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七十二章 · 无厌所生

点击关注👉 道德经解析 2022-10-07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七十二章 · 无厌所生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语译】
①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
②威:指人民的反抗斗争。其带来的祸乱的严重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③狎:狎通闸,意为截断、关闭。
④无厌:不压制,不压迫,不阻塞。
⑤不厌:指人民不厌恶、反感统治者。
⑥自见:自我显扬,自我表现。
⑦自贵:自显高贵。
译文
人民不畏惧权威,那么大的祸乱就要降临了。不要打断人民的日常生活,不要压制人民的谋生之路。只有不压制人民,才不会招来人民的厌恶。因此,圣人了解自己却不自我表现,爱惜自己却不自视高贵。所以,应舍弃那些错误的做法,采取这些正确的态度。

名家注解
朱元璋: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君天下者,以暴加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
王 弼: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净,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河上公:自知己之得失,不自显见德美于外,藏之于内。自爱其身,以保精气也。不自贵高荣名于世。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

经典解读
本章接续前章,仍讲自知之明的问题。不过,这里着重讲执政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策,反对无限度地压榨人民。老子认为,人民一旦不再畏惧执政者的高压统治,那么轰轰烈烈的反抗暴力的斗争就要爆发了。他希望执政者要自知、自爱,要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也就不会遭致人民的反抗。
这里的“不自贵”,与前面所讲的“贵身”、“名与身孰亲”有不同的内涵。“贵身”讲维护人的尊严,自重自爱,不让荣辱忧患和其他身外之物损害了自身的尊严;“名与身孰亲”则是说人的价值比虚名和货利更可宝贵,不要为争夺身外的名利而轻生伤身。
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执政者的高压暴政,还是人民的反抗斗争。他重点反对的是执政者的高压政策和自见、自贵的政治态度。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执政者对人民实施暴政、残酷压迫和掠夺人民。所以老子警告执政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只是凭借暴力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执政者的暴政。
然而,老子对当时的执政者们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他们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可以取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拥护和支持。由此可见,在这一章中,老子真正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处世空明拳:当有清浊并容之雅量
老子说,圣人都是“自爱不自贵”的。意思是,圣人爱惜自己,却不自视高贵。这提醒世人:自命清高要不得。
如果一个人自命清高,自认为已经看透了人生,甚至产生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想法,那么他就已经脱离了生活。自命清高的人,总感觉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污秽与庸俗。
他们其实不懂得怎样去生活。他们心胸狭窄,鄙视奸诈的人,也瞧不起善良的人。他们又是最不现实的,总相信一个正义可以打败无数个邪恶,一盏孤灯可以照亮整个黑暗的世界,一个真理可以压倒一切谎言……
自命清高的人不高尚也不伟大,他们与现实格格不入,只不过是在懦弱地逃避。他们的下场往往很可悲,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一个圈套、一个孤立的局面。
嵇康是三国时魏国的名士,曾做过小官,后因看不惯司马氏的所作所为,便到乡下隐居。好友山涛写信劝他不要顶撞司马氏,要克服自己恃才自傲、自命清高的脾气,好继续去做官。
嵇康读完信后,立即提笔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有名的《与山巨源(涛)绝交书》。在信中,他说“君子百行,循性而动,各附所安”,并要与山涛绝交。
嵇康写完信后,让好友阮籍看。阮籍看后,竟双手颤抖,泪光莹莹,哽咽着对嵇康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真正的人的骨气,你真是一个与邪恶势力格斗的勇士!”
可是,嵇康却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来,他被司马昭以“轻时傲世、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了。
嵇康以高尚的气节留名青史。他的死,虽说是因为恶势力的迫害,但也与他自己的清高不无关系。也许他的智慧很高,但他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难免惹人反感。山涛出于友情写信劝他,本是好意。即便他不认同山涛的观点,也大可不必将其好心当成驴肝肺吧?
很多人在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或许会很佩服嵇康。但是,如果你的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他在面对你的时候,把脸扬得很高,特别看不起你,你会喜欢他吗?一个人如果总觉得自己清且高,觉得别人浊且俗,就难以做到与人为善,别人自然就会反感他。
《菜根谭》中说: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意思是君子应该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对不可因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于孤独。
元末名士倪瓒,擅绘画,通诗文,且好洁,其文房四宝都有专人经管,随时都要保持洁净。他家的庭院前有棵梧桐树,他吩咐家人每天都要用水冲洗两次,硬是把那棵树折腾死了。
嵇康抚琴
张士信是反元义军领袖吴王张士诚的弟弟。他非常喜欢倪瓒的画,派人送去重金求画一幅。哪知倪瓒非但不画,还大发脾气说:“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让张士信恨得直咬牙。
一天,张士信和一班文人墨客泛舟太湖。船到中流,对面一艘小船上传来缕缕异香。张士信说:“如此异香,必有高人雅士在其中。”随即吩咐将船靠过去看个究竟。
不料,船上的人正是倪瓒。看到倪瓒后,张士信大怒,拔刀就要杀了他。随从苦苦劝说,他才改将倪瓒打了一顿板子了事。倪瓒被打得很痛,不过,他始终没有吭一声。
后来有人对他说:“打痛了,应该叫一声才是呀!兴许打的人下手还会轻一点儿。”哪知倪瓒却说:“要是叫出声来,那就太俗了,那我还能叫名士吗?”
古人云:厚志隐行谓之洁。而有些人,清高自负,孤芳自赏,甚至只为博“清高”之名,其内心修养和人生境界相当有限。其实,一个高境界的人,绝不会缺乏容人之雅量;一位智者,绝不会茕茕孑立,让自己形影相吊。
清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刻薄,是对别人的不敬;博纳,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智慧。抛弃清高,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高一层!要知道,能心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所以,我们立身处世,当有清浊并容的雅量,当有“厚德载物”的胸襟。

管理般若功:坚持人本的法治管理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意思是说,治国者若用苛政暴刑来威慑人民,但当人民不怕这种威慑的时候,必然反抗作乱,那么可怕的事情就会发生。
这“大威”,轻则消极怠工、罢工、抗议、游行,重则亡国、亡业、丧身。片面的法治,极易激化矛盾。这类矛盾平时是潜伏的,因此管理者常会看到一种假象:法治很灵、很有效,人们在“大棒”面前很听话,管理很有秩序。
然而,潜伏的矛盾就像一堆干柴、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稍有不慎,干柴会瞬间燃起,火山会转眼爆发,潜在矛盾会顷刻转化为现实矛盾,管理即刻由有序变成无序,令人猝不及防。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就难以收拾了。秦王朝短命覆灭的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两千多年前,李斯、韩非把荀子的学说带到了秦国,改头换面,取其极端,舍弃并且仇视仁义和王道以投暴秦王室所好,推行残刻寡恩的严刑峻法,以致殃民的苛政变本加厉。
秦国以超级暴力为后盾,威胁、利诱、驱使民众,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扩张王权奉献一切,一时间国力颇为强盛。随后,秦始皇以气吞山河之势统一天下,真可谓英雄盖世。
但秦帝国仅仅存在了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可数的短命王朝之一。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始皇帝推行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政策,过多地干扰了老百姓的生活。
例如,他大兴土木,修建秦皇陵、阿房宫等工程,把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强加在劳动人民身上,实行“族诛”、“连坐”等酷刑,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他为了保障那建立在极端暴力基础上的帝业传之万世,进而焚书坑儒,以为愚民之计。
无奈“坑灰未冷山东乱”,“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秦二世即位不过两年,陈胜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义旗四举,举国大乱。秦帝国这个庞然大物,最终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怒涛中,其建立的铁壁江山转瞬间土崩瓦解。秦始皇企望承传万世的皇位,只传到二世就气数已尽。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得好,“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假使秦得天下后,能够改弦更张,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则民心凝聚,国力日增,怎会这般异乎寻常地短命?
李斯步商鞅后尘,被腰斩于市;强大的秦帝国顷刻瓦解,均非历史的偶然。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把商鞅、李斯当做现代法治的祖师爷加以膜拜,视之为英雄,岂非南辕北辙?
民众之所以敢于冒死一拼,是因为执政者施政过于严苛,对民众压迫过甚。民众不畏惧死亡,那用死亡来威胁他们还有何用?民众如果不畏惧威压,那么执政者的大祸就要降临了。
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代君主,他生活奢糜,不惜民力,每月征发上百万人营建东都洛阳。他还征调长江、五岭之间的奇材异石至洛阳,又搜求海内佳树异草、珍禽怪兽来充实皇家园林。官吏督建各项工程也严酷急迫,服役的壮丁死亡近半。
此外,他还几次发动对外战争,都因对方的激烈抵抗而受挫。最后,搞得财力耗尽,国库空虚,百姓疲惫,鸡犬不宁,隋王朝也随之土崩瓦解。
因此,老子告诫管理者:“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那些以杀人为乐者,与众人为敌的人,是不可能实现统治天下的愿望的。其实,在管理中,执法、惩罚,决不是管理的目的,只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管理者决不可以此为乐、为瘾。否则,其事业必将夭折。
不过,老子并不反对必要的法治,而是主张适度的法治。那就是:“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意为,如果人民真怕死的话,那么一有人做坏事,我就抓起来杀掉、惩罚,谁还敢再做坏事?
这充分展示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他既反对严刑酷法,又不否认必要的法治;他既肯定法治的必要性,又指出了它的运用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民常畏死”。当被管理者惧怕法治的威慑时,法治才会有效、才可用。
老子不仅抨击了片面的法治苛政,主张不可蓄怨于民,还从积极的方面指出管理者要以德化民。他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意思是,如能厚积德,那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没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
由此可见,老子在管理上是主张以人为本的。其人本管理思想,表现在对酷刑暴政的深恶痛绝上,表现在对以德化民的肯定上,并在其“自然无为”的管理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什么是夫妻?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

    口德决定运势,聪明人从不说这三种话!(此文无价)

    看不惯一个人,无需翻脸(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人生的最高境界:思危,思退,思变!(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