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逆行者”张大力:从现实主义到精神变革

王姝 99艺术 2024-04-28


2024年1月13日,K空间开年首展推出艺术家张大力个展“逆行者”。此次展览包含了油画、涂鸦、蓝晒和雕塑系列的作品,呈现了艺术家近十年来的思考和创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大力以街头涂鸦作品“对话”为起点,用社会学研究者的视角展开对艺术如何反思、介入和表达社会的思考与行动。作为中国第一位涂鸦艺术家,张大力对于艺术作品中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有着特殊的敏感力,这也让他的作品凸显出了与众不同的视觉张力。



艺术家 张大力



时间回到2014年,由俞可策展,张大力在K空间举办了一个名为“广场”的个展。借由“广场”这个具有具象现实意义的名词,指向了张大力长久以来对“现实主义”这个关键词理解的再次更新。但同时,似乎也埋下了一个伏笔——在对中国现实进行了极致的反思和批判之后,艺术家开始了对内心世界进行挖掘。


十年后再次回到K空间,此次展出的作品,已然不再是具象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现实主义,而是将现实主义推向了更大的文化与人类历史空间。在对中外哲学、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后,张大力曾经的那种具有批判精神的斗士情绪似乎被稀释了,表面上看是一种从现实主义的“撤退”,但实际上,“唯物”与“唯心”之间的拉扯,从“游方之内”到“游方之外”的出世感觉,更像是艺术家对自我精神和艺术创作进行调整的路径。而这种路径,依照的无关潮流、也无关主流,而始终是沿着张大力自己的思考方式所进行的,正如策展人俞可对此次展览的命名“逆行者”,在对跨越数十年的思考模式和行动方式进行提炼后,俞可认为:“‘现实主义’之于张大力并不是一种因袭于现实主义习惯的解释,以及艺术史中的那些被功能化的视觉形式,更多的是每个时期源于己身的一种逆向视角与价值取向。”



艺术家张大力(左一)、策展人俞可(右一)到K空间看场地做展前策划  2023年12月2日,成都





Q&A

Q = 99 艺术

A = 张大力


  01  

从“广场”到“逆行者”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


“我是从现实主义起步的,从批判现实主义走过来,这十五年我开始追求唯心主义,我对现实主义已经非常厌烦了,我发现一个艺术家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因为做一件作品是毫无意义的,它能影响什么呢?只不过是能影响你的心情。

 

所以这十五年我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我读王阳明,读佛经,什么都读,所有能解决我问题的书我都看,最后我发现我找到了。康德解决了我所有的内心困惑,他细分了很多条件,包括时间、空间、感官……剩下不能理解的那部分,他称之为“自在之物”,是我们永远不能了解的部分。”

——张大力

选自《俞可、张大力对谈》,2023年



Q

从2014年您在K空间的展览“广场”到这次展览“逆行者”,在作品形式、内容上有着哪些延续和不同?


A:无论是全世界、整个社会,还是我个人,在这十年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年前在K空间举办的展览“广场”是一个具体的所指。十年以后,我依然是个“逆行者”,但心态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不再关注某一个很具体的事件,因为我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个体的实践和某个具体的事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它们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以前是非常具体的一个人,也非常关注现实。但是,今天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在整体的历史时空中,艺术的作用微乎其微,这是我个人当下的理解和对艺术家这个职业的看法。



张大力工作室



Q

以前大家更多的是看到您用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介入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但这十年来的作品有所不同,似乎是沿着自己的一条内在逻辑进行创作?


A:这十年来,在精神层面上,我有着巨大的变化。十年前我依然认为艺术应该介入社会、干预社会,并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包括一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但今天我不再这样认为了。实际上,一千年来,社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作为艺术家,我们能做什么呢?我认为,在这个不变的现实中,人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今天更关注形而上的问题,更关注整体人类的思想问题,而不是作为个体去观照和体验某一个层面里的表象问题。所以此次展览“逆行者”也可以说是我近十年来思考的结果。



张大力

190 × 151 cm,喷漆、墨水、宣纸,2008



张大力

189 × 150 cm,喷漆、墨水、宣纸,2008.8





Q

从具象的现实到抽象的精神,对应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思想上的转变?


A:这十年中,我觉得我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唯心主义者。在过去,我认为人类对价值、社会作出判断的依据是社会现实,但是今天我认为唯心更重要。大到人类历史,小到个人生存,这一切都没有超越我们的思想范畴。绝大多数人是活在自己的思想和认知里,而不是活在真正的、所谓的现实里。如果这样推演,我们会问:究竟有没有现实?我认为有,但是这个现实中的大部分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所以必须用我们的思想与现实做一定的交流,然后才能作出判断。当然,这个判断是千差万别的,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对现实的看法,所以我认为唯心主义很重要。



张大力

鸽子

288 × 255 cm,纯棉布蓝晒,2011.9



Q

带来这种思想上的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A: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这个世界更深刻的认知,都让我越来越觉得人的精神世界比肉体世界更重要。这十年来,我也读了很多书,从中国的佛学、道家思想,到国外的柏拉图以来的几乎所有的哲学流派、思想方面的书我都看。读这些书并不只是为了充盈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想找到人类的方向。艺术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艺术本身并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人生。我们关注人生,然后通过艺术、技术、文学或者其他方式来表达对人生的看法,这个才是更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艺术家跟一个铁匠或者一个普通的工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工种不同而已。




  02  

“废墟”的当代性与传统中国美学


“阅读康德和普鲁斯特给了我精神和创作上极大的支持。新作品最初叫‘一万年’,它源于我早年游历过的云冈和龙门石窟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之后阅读佛教典籍也给了我巨大的灵感和震撼。‘昙曜五窟’,是北魏石窟造像的滥觞,是云冈最早的五个石窟,我去云冈的时候专门考查了‘昙曜五窟’,因为年代久远,风化严重,有些石像的脸部都已模糊不清,但我觉得那种状态特别美,让我印象深刻。这些来自北方深山老林里的鲜卑人给我们的文化增加了新的营养,我有一次专门从兴安岭里的嘎仙洞延着他们的足迹,行走到了大同,为了能理解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对自己命运的最终解释。”


——张大力

选自《俞可、张大力对谈》,2023年



云冈石窟 张大力摄于2018年7月



Q

“废墟”系列的创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一系列的作品的创作源起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A:从很早以前我就开始思考“废墟”这个系列。在疫情的三年中,我被困在工作室,反倒给了我集中思考和实现这些思考的时间。可以说,这三年创作的“废墟”系列差不多表达了我近十五年来的思考方法。


借助“废墟”,我的精神世界又重新回到了中国传统。今天很多人看这个系列的作品感觉很前卫,但其实是非常传统的表达方式,我是把宋元以来的绘画用立体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同时,我用到的也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材料,比如草、树根,当然要用钢架塑造结构,并用蜡和塑料将它们凝固、结合在一起。



张大力在工作室创作“废墟”系列作品



Q

“废墟”与宋元绘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性?


A:中国古代绘画的布局非常讲究。画面中,从一根小草、一个小树枝到整座大山,都有细致的安排。我的每一件“废墟”雕塑的构图和布局也是依照中国古代绘画的排布方法进行,不是随意地塑造,而是有规律、有意识地安排每一个树枝和树根的位置和结构的走势。



张大力

废墟 No.14

约266 × 120 × 110 cm,工业石蜡塑料,2022.6



Q

对草、树根这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


A:就现代美术教育来说,很多人一路走来,所接受到的学科知识和思想都是偏重于西方式的。中国传统美学里对“物”的喜好与表达,在现代往往被弱化、被抛弃、被无视、被批判,被笼统地称之为糟粕和垃圾。但今天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些草根、树根、石头、葫芦,都很有趣。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现实事物,也是我们文化传统里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表达载体。它们传递了几千年的思想,其中必定有其逻辑和内涵,所以今天我愿意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待它们。



工作室工人在挖“废墟”作品中使用的草根 

张大力摄于2022年10月



Q

“废墟”系列最开始是叫“一万年”,这两个名字会让人有不同方向的理解。“废墟”给人以现实主义的联想,而“一万年”更多的是与时间、历史相关。为什么将先前具有抽象时间意味的名字又改回到具象的表达呢?


A:这个系列最开始叫“一万年”。在中国的语言系统中,“一万年”其实是一个符号,它并不单指这个作品是一万年,或者时间的长度是一万年。它更多地是一个具有长久、悠久意义的语言符号。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历史走过了一万年,其中有文字的历史有六、七千年,在这段人类历史中,文明也逐渐变成了废墟。用滴蜡的形式包裹住雕塑的内部结构,源于钟乳石的形式过程。碳酸钙淀积物不断地层层累积、叠加形成了钟乳石,而一块钟乳石的形成要经历一万年。我的每一件“废墟”作品可能也要滴几万滴的蜡。


我之所以后来将“一万年”改成“废墟”是因为我觉得目前我的作品还没有达到能表述一万年的那种视觉状态。也许之后我会用金属或者其它材料来进一步深化这个系列的作品,那时我依然还会用“一万年”作为这个系列的名字。



张大力

废墟 No.17

约266 × 120 × 110 cm,工业石蜡塑料,2022.7




  03  

一个简单的技术与包罗万象的载体


“2009年7月我开始用蓝晒法记录我工作室周围的野草。但生活是如此的庞杂和多彩,这些野草和野花完全不能满足我的想象和更多的要求,进而我又开始急切地记录下我周围日常生活中的人与物。画面中的人物都生活在城市主流之外,但生存的欲望和勇气使他们看起来如此乐观。最后的画面没有任何装饰,看起来很美很生动,这是自然生成的水彩画。”

 

“我将继续坚持用这种独特古老的方法来记录世界的另一面,当数码技术泛滥,人人都是摄影家时,艺术家们要想不被技术所控制和蒙蔽,那就得寻找另外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和记录记忆。”

 

——张大力:《世界的影子》(节选),2014年



Q

“蓝晒”系列作品是从哪一年开始创作的?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技术与您的思想表达之间的关系的?


A:“蓝晒”系列是从2009年开始的,至今有十五年了。这十五年中我一直在研究这个技术,是所有我尝试过的技术里耗时最长的一个。我的创作方法一般是先有想法,然后按照这种想法去找能够解决问题和实现想法的材料。但是,只有“蓝晒”是我先掌握了技术,才去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个系列。


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把我的精神和我的思考纳入到这种技术里。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在我对这个技术很了解、很熟练之后,我才慢慢找到技术与我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之间的结合方法。这个技术很有意思,因为它本身并不复杂,谁都可以用,但是难的是怎么用如此简单的技术去表达非常复杂的想法。


张大力“蓝晒”作品制作过程



Q

“蓝晒”系列作品中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借助这种技术,主要是想抓取什么?


A:每种艺术语言都有它的局限性,但同时如果将这种语言运用得好,它就可以包罗万象、表达万物、不受限制。我认为技术没有限制,当一个艺术家把技术当成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的时候,技术才开始真正具有价值。艺术家不可能一生去炫耀自己的技术,而是应该用技术去表达所思所想。



张大力

蓝晒日记草图——四川

107 × 77cm,纸上蓝晒,2023-12



张大力

蓝晒日记草图——山西

100 × 80 cm,纯棉布蓝晒,2023-12



Q

此次展出的“蓝晒”作品与之前的作品有着什么样的延续以及不同?


A:在技术上有一些延续,但是在内容上没有。针对此次展览,我专门创作了一组名为“蓝晒日记草图”的作品。从2014年我在K空间做的个展“广场”到2024年的“逆行者”整十年的时间,我用一种“日记”的形式,记录和呈现了这十年时间跨度中我的思考、生活和实践。



张大力

蓝晒日记草图——内蒙

100 × 80 cm,纯棉布蓝晒,2023-12



张大力

蓝晒日记草图——重庆

28 × 20 cm,纸上蓝晒,2018-10-31



Q

此次展览中也包含了您早期的“涂鸦”作品,一直延续到“蓝晒”和“废墟”,这些系列运用了不同的媒介、材料,作品的时间跨度也很大,贯穿起这些不同系列作品的线索是什么?


A:这次在K空间的展览名为“逆行者”,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体现我这几十年的工作方法和思想的名字,要充分理解它,就需要展示一个时间长度中我的思考模式和行动方式,这样大家才能知道我是如何从过去一步步走到当下的。



张大力

鸽子

100 × 80 cm,布面蓝晒油彩,2023.11



张大力

鸽子

80 × 100 cm,布面蓝晒油彩、自喷漆,2023.10



Q

所以,在您看来,我们如何理解展览标题“逆行者”?


A:“逆行者”是由策展人俞可先生提出来的。主要概括了我此次展览中的作品,以及过往艺术创作的行为方式。在我的理解中,“逆行者”强调的是一种叛逆——始终是按照我自己的方法和视角看待和创作艺术,而不是按照潮流的方法。







相关阅读

对话︱张大力新作的创作缘起——俞可×张大力对谈系列(一)

对话|张大力新作为何以石窟佛像、宋明绘画为造型灵感|俞可×张大力对谈系列(二)

对话︱张大力新作《废墟》材料选择的秘密——俞可×张大力对谈系列(三)


该对谈未完待续,后续请关注K空间微信公众号。‍‍



撰文、编辑:王姝

图片致谢:张大力工作室、K空间


2024年10个不容错过的好展,每个都值得你反复打卡

放寒假?还早!这40+场新年好展Mark起来

20周年专题 | 李战豪:经济的好与坏都不影响收藏

除了毕加索、莫奈、2023年十大高成交作品第七的艺术家是谁

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变迁:从城市文化到艺术教育

看“成都 Chengdu”大展,给喜欢成都的你再多一个理由

彼得·多伊格新展,一场现代艺术的溯源之旅

展·览·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