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子《道德经》下篇 · 德经 || 第八十一章 · 信言不美

点击关注👉 道德经解析 2022-10-07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下方卡片”,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德经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

 第八十一章 ·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语译】
①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②辩:巧辩,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③博:广博,渊博。
④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⑤有:充实。
⑥多:与“少”相对,这里指丰裕。
⑧利而不害:使万物得到益处而不加以伤害。
⑨道:法则,这里指行为准则。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懂的人不卖弄自己渊博,卖弄自己渊博的人不是真懂。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裕。自然的法则,是利成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施惠于人而不与之争利。

名家注解
河上公:善者以道修身,不彩文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渊;辩口多言,亡其身。知道之士,守一元也。多见闻者,失要真也。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也。以财贿布施与人,而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也。
王 弼:实在质也。本在朴也。极在一也。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
朱元璋:古圣人德不自张,功不自任,以此上天下若己之所有为。无者济之,因济他人,自己有多矣。是故愈与彼则己甚多,所以上帝好生恶杀,圣人君子体而行之,遂得。虽终世而人不忘,以其德同天地。

经典解读
本章是全书的正式结束语,采用了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
老子在一开头就提出了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三对范畴,实际上讲的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他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按照上述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做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的本性。
不过,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现象更是十分复杂。如果单单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就流于片面了。如果认为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一,而只能互相排斥,也就脱离了老子的辩证之道。
天道无私,它只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造成伤害。掌握了“道”的圣人,顺天道而行,效法天道之“利而不害”,表现为“为而不争”,也就是只做出贡献,只为他人服务,而不和他人争夺功利。
“为”是前提,“不争”是在“为”的条件下“不争”。“不争”,不是消极不为,不是自我放弃,也不是对一切事物的放弃,而是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意欲。这是“不争”的普遍意义。
其实,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不争”还有着特定的现实意义。当时,执政者互相争权夺利,弱肉强食,纷争不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老子的“不争”,正是针对执政者的这种私欲膨胀行为而提出的,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处世空明拳:可信的话常常不那么动听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可信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可信。“道”本无名,不事雕琢,以朴为贵,所以诚实的话,听起来并不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真诚的语言是要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而真实的想法是无须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的。
大“道”无言,它周济万物却从不居功,这就是它的至真至诚。真诚善良的人,就好像无言的大“道”,尽管他不多言,却能让人感受到其博大的胸襟和情怀。一个迫不及待地标榜自己的人,常缺乏诚善之心。一个内心诚善的人,则善于用行动、用时间向世人证明自己。
二百多年前,日本有位百忍禅师,道行高深,从不多说话。他的邻居是一对开食品店的夫妻,他们还有个漂亮的女儿。可是不知怎么回事,他们的女儿还没结婚,肚子就一天天大了起来。夫妻两个逼问女儿孩子到底是谁的,女儿一慌,吞吞吐吐地说出了“百、忍”二字。
夫妻二人极为震怒,一个出家人怎么能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呢?于是他们去找百忍禅师理论。百忍禅师听了,不置可否,只淡淡说了一句:“哦,是为了这件事!”不久,孩子出生了,夫妻二人把孩子抱给百忍禅师,说既然他是孩子的父亲,就得对孩子负养育之责。
百忍禅师什么都没说,就收留了孩子。当地人都说他是衣冠禽兽,他也不以为意,一心一意地抚养孩子。一年之后,可爱的孩子已经会走路了。孩子的妈妈再也不忍把这件事欺瞒下去,向父母坦陈了实情,说孩子的父亲不是百忍禅师,而是另有其人。
夫妻二人赶紧带着女儿去向禅师道歉,并带回孩子。百忍禅师既没有责备他们,也没有抱怨,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哦,是为了这件事!”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从此,百忍禅师更是善名远扬。
对于得“道”的人来说,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的准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事雕琢,没有任何修饰,也无须多余的言语。正如老子所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又说: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忠言大抵逆耳,但“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之中也”。
《周易》中说:“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即没有缺点也没有过错,而受到了批评,要预防不要再犯同类的错误就行了,盲从和顶撞都不好。又说:“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没有缺点也没有过错却受到了批评,今后行动要引起警惕。
唐太宗就是这样对待批评的。他认为:“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他扩大谏官职权,并常鼓励臣下进谏,“凡诏令不妥须当奏明,不得阿从。”
他曾对大臣们说,“虞世基等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用谄媚的办法侍奉隋炀帝,隋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也被杀了。你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我做的事情当与不当,你们一定要说出来。”
特别是他对待喜欢直谏的魏征的态度,更体现了他善纳忠言的勇气。魏征曾上疏数十,直陈唐太宗的过错,唐太宗都虚心纳谏,择善而从。魏征死后,他伤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虽然批评意见有时“带刺”,令人难以接受,但它有品评、判断、指出好坏的作用,带有激励、教导、鞭策的愿望,以期通过批评促进人反思、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思想行为。
喜听溢美之词,厌恶批评之语,这是人性的弱点。批评,的确是令人难堪的事。但是,祸多藏于隐蔽,而发于人之所忽。如果没有逆耳之言、拂心之事,耳朵里听的都是夸奖,生活也过得放逸恣纵,于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便会身处险境了。

职场易筋经:学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上司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自然的法则,是利成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施惠于人而不与之争利。也就是说,圣人为人处世把别人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在职场中,作为一名上司,更有必要效法圣人,做到不与下属争利,处处以下属的利益为先,以自己的利益为后。如此,才能获得下属的真心拥护和爱戴。在这方面,名扬天下的“飞将军”李广为我们作了表率。
李广是西汉时期讨伐匈奴的名将,是位令匈奴人闻之丧胆的虎将,有“飞将军”的美名。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勇冠三军,更因为他能得到下属的拥戴,人人愿意为他效命疆场。
这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利益面前,他能处处以部下为先;在危险面前,他便时时冲锋在前。
遇到皇帝恩赐犒赏时,李广总是毫不吝惜地与士兵们分享。吃饭的时候,等全体士兵到齐都吃上饭,他才开始用餐。行军途中,到泉水井垣处,等全体部下都喝完水后,他才喝。
在利益面前,李广处处以部下为先、以自己为后,结果他不但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下属的誓死效忠。司马迁这样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虽默默不语,但它开出芬芳的花朵,结成甜美的果实;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聚集在它周围,走出一条道路。
正如老子所说,遵循大道行事的圣人,他“为而不争”,因而他优美的言辞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他美好的行为会得到别人的景仰。
作为一名上司,如果你能效法圣人,爱护自己的“兵”,处处以“兵”的利益为先,以己的利益为后,那么你就会像圣人一样被他们尊敬,你会因此获得更多人缘、得到更多利益。
爱因斯坦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句话里,蕴含着最朴素、最高尚的人生观。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一种责任感。一个人,尤其是一位领导、一位上司,若是缺少了这种责任感,就不仅会失掉人性和良心,更会失掉下属的支持、失掉自己的事业。


商海逍遥游:我为人人,人人才会为我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裕。简单点说,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下面我们来看看“子贡赎人”的故事。
鲁国法律规定,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人,有人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向国库领取赎金。子贡在其他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领国家偿金。孔子说:“赐呀,你做得不对。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领赎金,并不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你不肯收领赎金,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智者不会为自己而积累财富,而是尽力帮助照顾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帮助照顾他,他自己也会更为充足了;他会尽力给予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尽力给予他,自己反而更富有了。胡雪岩就是一个这样的商界“智者”。
在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期间,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塾,修复名寺古刹,收殓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另外,胡雪岩还建起一座胡庆余堂,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施药施粥。胡雪岩因此名声大振,被称为胡大善人,信誉度大大提高,财源自然也滚滚而来。
在功成名就之后,胡雪岩并未忘记自己的发迹之地——杭州。他为杭州百姓做了许多义举。他开设钱塘江义渡,方便了“上八府”与“下三府”的联系。
胡雪岩乐善好施,极其热心于慈善事业,多次向直隶、陕西、河南、山西等涝旱地区捐款赈灾。到1878年,胡雪岩除了捐给西征军的药材外,还向各地捐赠白银几十万两用于赈灾。
更鲜为人知的是,在当时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他利用自己的声誉活动京官、赞助钱财,为此案最终昭雪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他还两度赴日本,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从这一切举动中可见他行侠仗义的仁厚之心和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胡雪岩以仁、义经商,善于随机应变,而决不投机取巧,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深谙钱财的真正价值,大行义举,在赢得美名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胡雪岩这位了不起的商人身上,有许多值得今人学习的东西。
子贡赎人和胡雪岩赈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为人人”和“人人为我”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我为人人”的胸怀,“人人为我”也只是空中楼阁;只强调“人人为我”,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树倒猢狲散;只知道“我为人人”而拒绝“人人为我”的所谓高境界,最终也会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之徒而远离人群。

管理般若功:重用老实做人勤恳做事者
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即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孔子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即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是心存善良的。这就提醒我们的管理者,要善于察人、用人,多用勤恳、踏实、善良的老实人,少用花言巧语、溜须拍马、投机钻营之辈。巧言令色的小人,都有一套嘴上工夫,擅长吹捧领导功绩,投合领导心意。其实,他们不过是想博领导欢心,满足个人私欲。可是,很多管理者就是喜欢被奉承、被吹捧,而一旦他们提拔、重用了那些巧言令色的小人,就会被欺骗、被蒙蔽。赵高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他巧言令色、阴险毒辣,且善于揣摩领导的心意。后来,他耍弄政治阴谋,立胡亥为秦二世。他自己也得到高官厚禄,并成为秦二世的亲信大臣。有一次,秦二世与赵高谈话,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意思。赵高马上曲意逢迎说,及时行乐只有贤主才能做得到,而昏君是做不到的。这显然是一派胡言,可是秦二世还真就信了。秦二世的皇位来得不正当,常担心地位不稳固。赵高深知这一点,便借机鼓动他实行“严刑酷法”,借以消灭反对势力,而这正合了秦二世的心意。在赵高的助纣为虐下,残暴的秦二世杀戮了许多大臣和多个兄弟姐妹,受刑的百姓更是不可胜数。人民奋起反抗,强大的秦帝国很快破碎得七零八落。子婴即位后,杀了赵高并夷其三族,却再也换不回一个强秦。所以,在选人用人上,应重视那些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老实人,并着力改进考核任用体制,以保障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能得到重用。汉文帝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位善于用人的皇帝。有一次,他到上林苑打猎,只见奇珍异兽应有尽有,心里很高兴。上林苑的主管官员前来拜见,文帝就向他询问上林苑的动物种类。谁知那个主管官员竟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文帝很生气。旁边的一个普通管理人员对各种禽兽的情况非常熟悉,自告奋勇地跑上前,口齿伶俐、夸夸其谈地回答了文帝的问题。文帝非常高兴,就打算撤掉原先的那个主管官员,改用这个人。他刚想下令,却被大臣张释之拦住了。张释之问道,陛下觉得绛侯周勃这个人怎么样啊?文帝说,那还用问,堪称长者。张释之又问,那东阳侯张相如呢?文帝说,也是长者。这两个人都是汉初重臣,但是都有些木讷,不怎么会说话。所以,张释之接着说道,既然这样,那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都曾经有些事情说不清楚,哪里像这个人这么伶牙俐齿啊!他接着说,秦朝的时候,就是注重耍嘴皮子的功夫,结果朝廷官员以耍嘴皮子为能事,文过饰非,导致亡国。汉文帝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提拔了这个伶牙俐齿的人,确实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上林苑主管官员,但其他大臣会认为这是耍嘴皮子的结果,若闻风而动,人人以耍嘴皮子为能事,定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权衡利弊之后,文帝决定不提拔那个伶牙俐齿的人,只是撤了那个玩忽职守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场之风得以净化,汉文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并因此成就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老实人,不盲从,不奉迎,不张扬,不爱主动表功,不好拉拉扯扯,一般难以引起领导的关注。所以,管理者要想把他们挖出来,并加以重用,还真得下点工夫才行。


    什么是夫妻?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

    庄子总结的人生三大定律,看完豁然开朗!

    虚伪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这些话,一定不要深交!

    一个人开始走大运的征兆!(深度好文)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此文无价)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你千万不要说出口

    下等人顺势,中等人借势,上等人......

    人生的最高境界:思危,思退,思变!(深度好文)

    死在嘴上,病在腿上, 看一遍年轻十岁!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