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青春回首三十年

2017-08-07 李镇西 镇西茶馆

                

                          一


昨天才从新西兰回国,来不及倒时差,今天早晨我便乘坐8点的高铁前往乐山,参加初87届1班的学生毕业30周年聚会。


在火车上我开始整理回家后翻箱倒柜找出来的这个班的“文物”的照片:班级日记、学生作业、黑白照片……我在笔记本上把这些照片插入PPT,旁边的一位中年男子看见我电脑上捣鼓,问我是不是当老师的,我说是的。他大为感慨:“您保留了您学生这么多的老照片,还有这么多的资料,太不简单了,太了不起了!我读中学,从初中到高中,就两张毕业照。”他的声音吸引了旁边的乘客,临近几排座位的乘客都渐渐过来把我围成一圈,看我电脑上的老照片。那一刻,我很自豪。


一个小时以后,我准备下车,走到车厢的另一头,突然看到一个背影很像我高中的班主任张老师,我试着叫了一声“张老师”,她转过身,果真是张老师!我和她打招呼:“张老师好!您也回乐山呀?”她说:“我是回去参加我97届学生毕业20周年活动的。”我乐了:“这么巧,我是回乐山参加我87届的学生毕业30周年活动。”


出了站,我和张老师合影。



                  二


上午九点过,由当年的班长之一张锐主持,聚会活动在乐山一中会议室正式开始。同学们再次唱响了由谷建芬谱曲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张锐播放了当年前我给他们拍的照片,一张张黑白照片把大家带入了三十多年前。音乐老师刘富煜在发言中,特别谈到了“由于李老师喜欢音乐,所以音乐对你们班良好班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英语杨老师则对比她当年同时教的两个班,谈了她当年的感受:“每次走进你们班,同学们的精神面貌总是那么好,积极认真,课堂气氛也特别好,而走进另外一个班,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两位老师再说的时候,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的课堂情景,都很自豪。



轮着我发言了,我说:“今天我感慨万千。最近几年常常参加以前学生毕业多少周年的聚会,每次我都很激动。今天也如此。你们是我教的第二个班,我当年教你们的时候,比你们现在至少年轻20岁!所以我说,别看你们比我年轻,可我年轻的时候,比你们年轻多啦!呵呵!”同学们都笑了。


“今天我不打算说什么,就让你们看看当年的一些东西吧!”说着,我从双肩包里拿出一大摞资料,首先是两本书,“这是我给你们读过小说……”有同学在下面说:“《烈火金刚》……”我说:“不是,你们看——”我扬起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青春万岁》,我教过的所有学生,不管哪个年级,都对我给学生读小说有印刻的印象,是吧?”同学们纷纷点头。



“那今天要不要给大家来一段呢?”大家纷纷鼓掌。


我翻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我给大家读一小段,就是朱赫来被捕后,在被解押路上,保尔救他的那一段。”我走到大家的中间,先做背景交代:“朱赫来大家还记得吧?他是一名水兵,是保尔走向革命的启蒙者。他们在一起生活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天,但这几天对保尔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朱赫来每天总是黄昏出去,深夜回来。可是,有天晚上他一去就没返回。保尔一直很担心,那天他出去找朱赫来,当他走到岔路口的时候,突然看见朱赫来被一个彼得留拉士兵押着从拐角处走过来。”我开始朗读——



他的两只脚马上钉在地上一样不动了:他立刻认出了前面那个人正是朱赫来。


“原来朱赫来就因为这个才没回家呵!”


朱赫来越走越近了。保尔的心狂跳起来。各种念头一个接着一个地涌上心头,一时茫无头绪。时间太仓促,拿不定主意。可是有一点是明显的:朱赫来完了。


保尔注视着走过来的朱赫来和那个士兵,心里非常乱,想不出主意。


“怎么办呢?”


在最后一分钟,他骤然想起了他衣袋里的手枪。等他们从他身边走过的时候,他就对准那士兵的背后打一枪,这样朱赫来就可以得救了!这霎那间的决定立刻止住了他混乱的思潮。他紧紧的咬着牙,咬的发疼。不就在昨天朱赫来还对他说过的吗:“为了这个,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弟兄……”


和当年一样,我一边读一边解说,谈我的感想:“保尔这时候心里很犹豫,因为犹豫而紧张,他想救朱赫来,但怎么才能成功呢?最后他决定暗中向那个士兵开枪。”


我继续读——


保尔生怕引起那个棕黄色小胡子的押送兵的注意,就转身走向一边,让朱赫来走过去,好像他对这两个人一点也不注意似的。



                                 三


我一边读,一边模拟保尔的动作和样子。我走到梁汉明身旁,当年他可是最调皮的孩子之一,上课很容易分神的。他现在是一名很有作为的眼科专家了。此刻,他听得非常专注,两只眼睛盯着我,手托着下巴,好像在吮手指——当年他就是这样的;他的表情紧张——为保尔紧张。和梁汉明专注表情形成对比的是,坐在他身边的儿子(这次来参加聚会他特意带上了他读初二的孩子)却心不在焉,搞自己的小动作,就像当年的梁汉明一样。我乐了,暂停朗读,说:“小朋友,你怎么像你爸爸当年一样啊?”大家都笑了,我继续说:“你看,你爸爸现在听课听得多认真呀,向你爸爸学习!”小朋友不好意思,赶紧坐正,果然,接下来他听得很认真。那一刻,时光穿越,1986年梁汉明正是在初二的时候转学走的,年龄刚好和他现在的儿子一样大!可三十一年后,我印象中的小屁孩梁汉明居然又带了一个和他一样调皮的小屁孩!真是凌乱了,有趣。



我表扬梁汉明:“梁汉明同学今天表现很好!对了,你早就改名叫‘李嘉文’了,是有名的眼科大夫,但是,在我们班这个环境里,在我的眼里,你还是叫梁汉明,而不是‘李嘉文’!你虽然改了跟我姓李,但你是我们班永远的梁汉明!”我说到“你虽然改了跟我姓”的时候,同学们爆笑。梁汉明也笑了。


继续回到小说,我接着读——


结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留着棕黄色小胡子的押送兵走到保尔跟前的时候,保尔出其不意的向他扑过去,抓住他的枪,使劲地往地下一按。刺刀刮着石头哧哧地响着。彼得留拉匪兵没有防备这个突然的攻击,马上吓呆了,可是立刻就拼命往回夺枪。保尔用整个身子压住……


气氛越来越紧张,每个同学都看着我,眼里充满焦急,担心着保尔和朱赫来的命运。此刻,他们不再是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了,而是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是坐在教室里听我读小说的小男孩和小姑娘。



朱赫来两步就跳到他们旁边,挥起他那只铁拳朝押送兵脸上打去。一秒钟后,脸上挨了两下铅块一般沉重的拳击的押送兵,已经放开了躺在地上的保尔,像一条笨重的袋子似的,滚到壕沟里去了。


也就是这双强有力的手臂从地上把保尔扶起来。



掌声响了起来。同学们终于松了口气,表情舒缓开来。我这段朗读结束了。


我说:“其实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学术界有了不同的评价,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一起回到了当年的情景。”


                      四


我从双肩包里又拿出一本日历,这是1986年的日历。我对大家说:“在这本日历上,记载了我每一天的工作要点。我随便选几天来读。”


 我随意翻到几页,读了起来——


1986年1月1日 星期三


在家度假。下午去书店。


1986年1月2日 星期四


收到陈炎信。备课《周总理,你在哪里》。


班上评选班庆会最佳节目、最佳演员。


1986年1月3日 星期五


批改作文《我从集体中获得力量》《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1986年1月4日 星期六


晚上家访:彭可嘉、彭涛、吴涛、张锐。


与彭艳阳谈话。


……



我又特意翻到1986年7月30日的记录——


准备油印《凌云》。


下午,为梁汉明转学开欢送会。


我读到这里,对梁汉明说:“我们就是这一天给我开欢送会的。”


虽然因为日历的篇幅原因,我每天只有寥寥数语的点滴记录,但这寥寥数语却激活了我们共同的记忆。


我接着又从双肩包里掏出两本塑料封面的笔记本:“这是你们当年的值日生日记。”同学们都很惊喜。这是当年由每个值日生同学轮流写的班级日记,记录了三年当中班上每一天发生的点点滴滴。“总共有四本,我带了第一本和最后一本来。”


我打开第一本:“你们看这是第一篇日记,1984年9月1日,是汪皓同学写的,很遗憾她今天没来。好,我来读读,你们听听,你们当年进初中的第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我开始读——


一九八四年九月一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我们跨入中学的第一天,是一个新的开端,新的起点。回首昨天,我们问心无愧;今天,我们要倍加珍惜;展望明天,我们信心百倍,一想到我们从小学跨入中学这个转折点,我们便百感交加,热血沸腾……


我评论道:“你们看,当时刚进初中,写作中还有小学生作文的痕迹,是不是?‘回首昨天,我们问心无愧’,嗯,一个纯洁的小学生,有什么‘愧’的呢?”大家哈哈大笑。“但是,当时同学们的感情是很真诚的。”



我继续读汪皓同学的这则值日生日记,她后面写道——


在今后的三年,我们将留下多少闪光的足迹,写下多少动人的班史呢?忽然,我想起那一句名言,要让他人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幸福温暖。


读到这里,我说:“这是你们进校的第一天,我送给你们的礼物,原话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汪皓把这句话记下来了。”


最后一段,汪皓写道——


老师宣布发新书,同学们争先恐后举起手一个个争着干,新书报来后,同学们发现音乐坏了一本,都争着要,老师结果把皱书发给了那个最先举手的同学,教室里响起了一篇赞扬声。


我问:“大家还记得那位第一个举手的同学是谁吗?”三十三后的今天,大家当然不记得这个细节了,可是我记得,“这位同学就是喻建中!我当时还说,我们此刻就为喻建中的存在而感到了幸福!”喻建中自己都有些惊讶,可能他自己都忘记了,同学们再次给他鼓掌。


我说:“当时我其实有三种选择,第一是将这本书退回图书室换一本,第二是我随便劝那个同学把这本书收下,这两种方式都没问题,但都不是最好的,我采用了第三种方式,就是问大家,谁愿意有这本封面破了的教材呀?结果你们每一个人都把手举了起来。这个细节我曾经写进一篇文章,谈教师如何利用班集体中的美好因素,反过来去影响这个集体良好班风的形成,也就是说,所谓教育,并不是说我们老师要给同学们灌入多少美好的品质,而是尽量发现并扩大同学们身上本身就有着美好的因素。当时,我就举喻建中这个例子。那天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放学后搞卫生,我也是请同学们自愿留下来做的。”


汪皓的日记也刚好记录了这件事——


下午放学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可是有六个同学不顾家远,留下来打扫卫生,知道教室公区扫干净才回家。




                  五


我又拿出另外一本绿色封皮的日记本说:“这是当年梁汉明转学时,送给我们的。扉页上还写明‘送予全班同学,作班记’。”我走到梁汉明身前,把笔记本给他看。他翻开扉页,用手机拍上面的字:“送予全班同学,作班记。谢谢!你们的同学 梁汉明 1986.7.8”



我继续说:“我还记得当年我们给梁汉明开了一个班会欢送他。在那次班会上,同学们问他许多问题,有同学问梁汉明,你喜欢吃什么?他的回答是,凡是能吃的我都能吃。我问的问题是,梁汉明你以后打算长多高?你的回答是,一米八五!”同学们都笑起来了,梁汉明也笑了:“这个我目标没有达到。”梁汉明现在虽然没有一米八五,但也有一米七左右,比起当年的小不点那可以说是很“魁梧”了。


我说:“我现在很有感慨,当年的小不点现在都当爸爸了,也带了一个小不点来!同学们,在这个场合,我和你们的感觉不一样,我现在老浮现出你们当年的模样,刚小学毕业,一个个都那么天真可爱!而且你们在我的印象中,有许多细节,比如, 梁汉明有一次和薛梅打起来了,我狠狠批评他们,说了一句很刻薄的话,‘你们真要决一雌雄啊?’”同学们都笑了。“还有,比如陈晓蕾,初中毕业后来看我说,李老师,你一直把我的‘蕾’读错了,应该是四声,而不是二声。邱梅影那时和赵刚同桌,经常哭着来给我告状,说赵刚怎么怎么欺负你了,而现在邱梅影的女儿都读大学了。董洁进校第一天便住院,我还和同学们去医院看你,今天董洁把儿子也带来了。还有宋平,第一天上课做自我介绍时,宋平说,因为考上了乐山一中,家里还给他买了一块手表,边说还边得意地扬起手腕给大家看。还有一次,彭艳阳、任岚和周磊三位住校生,买了一个笔记本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



我又扬起梁汉明送的日记本,说:“这是我们班最后一本。刚才大家听了你们进校第一天的日记,那么最后一天呢?我们来看看。”我翻到最后一则日记,“这天是何英写的,她今天也没来,我帮她读……”


我开始读——


1987年7月3日  星期五 晴


  再见了,未来班;再见了,同学们!

   

未来,是彩色的; 

    未来,是绚丽的;

    未来,挥动着巨大的画笔,

    未来,散发着颜料的芬芳…… 

    

    每一片绿色里,

           萌动着诱人的幻想;

    每一片黄色里,

          蕴藏着震寰的力量;

    每一片红色里,

          突奔着澎湃的热情;

    每一片蓝色里,

          跳荡着青春的激昂!

    

    春的初融…… 

    夏的清凉…… 

    秋的硕果…… 

    冬的戎装…… 

    

    未来的土地上,

    已种下一片绿色的希望!



             六


我问:“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大家摇头,表示不记得了。


我说:“是赵刚写的。还印在你们的毕业纪念册的第一页。”


我继续读何英的班级日记——


1987年7月3日上午8时半,这是每一个作为未来班成员的人都不应该忘记的时刻,这是全体未来班同学的最后一次聚首,李老师最后一次向我们交心,也是同学们最后一次互赠留言,甚至也许是同学之间最后一次见面,最后一次在一起说知心话……在这什么都是最后一次的一天里,我有幸接受了未来班给我的最后一次任务:记下着所有的最后一次!


我缓缓读着,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我们都已经沉浸在1987年7月3日的那一天了。



我读到了何英同学描写的当时教室里的布置——


黑板上的照例是由班长程桦所书:“再见了,未来班;再见了,同学们!”底下是两段小字,左边一段是——


如果命运朝你的胸口打了一拳,不要后退。无论如何要前进!这才是勇敢。

                 

                        ——奥斯特洛夫斯基


右边一段是——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质量,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 争。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这两段话可以看做是李老师要给我们讲的中心内容,这是他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老师那颗包含忧虑,同时又充满欣慰与鼓励的心!


……


我是一个转校生,在这个未来班只生活了一年,但是我对这个活泼开放、充满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的感情远比以前曾经生活过五年、两年的班集体深厚。因为这个班给予我的温暖远比其他班多。记得我刚转到这个班的时候,也就是1986年9月1天日那一天,同学们为了欢迎我们三个转学生:吴霜、郭丽和我,专门为我们举行了联欢会。又因为这一天恰好又是我的生日,同学们又向我赠送了生日礼物,虽然这礼物只是一本笔记本,但因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收到同学赠送的礼物,所以它在我记忆中比其他任何礼物都要贵重,它代表的是同学之间的互相关怀。


………


要说的实在太多太多,最后让我们记住李老师常说的这句话 吧:“我们虽然无力改变着这个社会,但我们可以努力把自身变得完美一些,这样,社会便少了一份垃圾,少了一个丑恶的灵魂。”如果大家都能这样从“我”做起,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不是大有希望吗?


“这就是我们班最后一天的日记。”我说,“往前翻,倒数第二则日记,是彭可嘉同学写的,写的什么呢?我们请彭可嘉同学自己读读你三十年前写的值日生日记吧!”


             七


彭可嘉同学接过日记本,翻到她当年写的那一页,开始朗读——


    1987年6月25日 星期四 天气阴


这是一个同学们老早就翘首以待,提起却又忐忑不安的日子。老早,便有同学静候在教室门外,等待着老师,等待着尚未得知的考分。那急切不安的心情,早写在了脸上,渗进了言语。


…… 



彭可嘉的朗读,把大家带回了三十年前等待中考分数的时刻。


写完了同学们得到分数后的各种神态和心情后,彭可嘉写道——


望着我们三年以来朝夕相处的老师,那位我自认为异常坚强,轻易不会动感情的李镇西李老师,我却感觉到他的声音是发涩的,眼镜后的眼里也仿佛罩着泪花儿。我真愿全班同学给他发誓,你的学生绝不辜负你的,可我只能自己在心中发誓:我相信自己,我会把握自己,即使将来我处在普通的岗位,我也会竭力的。


……


“值日生:彭可嘉”她读完最后一行,同学们为她鼓起了掌。



我说:“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同学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优秀的!乐山一中是百年名校,但许多杰出的人才并不是学校培养的。我的学生中也有后来成为杰出人才的,但我从来不认为是我培养的,人家成为杰出人才首先是其天赋高,再加上良好家庭教育。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为著名作曲家,他对我很尊敬,但我知道他的成名和我关系不大,没有我,他一样成为著名作曲家。同样,没有乐山一中,郭沫若一样是郭沫若。所以学校的荣耀不是仅仅看出了多少名人,而是看培养了多少善良正直的普通劳动者!所以我说,我一直为你们而骄傲!”


                 八


我继续从双肩包里掏“文物”,我拿出一叠杂志和报纸:“大家看,这是你们当年发表过作品的报刊。”我一边翻检,一边给同学们介绍:“这几期《读写园地》杂志,上面有沈建同学、王伟同学、程桦同学的作文。这是《中学生读写》杂志,上面发表了黄靖同学的作文《陈老太和她的猫》。这是《中学生》杂志,上面有吴涛、潘芳奕、陈晓蕾和汪皓同学的文章。这本《现代中学生》,也发表了赵刚、沈建、罗晓宇、张锐等同学当年写的小诗。我们请赵刚同学来读读你当年写的一首诗吧!”


  

赵刚站了起来,翻开杂志上有他作品的那一页,开始朗读——



              星空


深蓝的天空,


好似一盘棋。


闪烁的星星,


就是一颗颗棋子。


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


可是究竟谁胜谁负,


永远是个谜。


同学们忍不住鼓掌喝彩。



我说:“面对星空,赵刚的想象非常丰富。我前几天还在新西兰南岛的特卡波湖,那里的夜空被列为世界星空保护区,晚上的星空特别美特别美,如果赵刚到了那里,不知会写出怎样美妙的诗呢!”


我拿出一本《读者文摘》,说:“这上面有后来潘芳奕同学发表的诗,请潘芳奕同学给大家朗读你当年的诗作。”



潘芳奕接过《读者文摘》,开始朗读——

     

                 小景


窗前


下了一场梨花雨


白色与我


青色寄给你



树下


拾起几片落叶


清新与我


红晕赠给你



发际


掠过一阵柳絮


轻盈与我


温柔伴着你



唇边


绽开两朵笑靥


恬美与我


清醇酿给你



此刻


滑出一行小语


心跳与我


不解留给你



潘芳奕读完,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同学们啧啧称赞。


            九


我又说:“更多的文章没时间请同学们读了,我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下报纸就是了。这是《少年文史报》,上面有王伟写喻建中同学的文章,题目是《我们学校的活雷锋》,你们看,发表在头版头条啊!这也是《少年文史报》,上面有杜英的文章《观赏牡丹的联想》。这张《乐山报》上有当时八小组同学的调查报告《街头错字知多少——乐山市街头错别字调查》。当我组织同学们分小组走出校园去搞社会调查,有的去乡下,有的去工厂,八小组同学就上街找错别字。今天八小组的同学来了谁?”阚林和刘彤举起了手。



我说:“你们看,这后面还署着你俩的名字呢!还有,这张《乐山报》上发表的是我们班‘凌云’文学社的同学致全市少先队员的一封信,号召大家抵制庸俗读书,远离不健康的小报、录像。这张油印小报《凌云》,是我班凌云文学社的作品,还是张锐刻印的。”我把小报给张锐看。



我又拿出一叠发黄的本子和单页:“这是我保存的你们当年的作文本,还有你们写的总结、入团申请书,等等。”其实,我只拿了部分来:潘芳奕的作文本、宋映容的入团申请书、董洁写的游记、邱梅影、彭毅、宋平等人的总结《初中三年思想发展的历程》,还有有同学们写的随笔,等等。还有当时我们结交的友谊班——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班的同学来信,我甚至还给陈晓蕾带去了她当年的学生证……



还有一本特殊的书,我班当年的毕业纪念册,是我班的班史。上面还留着有同学们给我写的赠言。




这些发黄的纸张上,写满了同学们昨天的精神世界,也记载着我的教育青春。


本来还有一大段录音,是这个班的学生当年声音:他们的课堂讨论,他们的歌咏排练,他们的班会活动……可是时间已经不早了,只好以后再找机会放给他们听了。


最后我说:“我们班的聚会,或者说,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搞聚会,肯定有和其他学生搞同学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不仅仅是吃个饭,唱个歌,打个麻将,我们还有这么多的‘文物’!这些‘文物’让时间倒流,让我们回到了过去的现场。刚才刘老师说我喜欢音乐。我突然想到,有三个因素,让我三十多年的教育色彩可能要比其他老师丰富一些,这三个因素就是文学、音乐和摄影。你们看那么多的黑白照片,当年都是我拍的,而且还是我自己冲印的。如果没有了文学、音乐和摄影,我的教育生活,你们的中学时代,会少许多情趣。当然,教你们的时候,我很年轻,不成熟,现在想起来,教育上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我觉得我当初还是强势了一些,这个强势不是指我管理严格,而是说我对你们的精神世界还是尊重不够,宽容不够。你们现在也当爸爸妈妈了,也要教育孩子,所以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心灵世界。说到教育孩子,我给你们提点建议,就是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三个一辈子都能保持的好习惯:第一,阅读的习惯,让孩子永远喜欢阅读,以后长大了,不管做什么,都还喜欢读纸质书;第二,健身的习惯,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第三,礼貌的习惯,这是做人的教养。有了这三个好习惯,你的孩子将来不管做什么,都一定会是一个幸福的人。好了,我今天这堂课严重拖堂,对不起大家了。谢谢!”



同学们热烈鼓掌。


                 十


中午聚餐,觥筹交错之间,师生互致祝福与感恩。



下午,同学们去峨眉山漂流。赵刚和我同划一只漂流船,遇到激流,我俩共同搏击,他总是想法设法保护我;船至平湖,我俩聊天。他说:“李老师,你上午说你的教育因为有了文学、音乐和摄影而让我们多了许多乐趣,其实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旅游。因为你喜欢旅游,视野开阔,所以我们也受益。当然,说到底,还是你的教育情怀!”     



喻建中、邱梅影、陈晓蕾、彭可嘉、王伟、刘忠斌、卢婕、卢文昭、王鸿、宋映容、阚林等同学也划了过来,我们互相打水仗;遇到激流,我们一起穿越惊涛骇浪,笑声随浪花飞溅。



想到三十年前我曾带着他们在岷江之滨玩水,并搞篝火晚会,通宵狂欢,我对同学们说:“我想了一付对联,上联是‘三十年前我带你们耍’,下联是‘三十年后你们带我耍’,横批是‘都好耍’!”


同学们哈哈大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