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视角】体育与美育,一对难兄弟!?

2016-09-08 动 商 动商研究中心

编者按

原本以为,学校体育顽疾深重,改革举步维艰。但从近日“教育部与北京、上海等8省市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得知,体育、美育(艺术和美术)都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两块明显短板,是长期处于仅仅“文件重视”的一对患难兄弟......



最近,动商研究中心安排研究人员重温了“学校体育”和“学校美育”两个相同级别的“国”字头重要文件:


体育:2016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

美育:2015年10月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

对比一下这两个重要文件,让人感觉到:体育和美育,就犹如同乘一条船的两个患难兄弟,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也有共同的无奈和必须面对的问题,想要解决,却又困难重重……




好在春天再次来临,势必破浪前行。

一、两个文件分别就体育、美育提出了强化和改进的意见

体育:18条意见。

美育:21条意见。


说明当前形势下,无论体育还是美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很多,似乎美育的问题更多。


二、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问题倒逼改革,对体育和美育的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1、体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2、美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为了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分别发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和改革决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对其它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等),恐怕是不可想象的!?


三、两个文件分别对近年来体育、美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不再像以往用“巨大成绩”那样充分肯定。

1、体育: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美育: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看得出,文件对“美育”的评价要好于“体育”。



四、两个文件都毫不留情的指出了体育和美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


2、美育: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从文件的表述来看,美育的问题比体育的问题更多。


五、体育、美育都处于整个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实写照,不但属于学校体育,同样属于学校美育。体育课、美育课被挤占、停上的现象十分严重。


1、体育: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4年7月28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据教育部公布调查数据,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只有29%的学校每周上满3节体育课,近80%的学生每天达不到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有的学校,高中特别是高三基本全部停上体育课”;2011年部分省份抽查显示,小学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56%,初中达到了76%。


2、美育: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课课时量应占总课时的9%到11%,但开课率仅为30%。开课率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六、教师队伍

1、体育:目前全国体育教师40万,结构性缺编30万;


2、美育: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为59.9万名,全国尚缺45566名。


无论体育还是美育,都存在东部好于西部、城镇差距巨大、乡镇和村级学校缺乏专业教师的突出问题。




七、配套文件都很多,实际效果有待实践经验

估计都是在2014年,体育、美育都在教育部层面上,分别出台了三个文件(简称“三个办法”)。


1、体育:

①《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

②《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办法》

③《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


2、美育:

①《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

②《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

③《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


两者都是既有评价、也有评估、还有报告,看似光鲜,但都急需顶层设计打通学科壁垒,形成强有力的问责机制。


八、 共享“体育、艺术2+1”项目。

2011年,教育部在义务教育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项目的实施情况、效果如何并没有一个正面的评价,我们看见的是多数学生上了14年的体育课没学会一项运动技能;多数学生学了9年的美术课线条勾画都不会、多数学生学了9年的音乐五线谱是啥不知道。“不会玩、玩不了、不能玩”成为体育和美育的真实写照。

九、国家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体育、美育”为什么不能成为选考科目?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采取了必考加选考的“3+3”模式(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任选3门)。

2014年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曾征询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相关负责人员,该负责人向记者确认,《实施意见》没有限定高考选考科目的范围就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划定除上述6门课程之外其他可以进入高考选考范围的科目。换言之,除了传统的“物化生史地政”6门科目外,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也可列为高考选考科目。

但从目前已经公布的27个省的“高考改革方案”来看,除了浙江省(2014年国家试点)实行“7选3”模式,将“技术”列为高考的选考科目之一,其余的26个省,都是清一色的“6选3”。

也许有人会说,各省方案高考招生录取都是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各省在“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内容“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

但实际情况是,各高校在每年的高考录取考生时,根本来不及(当然也不需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更谈不上是“重要参考依据”了!而事实上,也没有哪个高中学校,因为某个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而被取消高考的资格(特例除外)。

显然,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虽然打通了文理选科、扩大了学生的选科组合、增加了少数科目(如外语)的一年两考、合并批次录取,但决定高考分数和最后录取筹码的仍然是“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以往一样的9门科目中的6门(浙江10门中6门)。没有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改变以文化成绩为单一评价的唯分数论”的改革初衷!


动商研究中心

   #动商,包括体美劳#动商,不仅是身体运动,还包括生产劳动、生命活动、身体驿动,即动手能力(动嘴)。德智体美劳,体育、音乐、美术、劳动,都属于动商的范畴。






图文编辑〡单姣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请发至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