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借贷背景下的房屋买卖,被套路的常见形式及救济角度

赫少华 儒者如墨 2021-11-09

|赫少华律师,远闻(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一、举一事例

甲或嗜赌或投机,举高额外债,乙思路活泛,资金充裕,事借贷之职,有钱的乙与缺粮的甲总归有场偶遇,一拍即合,乙向甲出借百万。

甲虽缺现金,但家庭名下有房,动迁而得,乙前期做过详细尽调。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乙为确保借款收回,向甲献计二策:

其一,甲以房做抵押担保,但房屋权属目前有些瑕疵待净化;即便权属干净,但借款抵押变现并不快捷,故乙放弃该计策;

其二,甲根据乙的指示,将某房屋公证委托乙或乙指定的第三人进行出售,以便借款不能偿还时,能售房变现。

其三,甲将房屋过户登记于乙或乙指定的第三人名下。

……

但故事情节渐渐超出了甲方的认知,结果便是,房屋已登记在乙方名下,甲方却一脸懵。

二、律师视点:

以房抵债,本身是一种正常的偿债方式,前提是合意真实。有人提出,买卖合同签字真实,银行流水清晰,亦是买卖达成合意的重要表征。

但意思表示的外观,往往不具有唯一性特征,而存在高度盖然性,其中,名为买卖,实为(借贷、赠与、**)的法律关系在司法判决中司空见惯。

民法总则第146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三、最高法院公报:受托人擅自出售房屋,应承担相应赔偿

推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8年第3期,刊发的上海第一中级法院的案件,裁判要旨:

1、在借贷关系中,出借人为防止借款无法按期收回而要求借款人提供不动产作为债权担保的,双方应签订抵押合同并办理抵押物登记。

出借人回避抵押担保制度,选择指定第三人与借款人签订委托合同并由该第三人取得出售借款人的不动产等重大权利的,此时委托合同虽意在实现抵押担保功能,但其项下的权利义务关系仍应受委托合同的法律规则之制约。

2、在委托合同项下,受托人负有遵照委托人指示,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在授权范围内依法善意处理委托事务之法定义务。

受托人无视委托人的真实意愿与切身利益,转而根据出借人指令恶意处分委托人财产,即使该处分行为对交易相对方发生效力,受托人仍应就其严重侵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其中,法院在“本院认为”部分,表明观点:

本案中,王煦*认可在出售控江路房屋时是应了债权人孙某某的要求,而未征询委托人周*均、周*达的意见。事实上王煦*作为受托人在出售该房时也仅注重孙某某的债权实现,完全无视委托人周*均、周*达的利益,以超低价进行出售。

虽然周*均、周*达签署了《委托书》和《委托书风险声明书》,但此也仅是赋予受托人行使权利的范围及表明委托人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不能以此为据成为受托人可以有违法律规定、恣意实施严重侵害委托人财产利益的籍口。

因此,王煦*作为委托合同的受托人,过错显见。周*均、周*达据此要求王煦琼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有一定的依据与理由。

四、套路现象涉嫌刑事犯罪

此类案件,基本尚控制在民商事争议范畴。

但个别案件,已不仅仅是通谋虚伪意识表示能界定,而是涉嫌刑事犯罪,其中,以“套路贷”形式尤为突出。

譬如在文化水平不高及法律意识淡薄的当事人之间,存在银行流水完整、合同手续齐全,但房屋交易过程含糊其辞的现象,合理性存疑,但合法性外观具备。

纯粹的民事审判,无法取得交易背后真实的意思表示及动机。形式完备的证据,倒显得滴水不漏,譬如个案中公证文书的助力。

20178月,上海法院依法严惩“套路贷”犯罪,三家法院对四起“套路贷”案件集中宣判,市高院举行发布会。 

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关于本市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工作意见-

对“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定性,要结合案件的本质特征从整体把握,“套路贷”犯罪的主观目的是非法侵占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财产,一般情况下应当以侵财类犯罪定罪处罚。

相关文章:

破解套路贷的表象证据,防范高利贷借贷合法化

不得办理公证的五种情形

以房抵债协议如何履行,须谨防虚假诉讼

以房抵债之买卖型担保合同的效力,法院判决中的几个难点

最高法院公报案例三则:公司对外诉讼中,股东能否作为第三人的认定标准


分享公司治理与诉讼、房地产争议、金融与担保等民商事法律实务与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