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八十章 · 小国寡民

点击关注👉 道德经解析 2022-10-07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八十章 ·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语译】
①小国寡民:使国家变小,使人民变少。
②使:即使。
③什伯:极多,多种多样。
④重死:看重死亡,不轻易冒生命危险去做事,亦即爱惜生命。
⑤徙:迁移、远走。
⑥舆:车子。
⑦甲兵:铠甲和武器,泛指武器装备。
⑧陈:陈列,引申为布阵交锋。
⑨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记事。
⑩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能吃上香甜的饭菜,穿上漂亮的服饰,拥有安定的住所,在习俗中怡然自乐。
译文
使国家小一点,让人口少一点。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们爱惜生命而不往远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乘坐;虽有铠甲兵器,却没有机会陈列。使人们重新以结绳来记事。使人们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相互听得到,但人们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名家注解
河上公: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小,不敢劳之也。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不征召夺人良好也。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贪生也。政令不烦,则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处。
王 弼: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
朱元璋:间有能治国者,绝奢去玩,务道恤民,天乃佑,四时序,风雨调,民遂耕营,仓廪实而衣被充,乐其乐而人善终,封疆虽无守而自坚,关键不闭而难入,虽有巨舟革乘,力士千钧,皆无所施,而无所陈。

经典解读
这一章,老子为他理想中的“国家”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欢乐图。他用淡然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老子面对急剧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感到一种失落,便开始怀念远古蒙昧时代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这是一种抵触情绪的发泄。
那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那里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勾心斗角,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徙谋生。很明显,这只是老子美丽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着回归到原始社会的状态。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那里的人民单纯而质朴,过着理想化的平淡、安宁的生活。
我们要真正认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就要了解其产生的时代因素,及其想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小国寡民,是针对当时的广土众民政策而言的。老子认为,广土众民政策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做到小国寡民,便可以消弭兼并战争,做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便可以避免因获取物质资料而扰乱社会,“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便可取消使民难治的智慧,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来代替;便可使人安于俭朴生活,不为奢侈过度的嗜欲所诱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不远徙,以至于老死不相往来,连舟车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并弃用。
晋朝的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桃花源记》。那是一个美丽的幻想,显然是受了本章内容的影响。但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就这一点上来说,老子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处世空明拳:快乐和幸福就在你我身边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吃着粗糙的饭菜,却觉得味道甘美;穿着兽皮树叶做的衣服,却觉得式样好看;住在简陋的茅屋洞穴里,却觉得安全舒适;保持古老的风俗,却觉得陶然自乐。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冒着炎炎烈日劳作口渴时,妻子给他送上一碗茶,他舒服地喝下去,这是一种幸福。在沙漠里饥渴难耐,好心的人递上一杯凉水,这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活得快乐与否,关键在于他是否无欲无求,能否知足常乐。住什么不重要,能遮风挡雨就行;吃什么不重要,能填饱肚子就行;穿什么也不重要,能御寒就行……无论生活给我们琼浆还是苦酒,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个快乐之人。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没有一颗豁达、开朗和平常的心,就很可能被横流的物欲所诱惑,就会在欲望的驱使下失去平衡心,失去做人的原则,终究害己。
多年前,一辆荷兰货车载着60名偷渡者,准备偷渡到英国。当该车被英国海关截获时,藏在密封的后车厢里的58名偷渡者已窒息而死,只有1名男子得以幸免。这就是曾经震惊世界的“多佛惨案”。
他们不明白幸福就在自己身边,所以才为了寻找幸福,不择手段漂洋过海,却最终丧命。其实,对有些东西,孜孜苦求只会徒添烦恼;而拥有知足之心,则能看淡人生的成败得失。
从前,有个男孩住在山脚下的一幢大房子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他有很多爱好,他喜欢动物、跑车、篮球,还喜欢漂亮的女孩子。
一天,男孩对上帝许愿说:“长大了,我要住一幢大房子,门前有两尊石狮子,要有一个开满鲜花的花园,要娶一位性情温和、长发乌黑、眼睛像蓝宝石且会弹琴唱歌的美女为妻。我要有三个男孩,他们一个当科学家,一个做政治家,一个是篮球队的前锋。”“听起来真是个美妙的梦想,”上帝竟然对他说了话,“希望你的梦想能够实现。”
他后来果真娶到了一位温柔美丽的妻子,有着乌黑的长发,但她的眼睛却是褐色的。她也不会弹钢琴,歌也唱得不好,但能做一手好菜。
为了照顾自己的生意,他住在城里的高楼大厦中。他的大门前没有石狮子,也没有开满鲜花的花园。但他可以从自己的窗口,看到波光粼粼的大海,以及城市夜晚闪烁的灯光。
他一个儿子也没有,却有三个美丽又可爱的女儿。三个女儿都非常爱他,她们会和他一起去公园玩飞盘,而小女儿就坐在旁边的大树底下弹吉他,唱动听的歌曲。
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过着富足、舒适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突然记起了多年前的梦想。他觉得很遗憾,并开始不停地抱怨起来,完全听不进别人的劝说。
他终于抑郁成病。一天夜里,他躺在病床上对上帝说:“还记得我是个小男孩时,对你讲述过我的梦想吗?”“那是个可爱的梦想。”上帝说。“你为什么不让我实现自己的梦想呢?”他问道。“你已经实现了。”上帝说,“只是我想让你惊喜一下,给了你一些你没有想到的东西。”
他在黑暗中静想了一夜。他觉得自己超额完成了梦想任务,因为他已拥有了许多不曾梦想过的东西:一位温柔美丽的妻子,一份好工作,一处舒适的住所,三个可爱的女儿。
一位哲人说得好:“只要你愿意享受快乐,快乐就会粘上你。”乐观者怀着感恩的心情去享受现实,而悲观者则会把手中的幸福和快乐随意抛弃,而后满世界寻找幸福和快乐。
“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事态度,是一种释然的情怀。“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良田万顷,日食仅为升斗。”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最终不过是过眼云烟,生时拥有再多,死时也带不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宁静悠然的心态,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最高心境。

管理般若功:在大企业中划分出小企业
小国寡民,即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它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对此,很多人认为“小国寡民”是古代农村理想化的生活情景,是“桃花源”式的乌托邦,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很明显,这类人倾向于大国众民。这不禁使人想起企业管理中的“规模经济”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规模越大,产品成本越低,利润越高,竞争力越强,规模越大越“经济”。因此,企业规模大小,便成了“强”、“弱”的一个具体表现。这直接导致了经济界、企业界长期存在着的一种倾向: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桃源问津
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西方国家大型、特大型、超大型企业迅速崛起。为了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兼并是最快捷的途径之一。于是,企业兼并之风也愈刮愈烈。但后来,西方企业界却渐渐发现,大型企业存在众多弊端。他们将其统称为“大企业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管理越复杂。人员增多,产品繁多,目标市场庞杂等,逼得企业只能增设管理机构、增加管理人员。而企业越大,管理层次越多,员工间的交流就越少,企业内聚力就越小,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忠诚感也就越淡薄。
第二,管理层次的增加,使信息传递既费时又易失真。企业高层领导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决策容易失误。同时,决策在执行前,又要层层贯彻,又必然使决策信息在贯彻中失真。这样,执行决策就会“走样”。
第三,组织机构繁杂,必然滋生官僚主义、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副产品”。
第四,机构复杂化,管理层次增多,还导致企业应变能力下降。由于机构庞杂、层次过多,每次应变要层层请示、修改、审批。这样,应变就不可能及时,又可能由于某个层次利用权力乱加干扰、修改而使应变失误。
第五,消费品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商品“多品种,小批量”的呼声日高。与此相对应,价格竞争日趋淡化,规模经济已不是制约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大企业在商品生产上缺乏足够弹性,难以适应个性化的要求。这样,大企业就与时代的需要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面对“大企业病”,应该如何应对?一些人从大、小企业的对比中发现,大企业的弊病,在小企业中并不存在。换句话说,大企业的弱势所在,正是小企业的优势所在。于是,在西方企业界发出了“小就是好”的声音。
“小就是好”,并不意味着将大企业解体。其主要内涵,是在大企业中进行体制改造,把小企业的机制引进大企业,用小企业的活力来焕发大企业的青春。其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大企业内划分小部门,并使它们相对独立,自主经营,成为大企业中的“小企业”。美国约翰逊父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
约翰逊父子公司当时的资产达50亿美元,由8个集团组成,集团下属150个独立的部门,平均规模3000万美元左右,这些也称“公司”,由一位“董事长”领导。这些“公司”虽然并未真正独立,却拥有一些主要的管理职权,包括产品研制、财权和人事权等。因此,各“公司”的“董事会”工作都很活跃,并且在管理上很少受到总公司的干涉。
在大企业中划分出相对独立的“小企业”,必然使得大企业的管理发生一系列变化。首先,出现了“内企业家”,即大企业内的“小企业”领导者。其次,由于大企业内各部门相对独立,总公司的具体管理业务大大减少,机构精简,人员也大减。再次,由于机构精简,官僚习气大减,办事效率提高,决策更及时,应变能力增强。
在企业管理方面,由“大就是好”到“小就是好”的这一转变,再次提醒人们: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在当今管理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我们应当不断开拓其运用领域,充分发挥它在管理中的作用。

    什么是夫妻?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

    口德决定运势,聪明人从不说这三种话!(此文无价)

    看不惯一个人,无需翻脸(深度好文)

    喜欢把“谢谢”挂嘴边的,往往就3种人

    有一种格局,叫沉得住气!(深度好文)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人生的最高境界:思危,思退,思变!(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