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第一堂体育课”,全国高校为什么不“跟风”?

2015-09-08 李井海 动商研究中心


新学期伊始,清华大学“第一堂体育课”再次引爆朋友圈!

目前全国高校2529所,其中本科院校1202所,

为什么鲜有大学跟风?

是不想学、学不会,还是不愿意学……?




(清华大一新生迎来第一堂体育课)


“清华第一堂体育课”是我国著名体育家马约翰先生在清华任教期间开设,就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专门为所有新生解读清华精神,并亲身示范,讲解清华体育课的要求。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锻炼热情,成为当时清华新生入学教育的突出特色。时至今日,更是成为清华大学的一种传统和荣誉。成为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一个标志,更成为一项很有影响的办学特色。并深深地烙在每一名清华人的心中。


回顾一下清华的历史,你会发现清华大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体育史,清华大学的体育史说到底就是一部跑步史,众多从清华毕业的社会名流,在校期间都热衷于跑步,包括现在的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体育课程贯穿本科四年,清华大学连续三年在自主招生复试中增加了“体质测试”环节,测试成绩合格以上的考生可获得额外加分。


在喀山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清华模式”初显成果,得益于清华大学深厚的体育传统和育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高水平运动队带动校园体育的发展,从而通过体育让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体教结合”的清华模式值得探讨和学习。


试想,如果我国两千多所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高校能够以此学习或者参考,那么,我国大学生体质,不会下滑到今天这种地步。可是为什么其他高校学不会呢?



(施一公与在座新生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体育故事)


一、校领导缺境界


许多大学都把培养精英和领军人物作为办学目标,毫无疑问清华大学堪称楷模。1999年高校学分制改革,清华当时几乎所有课程都压缩学时,唯独体育课时是增加的,形成了至今的“4+2+2"四年一贯制体育课模式,第一至第四学期的为必修,第五、第六学期为限选,第七、第八学期为任选,“阳光长跑”和体质测试也会占体育课成绩的一定比例。体育部每年将推出“清华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在报告中公布全校体质测试的基本数据,并以院系和班级为单位将所有单项进行排序,产生“跑的最快的班级”、“跳的最远的班级”或“力量最强的班级”。


同时,学校目前共有40个体育类的社团协会、43支清华体育代表队和由42个项目的比赛组成的综合赛事“马约翰杯”,清华大学将延续大一新生“四点半”强制锻炼的传统。学校计划下午四点半以后不排课或少排课,留出时间给同学们进行课外锻炼;要求同学大学期间学会两个体育项目、加入一个体育协会、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体育竞赛。为同学们参加有组织的课外锻炼、提高运动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清华大学,不重视体育的校领导会被视为另类!学校领导在高校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是学校的领导和权力机构,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观念和采取措施,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陈希(中组部常务副部长),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分管体育多年,他既是体育的倡导者,也是体育的践行者和研究者。1957年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更是浓缩成清华体育精神的话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



(201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跑完全程的师生合影留念)


二、学生缺远见


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很大问题,进入高校的普通大学生,大多没有一项体育技能、没有锻炼习惯、没有跟体育相关的尝试,身体素质也不够好。提升这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是新时期清华大学倡导的体育教育观。


校园长跑处处可遇、时时可见,有新生赤脚跑、有阳光长跑、有男子3000和女子1500测试跑、有人生起航毕业跑、有研究生长跑等。更可贵的是,每年都有很多清华学生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



从学生的天性来讲,没有哪个学生不喜欢运动,不想从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高度电子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使他们似乎永远“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发展爱好。单纯的以分取人的考试选拔机制,使孩子和家长不敢把时间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高校录取新生,很少真正把身体健康作为考核要素。另外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不健康的审美趣味,进而影响着学生的爱好兴趣取向。



三、学校缺文化、缺积淀、缺担当


清华大学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被誉为“中国近代体育先驱”的马约翰,自1919年到清华任教后,主导建立了清华的体育教育体系。而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在1957年即向全校师生提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推动全校体育运动发展。1959年,蒋南翔又提出“业余赶超专业”的口号,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培养目标。1994年,清华大学开始正式从招生的层面实践“体教结合”。


自1996年起,清华实现了由“运动员学生”向“学生运动员”的过渡。清华大学每年通过举办体育冬令营,挖掘有潜力的体育特长生。但是在目前以举国体制为主的大环境之下,高校体育所能做的是更多推动学校体育锻炼氛围和体育文化,这也是高水平运动员成长的沃土。为此,清华采取了很多“强制”措施督促学生走向体育馆和运动场。每位清华本科生另一项毕业前必经的历练就是参加“阳光长跑”。男生跑3000米,女生跑1000米,每周需跑两次,刷卡计成绩。每年举办的“马约翰杯”系列赛事则是清华最大的体育赛事,由当年九月延续至次年四月底,包括40个竞赛项目。


反观当下,我国一些高校的做法,为了安全,一些学校废止了多年来运动会上 3000 米、5000 米跑的传统项目,为了规避风险,我们的体育课,都是基于“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的“三无七不”的温柔体育!无文化,无传承,在没有担当,温柔体育课的盛行在所难免。







图文编辑〡单姣

(部分图片源自清华新闻网)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动商研究中心 公众ID:dongshangyjzx

投稿请发至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