必须经过赵国,我曾经带兵攻打赵国,赵王非常恨我,曾说谁抓住我,奖赏土地一百里。”为此,文信侯很不高兴。
甘罗看见了,就说:“君侯为何不高兴?”文信侯把事情简要说了一遍。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高高兴兴地前往燕国。”文信侯怀疑地说:“我亲自请他还不肯去,你小小年纪能有什么办法让他去?”甘罗说:“我虽然只有12岁,但不访先让我试试。”
于是,甘罗去见张唐,问他道:“您与武安君,谁的功劳大?”张唐说:“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陷城邑,不知其数。我的功劳不如武安君。”甘罗又问:“应侯和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呢?”张唐答道:“应侯不如文信侯权力大。”甘罗说:“应侯打算讨伐赵国,武安君认为不能取胜拒不从命,被应侯赐死。现在文信侯请您到燕国任相国,您不肯去,恐怕您要大祸临头了。”张唐听了一惊,马上说道:“请你转告文信侯,说我愿意到燕国去。”
文信侯吕不韦
于是,张唐开始准备车马,并确定启程日期。但在张唐启程之前,甘罗又对吕不韦说:“请给臣五乘车马,让我先替张唐通知赵国。”
甘罗到了赵国,问赵王道:“您听说燕太子已经到秦国做人质了吗?”赵王答道:“听说了。”甘罗又问:“听说过张唐要到燕国担任相国吗?”赵王答道:“听说过。”
甘罗说:“燕太子到秦国做人质,表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担任相国,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秦国与燕国一条心,赵国就危险了。燕秦联合对付赵国,没有别的原因,文信侯只是为了扩大他河间的封地。如果您愿意献出五座城池,我会让文信侯送回燕太子以断绝秦燕结盟,并促成秦国与赵国的联盟去攻打燕国。”
权衡利弊之后,赵王答应割让五座城池给文信侯,同时要求秦国与燕国绝交。随后,赵国攻打燕国,占据了燕国上谷郡的几十个县,并将其中一部分送给了秦国。
少年甘罗智慧过人,用寥寥数语便说服了张唐,使他愉快地服从命令。他还使得文信侯不动一兵一卒就扩大了河间封地,真可畏“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由此可见,老子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易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是符合天道的,是极为合理的准则。

管理般若功:靠谦逊赢得下属心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意思是,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下。这话是极富哲理的。那些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喜欢抬高自己,贬低下属的管理者,是难以影响下属、策动下属的;而那些甘于“为之下”的管理者,常能得到下属的称颂和拥戴。
一个管理者能否成功,很大程度要看他能否刺激下属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并从这些意见中得到益处。乐于征求并接受下属的意见,是优秀管理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的特性。
美国总统罗斯福“不耻下问”,经常设法征求下属的意见。他常常就一件要事去找有关人员细谈,有时还不远千里把一些人召集来征求意见,为的就是能把问题的各方面都弄清楚。
不要以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而自傲。事实上,你可以从四周许多人那里得到帮助;如果你习惯自视高大、蔑视他人,结果最终遭受损失的是你自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宾逊上校的队伍里有两个上尉。他派遣其中的一名上尉带一队人马到德军的前线抓两个俘虏回来。结果这名上尉失败而归,并且和他一起去的士兵都牺牲了。罗宾逊又派另一名上尉去执行这个任务。这名上尉没有执行这种任务的经验,便找了一个在这方面很有经验的老兵,向他请教完成这类任务的方法,以及应该如何应对突发问题。结果他很快便抓回了两个俘虏。
可见,一名管理者若能意识到下属在某方面比他更有经验,并能够放下架子去请教,能少走弯路,避免失败。其实,求助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并不是一种耻辱,反而是一种睿智。
《考利欧周刊》的经理贝克,从一位下属那里收到一封言辞激烈、极具侮辱性的信。那位下属对他没有一点好印象,也不觉得他值得自己尊敬,特别希望副经理能够代替他……
谁能想到,看了这封信,贝克竟没有一点嫉妒,没有一点恼怒,只感觉到一种骄傲,因为他的副手是个能干的人。于是,他带着这封信,到了老板纳勃的办公室。他对纳勃说:“你看我是一位多么出色的经理啊。我带出了这么好的一位副手,连我下属都以为他超过我了。”
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有这种将高帽戴到下属的头上,而自己甘居下风的气度。能容得下下属,才能拥有肯卖力的下属。贝克的甘为人下,使他后来成了《考利欧周刊》的发行人。
卡内基曾说:“把一切名誉统统归于自己的人,是不会成就什么伟大事业的。”一个真正伟大的管理者,不会时时追求名利,而是尽可能将其让给下属,以赢得下属的支持和忠诚!
哈里曼是著名的铁路建筑师,正是由于他在许多工程上的杰出贡献,整个加利福尼亚大峡谷才没有被洪水冲毁。不过,一旦有人当面问他,是谁最后控制了科罗拉多河流并解除了大峡谷的危险,他一定会这样回答:“是伦道夫、科里、欣德、克拉克……”而他的下属们却说,他工作背后的原动力,就是他们的领袖哈里曼百折不挠的决心。
《生命》周刊的创立人和发行人米切尔,是完全没有虚荣心的一个人。他鼓励公司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他常常把公司的成功归功于下属,而让自己潜身幕后。他总是不断强调,要让下属有一种自负感。
至于不善管理的庸人呢,他们不仅难以容忍那些难以驾驭的下属,甚至不愿意把权力稍微下放。他们从来不注意自身的不足,以为世上只有自己能把事情做好。他们已把“自我”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的管理者,怎能不失败呢?
一位部门经理,在高层会议上总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大都很中肯,很多都被采纳了。他还就此不断地制造舆论,宣称这一切都是他的功劳。而实际上,那些建议差不多都是他的下属提供给他的,而他从未提及下属的功劳。下属们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非常愤怒。后来,他所主管的部门一团糟。
如果上面这位部门经理能顾及到下属们的情绪,也就不会招致这样的结局了。以上的事例充分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善用人者为之下,谦逊赢得众人捧!


    什么是夫妻?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

    口德决定运势,聪明人从不说这三种话!(此文无价)

    看不惯一个人,无需翻脸(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曾国藩:一辈子不要瞎忙,首先要做对这四件事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