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温党史|英雄们的百年历程(四)


英雄们的百年历程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毛泽东曾经诙谐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番话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的落后状况。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是,由于中国长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国际局势的紧张、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武力威胁,也迫使我国不能不较多地考虑国防现代化所必需的重工业建设。

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可能。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主体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一场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一五”计划规定的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8%,而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用于手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有88.8%用于重工业建设。“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还包括;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资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一五期间“,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开工建设了1万多个工业项目。这些建设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配置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全面提前超额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说,“一五”计划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案/信工组织部

编辑/信工宣传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