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暨“走近马克思”小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学习和实践。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同志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


2018年5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召开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暨“走近马克思”小丛书出版座谈会。



座谈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罗文东等领导先后发表讲话,强调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副校长贺耀敏,以及来自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机构的各界代表,也从各自角度阐释了新时代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走近“千年第一思想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领域知名学者撰写了“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该套小丛书第一批包括《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与世界》,分别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学明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撰写。四位作者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分别发言。



陈先达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带有感情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观点明确、立场鲜明,将仰之弥高的情感深入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寻找精神安慰,而是寻找人类解放和社会解放,应该把信仰安放在社会基础上。《马克思与信仰》聚焦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



孙正聿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有理”,但研究马克思主义还要变成“自己的理”。他创作《马克思与我们》,正是从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性问题和我们面对的人生困惑出发,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和当代价值。孙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止学院化、庸俗化,应该“文献积累得道于心、思想积累发明于心、生活积累活化于心”。



顾海良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不可以丢掉“革命”的灵魂,中国共产党贯彻革命(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化理论的推进。他还谈到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等现象,应该要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自信。《马克思与世界》注重梳理马克思思想的演进过程,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于世界、于中国之生命力。



陈学明教授认为目前学术界存在将《共产党宣言》作为符号却不敢面对内容的问题,我们需要走近马克思,领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马克思与当代中国》力图回答,中国面临进一步“强起来”的历史任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是否继续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马克思主义将如何提供思想支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在当今中国具有怎样的力量等问题。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不仅体现了几位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情怀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该套小丛书篇幅适中、文字简洁、图文并茂、论述细致入微,旨在带领每一位普通读者走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熟悉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感悟马克思的思想力量。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2018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马克思与我们

孙正聿 著



本书从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等方面,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马克思“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人生,以及马克思为之奋斗终生的“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论述,带领我们“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与信仰

陈先达 著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信仰”等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全书重申和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本书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情怀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既具有理论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陈学明 著




中国站到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不仅让中国“站起来”,而且使中国“富起来”。中国要进一步走向“强起来”,是否继续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弱化还是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国要“强起来”究竟需要做些什么,马克思主义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在正走向“强起来”的当代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如何?本书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


马克思与世界

顾海良 著




本书注重梳理马克思思想的演进过程,通过对《资本论》等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思辨阐释,重新发现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思想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肯定世界历史统一性的同时,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会推动世界各国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全书文风精悍、结构丰富、论证严谨,为我们重新“走近马克思”提供权威指导。



顾海良:为什么说《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中国究竟如何“强起来”?有两种选择千万不能做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 | 写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