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迷醉其间 不倦探索——聂干因老师永在

鲁虹 99艺术网 2023-06-21


99艺术网征稿啦,点击查看👈



下午突然看到湖北省美术院对外发出的微信,意外得知聂干因老师不幸逝世,一瞬间,往事就如放电影般历历在目,比如:我们每天清晨一起到东湖晨练、一起到江陵联系落实李青萍画展、一起到麦积山、敦煌、塔尔寺与拉卜仑寺考察学习、一起到河南安阳收集民间泥玩……相关事例可以说举不胜举。唉!壬寅虎年真是一个永远值得诅咒的年份,接近它的末年,竟十分肆虐的带走了一些本不该走的老师与朋友!悲夫!痛哉!悲夫!痛哉!





1991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准备为聂老师出版作品集,责任编辑是余澜老师。聂老师在挑选好了作品后,特请余老师与我去了他的画室一趟。他首先请我们就所选的作品发表看法,就在我们都认为很好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后,他接着对我们说,他思考过好一阵子,感觉与其找画坛前辈或名人写篇应酬性文字,还不如找一位喜爱他作品的中青年学者来担纲,这就使他想到了我,因为时常在看聂老师作画,对他的创作思想以及创作的来龙去脉也比较了解,所以我便高兴地接下了任务,好在余老师也很认可。就在那天,我还对聂老师做了比较详细的采访。实际上,直到此时我才比较详细的知道聂老师身世。


聂老师出生于湖南涟源全铃村,青年时当过小学教师,后在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考入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系,读书时,他一心想当一名优秀的画家,为此也付出过很多努力,但事与愿违,1959年他大学毕业,却被学校分配到了湖北省戏曲研究所工作。因领导很快发现了他不太安心本职工作,便将他送到了中国京剧院进修。在那一年多宝贵的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裘盛戎、袁世海、李少春等诸位大师的精湛表演,并逐渐热爱起中国戏曲来。也正是有了这20年的戏曲生涯做底子,故当他重拾画笔,就自然而然地画起了戏剧人物。 起初,他曾尝试着学过叶浅予先生或关良先生,虽然可以说比较上路,但他总觉得不是很对劲,主要是他感到:其作品更多体现出了叶先生或关先生的痕迹,却没有自己的艺术特点。



1990年6月摄于麦积山,左为鲁虹,右为聂干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他苦苦思索时,一次偶然的契机竟让他开了窍,那是1984年,他在汉川劳动期间清理作画扔掉的废纸,意外发现有一个局部特别像戏曲脸谱,其笔墨看来尽管反常,却显得非常自然,很有神韵。于是他当即剪下来贴在了墙上,并由此找到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当然,在此过程中,他亦很好借鉴了中国的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若干元素,竟致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撰写此文前,正在学习研究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理论与创作心理学,故我有意识结合了这两方面的知识。此外,也将聂老师的创作个案放在了中西艺术史与当代文化的线索中来研究。



1988年,摄于聂干因家,1990年6月摄于麦积山,左聂干因,右为鲁虹



在文章一开头我即写道:于艺术创作中,属于作者创作本身的只能是对这些或那些要素的选择、搭配,以及把一些传统的要素移入另一些传统等等。而艺术家之所以要选择某些要素以及运用某种方式对其加以组合,不仅体现着艺术家高度个性化的经验,同时还体现着某种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审美的倾向。继而我指出,基于上述看法,我在探寻聂干因的艺术风格之谜时,将努力弄清他用来组合自己艺术风格的若干要素,以及他的组合方式。在我看来,这样的研究,将会使得我们能准确地把握聂干因的价值取向。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将这种研究置于历史的框架中,将可以判断他的创造究竟是否有发展意义。而在具体的研究中,我进一步认为,他往后构成个人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聂干因很喜欢用网状般的线条去显现人物的结构关系和构图关系,例如在一些作品中,围绕着人物的尽是些相互穿插、相互纠缠的不同线纹。尽管面对此画中的若干局部,人们很难指出究竟是哪根线交待了形体,但人们却能通过那些错综复杂、相互寻觅着的线纹把握住具体的形体结构。而且这些网状般的线纹与整个构图布局是密切关联的;


第二,聂干因很喜欢将花鸟画中的泼墨法予以密集化、扩大化使用,因此,在他的一些画中,常出现连续墨团、色块的效果。例如在个别作品中,除了个别地方外,戏曲人物几乎由大小不等、深浅各异的墨团、色块所构成。而且,他更多地是将两种手段同时使用,这就使得一些作品在画面构成上,显现出了闪烁动荡、活泼自然、模棱两可、浑厚丰富以及向外扩张的效果,可这些正好暗合了现代构成的若干特点。客观地看,它与古典式的画面构成有明显区别,具有强烈的力量感、张力感、刺激感与运动感。另外,我特别强调,与“胸有成竹”的传统作画观念不同,他在作画时,事前并无明确的构想,仅仅凭着直觉和本能,任意挥酒笔墨;只是到他从闪烁不定的彩墨中受到启示时,他才开始逐步地构成画面形象。【1】文章写完后,聂老师与余老师都很满意,聂老师当时连声说,还是鲁虹懂我,文章写得既有理论深度,又很专业,一点没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后来,聂老师在新加坡办展回来曾对我说,贾浩义老师正好也在那里办展,当他们聊到我时,贾老师还说,鲁虹懂画,所以文章写得特别专业,让人很信服。而我仅将他们的表扬当做鼓励来鞭策自己。【2】



 《干因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4月)



聂干因作品之一



聂干因作品之二



聂干因作品之三



1989年,聂老师从湖北美协调到了湖北省美术院任专职画家,而且,他曾积极做有关方面的工作,想将我也一同调过去,不过由于指标问题未能成行。过几年,也就是1994年10月,我调到了深圳美术馆工作,虽然再也没有以前见面的机会多,但我与聂老师一直有很多交流:一方面是我经常要回汉探亲或出差,另一方面是多年来,我参加了一系列为他作品举办的展览与研讨活动。就前者而言,因为是他家常客,我与他的夫人、两个小孩都特别熟悉——只是在2003年他们家到厦门购房后,我与聂老师还有他的家人见面机会才少了许多。而就后者而言,则包括1992年受刘勃舒院长邀请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个人画展;1999年3月,他到深圳美术馆举办的个人画展;2009年武汉美术馆为聂老师从艺五十周年举办的个人画展;2015年4月在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借古开今——聂干因戏画艺术展”等等,记得在2015年4月的一天下午,我还专门到了聂老师在武昌江边的家去过,那天我与聂老师及夫人暢谈甚欢,但绝没想到与聂老师竟成了永别——如果不是担心疫情造成的不便,我本应去他家多走走的。2021年9月8日我到武汉美术馆出席“艺术笔记:聂干因、朱振庚、钟孺乾”展的座谈会时,他女儿聂虹还告诉我说聂老师身体尚好,怎么他一下就撒手人寰,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与学生呢?实在太可惜了!天地不仁,夺我贤师!



1992年受刘勃舒院长邀请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举办的“聂干因画展”



1992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举办的聂干因画展上,鲁虹与聂干因交流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聂老师就是一个单纯的画家,但一些人有所不知,其实,他在湖北美协任副秘书长时,一直主抓有关展览方面的工作——当时湖北没有美术馆,很多美术展览都是美协出面处理,故聂老师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美术馆馆长,而且直接策办或参与策办了一些很有历史意义或影响的展览与活动,只不过他一向甘当绿叶,从不渲染自己。因受文字限制,下面仅介绍其中两个。


这里先谈他亲自促成并策办的李青萍个展。


1986年5月的一天上午,湖北美协的办公室走进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看上去60出头了,不高的个儿又瘦又枯,皮肤黑黑的,完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打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怀里抱着一大卷画,显得颇有些不伦不类。所以,大家都十分好奇地盯着他,不知他究竟要干什么。


“我找美协领导,有要事汇报。”老头操着一口浓厚的荆沙口音,动作与表情都十分谦卑,时任秘书长的戴筠老师客气地给他让了座,聂老师还赶忙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老头先是不肯坐,后来坐下了也极拘束,整个身子就支撑在椅子的左前角上。他的行为让人感到由于饱受压抑,已经不太习惯被人尊重。


原来,老头叫李先成,数年前因遭受冤案已失去了在北京交通部的工作,现与老姐姐住在一起,他此次专程从江陵赶过来,主要还是为了谈谈姐姐的事情。关于他的姐姐李青萍,许多老艺术界的人士都记得,在上个世纪30至50年代,曾经是红极一时的画家,加上像貌出众,不仅被日本人称为“中国画坛一娇娜”,就连大师徐悲鸿也曾亲自为她的四卷本画集作过序。解放后,李青萍曾在北京文化部门工作,正当她准备大展宏图时,一连串的政治旋风却无情吞没了她。



李青萍

《意象花鸟》

水粉图画纸,28 × 76cm,1982年



1951年,李青萍从北京回江陵探望母亲,并留在了家乡。而且,从此后,她一直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作画。没有笔就用棍子在沙地上画,拣到了旧毛笔,人家没用完的广告色,她如获至宝,带回家在废纸盒、小木板上作画。这也使得她的绘画水平一直没有衰退。改革开放后,由于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李青萍焕发了艺术上的第二个春天,一下创作了几百件作品。前不久,她在江陵社会福利院还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受到了广泛好评。李先成还告诉我们,受姐姐之托,他特地带来了一些画,想请省里的领导与专家看看能否为她在省里办个画展,以了却姐姐的一桩心事。   


老头说完,起身要给大家看画。我和另一位青年见状,赶快上前将画取了过来。也就在将画展开的那一瞬间,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把大家聚集在了一起。聂老师看了一再称好!认为值得做一个展览。要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乃是绘画追求表现性与抽象性正盛的时候,但令人完全没想到的是,一个76岁高龄的老太太竟能画出如此具有现代意识、如此高水平的画。我们当时脑海中最强的感受是:一棵被冷冻了35年树儿,终于在适宜的气候下复苏了,这实在很难说是悲剧还是喜剧。


几乎在同一时段,聂老师着意请江陵县文化馆的美术干部黄淆,先后以拜访的方式,将李青萍的画作给湖北著名画家周韶华、鲁慕迅、尚扬、汤文选、李世南、著名批评家陈方既、彭德等人看过,他们一致认为李青萍的画非常优秀,完全应该在武汉办一个展览。于是,受湖北美协主席团的委托,聂老师带着我于6月专程到江陵去了一趟。也正因为在路上、在宾馆等处与他有诸多交流,特别是在中国画创新方面有着十分相近的见解,故使得在年龄上虽然相隔22岁的我们,竟至发展成了忘年之交,而这显然与聂老师平易近人、谦和低调、朴实淡然、与世无争和从不摆架子有关。


在江陵,我们受到了有关方面的热情接待,并很快与李青萍取得了联系。


李青萍被落实政策后,任江陵社会福利院的名誉院长,家就安在该院一楼一间18平方米的房子里。虽然与正规的家居房比起来,条件不能算很好,但比起她往日的条件就强多了。初见李青萍,我们马上强烈地感受到了她对艺术的无比热情,这一点和当时的艺术青年相比,也没有什么区别。她个子并不高,背有些驼,脸上已布满皱纹。从她残存的风韵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她当年的风采。当聂老师告诉她,省美协主席团经慎重讨论,决定要给她在武汉办一个绘画展览时,她高兴得手舞足蹈,赶忙叫弟弟把作品拿出来给我们看。


作品全是80年代前期画的,其数量惊人。这足以见得李青萍在“解冻”后所爆发出来的能量有多么大。我们一边看画,一边聊天,在此过程中,我们既得知了她当年学习及出国的不平凡经历,也了解了她与许多文化名人——如徐悲鸿、郭沫若等相处的故事。结果我们发现:30多年来的残酷现实,不仅严重地扭曲了她的心灵,剥夺了她的尊严和价值,也切断了她与现实联系的桥梁。所以,在这位孤身独处,饱受摧残的老媪眼里,现实已转化为非现实,恰如虚无、梦幻、荒诞一般,这使她偏好沉于遐想,并用制作幻觉来与现实建立似是而非的关系。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在40年代,她创作时更多是根据眼前的视觉经验与想像,而在80年代前期,她则更多强调的是对主观感受的抒发。故在她的泼彩画中,潜意识的、非逻辑性的、抽象的东西要多一些。聂老师说的好:从表面上看,李青萍的新画,似乎离现实更远了,但实际上,却离心理的现实更近了。它们灌溉着画家的全部情绪、个性、人格,是艺术的极高境界。看来,正是苦难的历程促成了一个新李青萍的诞生。而她与当时出现的部分新潮抽象画家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吐出肺腑之言,后者则是在“为赋新诗强作愁”。   



李青萍

《意象山水》

水粉图画纸,78 × 108cm,1986年



第二天,我们本来是要赶回武汉的,因余兴未尽,又对李青萍进行了详细的采访,并从她及有关部门那里收取了一些档案资料,其中包括李青萍亲笔写的自传、李青萍与友人的通信以及由有关部门颁发的一系列涉及李青萍的文件——现还在我手中。我们当时便直觉地感到,李青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对象。


从江陵回汉后,聂老师与我把江陵之行的情况向湖北美协主席团作了汇报。后经与省侨办的协调,李青萍画展终于在1986年7月10日在汉阳古琴台开幕,展览的前言是我受聂老师委托而撰写的,批评家尚辉后来在他的研究文章中曾全文引用了这篇前言,并认为“这篇500余字的前言不仅第一次深刻的概括了李青萍的艺术特征,而且也将本是割断与艺术界联系的李青萍封闭式的创作和当代创新浪潮联系起来,使这个画展和当代艺术构成一种参照关系。这样看来,李青萍是中国现代艺术的一个孤独的先行者,这个展览不仅具有个案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美术界产生了针对性。” 【3】


接下来,围绕着李青萍画展,全国共有几十家媒体进行宣传。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人民日报》、《华声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等。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孙逸忠先生还于1986年8月8日在《华声报》上发表了《徐悲鸿与画坛女杰李青萍》的长文。一时间,青萍老人销声匿迹35年后“重现江湖”的事情在神州大地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前国务委员宋健得知此事后,特别就提高李青萍待遇的问题作了重要批示。1986年在由我编辑第5期《美术思潮》时,经省侨办陈坚的帮助,还推出了介绍李青萍作品的专栏——封2、封3及封底的彩版由省侨办资助了3千元钱。在这个专栏中,同时我约请批评家严善淳撰了文章《李青萍给艺术史的一点启示》。这也成了现在人们研究李青萍的重要历史资料。近些年来,国内再次掀起了对李青萍宣传的热潮,其动力一方面主要来自民间,如一些画廊与收藏家,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一些民间与官方的艺术机构。这肯定是件好事,不仅对于研究宣传李青萍将会起到重大的作用,就是对于青萍老人的在天之灵也是一种很好的告慰。


12年之后,即2008年6月的一天,我在深圳美术馆上班时,突然收到了聂老师从武汉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他最近看到了收藏家刘志磊先生收藏的一批作品,是李青萍老人在80年代创作的油画,非常好,堪称李青萍的代表作;他还说,刘先生准备为这批作品出一本画册,希望我能抽空写一篇文章。于是我专程回汉了一趟,然后与聂老师一起到了刘志磊先生处于徐家棚的画店,结果我发现:与80年代前期主要以水粉作画不同,李青萍在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从事油画创作。这既与她作画条件已明显改善有关,也与她对油画的无比热爱有关。而相对她在80年代前期创作的水粉泼彩画肯定更加优秀,更有内含。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如果说在80年代前期,她的水粉泼彩画更强调的是对于主观感受的抒发,而且作品主要以抽象风格为主。那么在80年代中后期,她似乎又回到了40年代的创作状态,因为,在那明显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作品中,不但追求主观意象的表达,还大多有可识的形象,而抽象类作品则明显减少了。聂老师和我都认为,她的这种状况,乃是由于获得政治上的解放后重新回到了现实所致,这也使她从完全封闭的个人空间中走了出来,其就像一块“活化石”一样,对于我们研究中国40年代的表现主义油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不久我基于上述感受撰写了一篇文章,并发表在了相关画册上。             






下面再谈谈聂老师参与策办“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的事。


在1985年初湖北美协的工作会议上,周韶华老师提出了要举办一个“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的设想。在他看来,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展示全国在水墨画创新上有成就的艺术家作品,还可以有力推动水墨画创新的步伐。周老师的设想得到了湖北美协主席团与全体工作人员的同意。随后,其具体工作就由负责展览的聂老师来做了,故那段时间他特别忙:他一方面要积极与有关画家与武汉展览馆进行书面或电话上的联系;另一方面还与专业画家李世南出外进行了组织发动工作,而筹展的工作也得到了应邀画家的积极响应。天津美院的青年教师李津、阎秉会等还专门携画赶到武汉希望参展。后经聂老师带领湖北美协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如收件,布展等等,此展于当年11月21日至31日在武汉展览馆顺利举行,共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陕西、四川、广东、香港和湖北的25位画家参展。为避免嫌言或影响湖北画家的内部关系,周老师、鲁老师与聂老师都没有参加画展。整个展览可看作是80年代中国画创新的抽样调查,基本反映出当时的基本走势,这就是强调中西融合。所不同的是,有些人是在传统水墨画及写实水墨画的框架内,适当的融进西方现代派的若干观念与手法,比如,周思聪、江文湛等人就在他们的作品中分别融入了现代构成法、设色法与造型法,进而使作品别有一番新意;另有一些人则不同,他们正在超越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框架,开始从新的角度思考水墨画的发展问题。比如,刘国松、谷文达、李世南、李津、吴冠中、石虎等人就分别寻求将西方的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的手法与传统的水墨体系相嫁接。 “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虽然每位参展艺术家的艺术目标不同,艺术实验方案也不同,但水墨艺术的创新进程却是不可阻挡的。而且,它以一种新的展览模式,将各种有代表性的水墨画创新方案都推了出来,而这对整个水墨界乃至全社会从更深的层次上思考水墨画的变革问题,肯定大有益处。



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 合影,于武汉展览馆,1985年



展览举办期间,也就是10月26日至29日,湖北美协与《美术思潮》编辑部围绕中国画如何变革,如何更新民族意识、体现时代精神的问题,召开了有参展画家和部分理论家参加的“国画创作讨论会”。其纪要是我与李松整理的,发表在《湖北美术通讯》1985年第3期上。【4】事实表明,这个会议虽然没有使大家在艺术观点上达到一致,但其提出的新观念与新问题对广大艺术家及理论工作者却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毫无疑问,以上所涉及的两个展览在美术界不仅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学术影响力,甚至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也是必须不断提及的。但聂老师所起的作用既很少为人所提及,他自己也很少去谈,我感到,就像毛泽东在其诗词《卜算子.咏梅》中所形容的那样: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而这恰恰是聂老师让我非常敬佩的地方。曾有一位作家说过:可怕的并不是离去,而是遗忘!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聂老师的人生是非常有意义或价值的,因为他给我们及后人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和他人格的光辉。所以,聂老师永在!


 2023年1月8日至12日于武汉合美术馆



聂干因作品之四



聂干因作品之五



注:

【1】见《新价值的实现——读聂干因作品的风格特点》,载于 《干因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4月)。此文后来还发在了《广东美术家》1993年第4期上。

【2】见鲁虹《在调整与修正中创造——浅析贾浩义作品的走向》载于《国画家》1994年4期。

【3】载于画册《李青萍》,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3月。

【4】 见《国画创作讲座会简报集》,载于《湖北美术通讯》1985年3期。




关于聂干因


聂干因(1936.2-2023)湖南涟源人。擅长中国画。195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先后在湖北省戏曲学校、湖北省戏曲研究所、湖北省楚剧团从事戏曲美术的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1979年调中国美协湖北分会工作,曾任湖北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1989年调湖北省美术院任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


1985年《醉酒图》在日本“现代水墨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1986年在武汉、长沙举办个人画展《醉打》参加全国六届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赴香港主持《现代中国画展》。1990年《聂干因画集》由香港汗雅轩出版,1991年《聂干因作品集》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偕夫人云茜在新加坡举办作品联展。1992年应中国画研究院邀请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脸谱》等三幅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被邀请参加第二届国际水墨节(深圳)。作品分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文献》、《中国大陆中青年美术家百人集》。1993年参加中韩美术家联展(韩国),1994年大型画册《干因画集》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6年作品简介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国画人物卷及速写卷,被邀参加《中国艺术大展》(上海),1997年作品简介编入《百年100名家名画》,1998年被邀参加《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宇宙锋》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远古神韵》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编           辑

人           员

_

Editorial   Board


编辑

王姝


版式设计

Alien


图片致谢

鲁虹



_

本文为《99艺术网》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弥月于春:新的星美术馆

我和ChatGPT聊了聊艺术圈

“小魏”是怎样变成“老魏”的 ——关于魏光庆

他们眼中的2022→2023

艺博会之外,艺术家王智一看到的新加坡和泰国当代艺术

一个时代一个场所,为何要到东京去看席勒?

马六明谈芬-马六明

2023艺术圈很忙!全球艺术之旅从哪里开始?

开工大吉!请用这十本书打开新的一年

愿艺术光焰,点燃照亮你心中的勇气与梦想!

马轲:全球化是另一版本的“西游记”

在这个窝儿,大咖们席地聊艺术


点击图片关注 @ 99 ART 公众号

获取更多当代艺术

资讯&观点&收藏知识


Copyright © 2023 99AR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