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七十四章 · 代斲伤手

点击关注👉 道德经解析 2022-10-07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七十四章 · 代斲伤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语译】
①为奇:指为邪作恶、为非作歹之人。奇,奇诡、诡异。
②执:捉住,拘押。
③司杀者:指专管杀人的人,即行刑者。
④代:代替。⑤斲(zhuó):砍,削。
⑥希:同“稀”,少。
译文
若人民不畏惧死亡,则以死来恐吓他们又有何用?若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对于为非作歹者,我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通常应当由行刑者来杀他们,代替行刑者去杀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名家注解
河上公:治国者刑罚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民不知畏之也。人君不宽刑罚,教民去情欲,奈何设刑法,以死惧之?当除己之所残克,教民去利欲也。
王 弼:诡异乱群谓之奇也。为逆顺者之所恶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杀也。
朱元璋:王者陈纲纪,各有所司,司之以道,民有可罪者,乃有司责之,官守法以治之,然如是犹有过误者,故违者君有所不赦。

经典解读
老子在这一章中,主要讲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当时的执政者施行苛政和酷刑,压制人民,滥杀无辜,有朝一日人民不堪忍受,就不会再畏惧死亡。
正所谓“司杀者杀”,在老子看来,人的自然死亡是由天道掌管的,但残暴无道的执政者却把人民推向死亡线上,这从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则。因此,老子对于当时严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现象,提出了严正的批评与抗议。
此外,老子还提到,如果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对于为非作歹者,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有人便就此断章取义地认为:“老子经常讲退守、柔顺、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他的手法。他对待起来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气,是敢于动刀杀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来吓唬人没有用,所以才说出一句真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过去有些人为了掩盖老子敌视人民的凶恶形象,故意说老子是不主张杀人的。”
其实,老子指出了人民已经被残暴的执政者压迫得不堪其苦了,死都不怕了,何必还用死来恐吓他们?如果不对人民使用严刑峻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就会畏惧死亡。在那种情形下,对于为非作歹之人,把他抓起来杀掉,还有谁再敢做坏事呢?
老子的主张是,把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全,并采取宽容的政策;如果不按天道自然办事,草菅人命,就会遗祸无穷。尽管本章中有好几个“杀”字,但仔细体会老子的原意,他绝不是要用残酷的手段随意杀人,这一点是应当搞清楚的。

职场易筋经:摆正位置,别越俎代庖
老子说: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意思是:通常应当由行刑者来杀他们,代替行刑者去杀人,好比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由此可联想到两个成语:一是“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即厨师就算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他下厨做菜。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二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孔子的话,是说一个人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不要思考自己不该思考的。曾子说的“思不出其位”,也是同样的意思。
张玲是个很活跃的女孩,点子多,做事有股冲劲。刚到公司的时候,她的表现让领导颇为满意。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张玲更加自信,觉得工作形势一片大好。
有一次,她所在的部门开会,但到了会议室才发现,别的部门还没有开完会,于是大家就在门外等候。张玲却一个人跑了进去,并且对这个部门的工作发表了一通自己的见解,告诉大家应该如何、该怎样。她哪里知道,这番指手划脚的评论,让这个部门的同事十分反感。
这样的事一次又一次发生。对于任何人的工作,她都会发表一通评论,自认为别人都没有她想得多、想得好。直到有一次,一个需要领导签字的合同,她竟然自作主张签了。当领导问起时,张玲说:“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所以就签了。”结果可想而知,她很快就被解雇了。
张玲是位思维活跃的员工,可惜她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她不仅到处评论他人的工作,最后竟然还越俎代庖替领导做主,犯了职场大忌。其实,如果她能脚踏实地,多把自己活跃的思维用在本职工作上,多提有价值的建议,完全能够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
在企业里,有些人从不主动去做事,总希望别人包揽一切,自己坐在那里拿拿工资、拿拿奖金就行了。而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则是一些“有为青年”总喜欢越俎代庖,事事都要插上一手。这种工作热情应该鼓励,但超过了度,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黄威大学一毕业,就进了一家高科技公司,收入还算不错。由于专业对口,他在公司如鱼得水,很快成了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颇受经理重视。
经理为人不错,常向下属征求意见,而且向来很看重年轻人。于是,黄威就将自己对公司管理方面的一些看法,直截了当地向经理提出。一开始经理还很高兴,直夸黄威将公司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
黄威也便飘飘然地开始狂妄起来。他隔三岔五地向经理指出管理上的不当之处,甚至还不经意地流露出对经理的轻视。时间一长,经理厌烦了,最后胡乱找了个“欲加之罪”的理由,就将黄威辞退了。
一开始,同事们还都觉得很奇怪,经理平时不是这样的啊!但他们后来一讨论,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经理雇佣黄威是因为看重他的技术,而不是每天让他在企业管理方面说三道四的。相信再大度的领导,都很难接受下属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责自己的管理行为。
多动脑子,积极提出建议,当然是好的。事实上,每个开明的领导都会喜欢这样的下属。但是领导需要的是在了解情况后,认真思考而得出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而不是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胡乱聒噪。
有些年轻员工,在得到了肯定后就有些“飘飘然”,心浮气躁,忘乎所以,对什么事都喜欢表一下态,并热衷于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但是,如果你对这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式和内容都不懂,你的意见又有何价值,你的话又怎能服众呢?指手划脚,只会惹人反感罢了!

商海逍遥游:敢于拿心术不正者开刀
老子说: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意思是:对于为非作歹者,我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一个商人应怎样在员工中树立威严呢?一般来说,严能生威。对于不苟言笑、满脸肃穆的领导,职员就害怕他们。这种领导,一上任烧三把火就容易有威。如果这种办法还镇不下来,那就要付诸行动:杀一儆百,威风也就上来了。
以上的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杀鸡给猴看”。它是一种高超的领导智慧,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商人,都非常善用这一智慧。
有一次,胡庆堂的一个采购人员不小心把豹骨误作虎骨买了进来,而且数量还颇大。进货阿大知道这个采购人员平日做事特别牢靠,加上自己手头正忙,也未加详察就把豹骨入库备用。有个新被提拔的副档手(相当于现在的副经理)知道了这事,觉得这又是一个晋升的机会,于是,他就直接向老板胡雪岩打了“小报告”。
胡雪岩马上就亲自带人到药库查看了这批药材,发现确实把豹骨误作虎骨了,就命药工全部销毁。眼看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误,给老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货阿大不安地递了辞职信。
不料,胡雪岩却很和气地劝他说:“忙中出错,是难免的,以后小心就是了。”但他却对那位自以为举报有功、等着提拔的副档手开了刀,直接将其辞退了。
在胡雪岩看来,身为副档手,发现伪药不及时向进货阿大汇报,已是渎职,而背后打上级的小报告更是心术不正。如果不严惩他反而奖励他,今后大家必然纷纷效仿,这样势必就会造成上下隔阂。
胡雪岩这一招“杀一儆百”用得干脆利落,没有纵容心术不正的员工。打那以后,胡庆堂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打小报告的事情,上下同心,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
严格地讲,杀一儆百是一种心理上的战术,是一种驭众的手段。在现实中,不少人“不见棺材不落泪”,只有给他们来点真格的,才能使其改邪归正。
“杀一儆百”固然有其价值,但一个商人必须谨记:只有让员工感到有所依靠,你的举措才有威严。你要爱惜你的员工,切忌胡乱显示威严。要知道,玩斧不当,反而会砍伤自己。


管理般若功:杀一儆百能起震慑之效
杀一儆百,让大家都知道为祸社会就不会有好下场,从而珍惜生命,对死亡感到恐惧,各务其业,各尽其职,社会秩序不就正常了吗?天下不就安定了吗?
两汉时期,有一个叫尹翁归的人,治理社会治安特别有方。他在任东海太守时,每隔一段时间,都从各县抓几个刁民加以惩罚。一般,他抓人时,或者在秋冬课吏大会中,或者在他巡察时,有意制造声势,其所管辖地区的不良吏民无不畏惧而改过自新。
今天的法治仍然沿用这一古老的方法,杀鸡给猴看,以典型案例教育、震慑社会上潜在的不安分子,起到了打击一个、震动一片的社会效果。
在历代统治阶级及领导者的管理方法中,杀一儆百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它的作用远远胜于其他的统治方法,因而受到许多人的推崇。下面的这个事例是人们所熟悉的,它所说明的道理相信大家读后自有体会。
清朝康熙帝晚年多病,不能勤政,而且确立皇储的问题搅得朝中一片混乱。因此,朝中官员渐渐疏于政务、因循敷衍、懒散拖沓、贪污行贿,弄得到处乌烟瘴气,一直到雍正初年。
雍正即位后,决心全面整顿吏治,改变朝廷大臣玩忽职守的状态和消极懒散的作风。他清楚这种作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彻底废掉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如果仅仅对大臣们宣传一些大道理,恐怕也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
雍正想来想去,决定来个“杀鸡给猴看”:揪出典型,重加惩处,震住其他大臣。但是,到哪儿去揪出这只“鸡”,成了一个难题。不过,没过多久,雍正便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
雷厉风行的雍正帝
一天,雍正让手下趁别人不注意时,把刑部大门上的匾额拿回来,藏在屏风后面。然后雍正耐心地等待,看看刑部有什么反应。
一天过去了,刑部没有什么异常。两天过去了,刑部依然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又过了几天,刑部依然没有动静。雍正再也沉不住气了,他马上召见了刑部主管官员。
一见面,他就问道:“你们衙门外的大匾额还在吗?”官员不知雍正是何用意,毕恭毕敬地回答说:“在!”
可是当他们抬头看时,只见雍正脸色阴沉,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慌忙补充说:“应该在吧!”说完,便不再言语了。
雍正向近旁的侍从招招手,两个内侍便把刑部大门外的匾额从屏风后抬出来。刑部主管官员一看,吓得直哆嗦,一时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雍正指着放在大殿中央的匾,厉声说道:“这块匾额已经放在这里七天了,可你们却没有任何人发现匾额没了!这么大的问题你们居然都没有注意,不知你们平日会疏忽多少错误?堂堂刑部尚且玩忽职守到如此地步,又怎么能以身作则、教导下面的人勤于公务呢?!”
雍正大发脾气,刑部主管吓得双腿发软,连连叩头,俯首请罪。他在皇上面前立下誓言,决心痛改前非,整顿吏治,提高效率。雍正对其他部门什么都没说,但自从这件事传开后,朝中大臣们拖拖拉拉的办事作风很快就有了起色。
正如老子所说,要想使老百姓害怕死亡,最好的办法不是以死相威胁,而是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尤其是对那些扰乱社会治安、影响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人要严惩不贷。情节恶劣的,要将他们游街示众,然后公然处决。这样做,能维护老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必定会得到他们的拥护。


    什么是夫妻?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

    口德决定运势,聪明人从不说这三种话!(此文无价)

    看不惯一个人,无需翻脸(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人生的最高境界:思危,思退,思变!(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