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体育,谁主沉浮?

锦莎石 动商研究中心 2019-08-3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大学体育哪家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句诗的意思: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名气都会流芳百世。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窃以为,借这句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聊聊我国的大学体育哪家强,这或许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权当抛砖引玉。

大学体育哪家强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等同于国家科技三大奖(每年一次)的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一等奖和二等奖由教育部批准,特等奖由国务院批准。申报和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所有教师的毕生追求,即便是两院院士、大学校长也不会放过获奖机会。


迄今为止(近30年),高等学校在“体育学”共获奖66项。其中:


1989年(第一届):


成都科技大学 、东北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扬州师范学院、东南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玉林师范专科学校、郑州高炮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广州体育学院。

 

1993年(第二届):


哈尔滨体育学院、太原工业大学、沈阳体育学院 、吉林工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1997年(第三届  ):


大连理工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2001年(第四届):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2005年(第五届):


师范大学 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吉首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 、东北林业大学、成都体育学院。

 

2009年(第六届):


天津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河北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山东大学、湖南大学。


2014年(第七届):


上海体育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 。 


2018年(第八届):


清华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大学体育哪家强之——中国高校体育竞赛100强


此榜单由人民体育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制作,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提供数据支持。共涉及赛事60余个,指标20余项,最后从贡献力,组织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四个方面综合评出。


各类大学排行榜琳琅满目,不过,聚焦于体育的排行则不多见,对于“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动商研究中心认为:这样的排名对于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的学校体育是好事情,它会引起社会对体育的关注和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但各高校对于这样的排名,不需要太较真但也不能不当回事。


2015——2017年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排名前10位的学校分别为:


2015年: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山西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


2016年:


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成都体育学院、集美大学、华侨大学。


2017年: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清华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西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上海大学。


众所周知,在高校体育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体育教学,第二是课外体育活动,第三才是体育竞赛。


而实际上,在民间、在广大教师心目中,深入人心、有持续热点、有社会影响的还是以下几所学校:


大学体育哪家强之——高手在“民间”


清华大学

用“庚子赔款”创建起来的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始就认为只有人格体魄健全的人,才能担负起救国、强种的重任。清华的操场就是清华的课堂,清华学子对母校有个昵称——“大清体校”,清华大学第一个体育馆——西区体育馆(建于1916-1919),设施在当时的中国高校绝无仅有,甚至在美国大学也不多见,清华人曾长期引以为豪。在延续了百余年的传统熏陶下,体育早已成为了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华百年校庆献礼片《无问西东》的彩蛋部分,致敬了许多大名鼎鼎的民国大师,其中就有带领学生在狂风暴雨中上体育课的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奠基人马约翰先生。当年,外国人嘲笑中国人面色苍白,身体笨拙,谓之为“东亚病夫”。先生很痛心,决心要通过体育来改变这种状况。1914年,马约翰从大学毕业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并且一干就是52年。


清华校园现今四座户外雕像:朱自清、吴晗、闻一多、马约翰,那三人都是著作等身的大学者,马约翰则以体育宗师的身份,和人文大师、理工巨匠一起守护着水木清华的风骨和品格。


1957年11月,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曾在全校体育干部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你们看,马(约翰)老今年已经76岁了,还是面红身健。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这句话,慢慢演变为那句国人耳熟能详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2017年,是这一时代口号提出60周年。这句浓缩了清华体育精神的话语,已经汇入清华精神半个多世纪,深深地烙在每一名清华人的心中。在此基础上,学校在新时期又提出了“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和“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


不同时期,清华体育都有创新和引领,其间有终止、有恢复。新生“第一堂体育课”、20公里野营拉练、本科四年体育课、下午四点半强迫运动”、每年测试3000米(女生1500米)、每周参加2次阳光长跑、“赤足”运动会、毕业长跑、人生启航跑、荧光夜跑、自主招生增加体测、建3000米步道、足球MOOC课程、校园马拉松、体育冬令营、新生必测游泳……。


其中,长跑和游泳,是清华众多体育项目中,唯一要求不达标不能毕业的项目,也是清华的百年特色。


清华体育遏制体能下降的措施详细而具体,督促学生“强迫运动”养成锻炼习惯。每位学生都有一张“清华体育成就卡”,每年推出“学生体质健康报告”,设置有时代特色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学校有49个体育社团;每年举行由42个项目组成的综合赛事“马约翰杯”,有46支体育代表队,大批校友返校积极参加清华体育活动。


南开大学

1909年春天,南开大学创办者、中国奥委会创始人、被尊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的现代著名教育家、刚刚从欧洲考察归来的张伯苓回到天津,在一个田径运动会发奖仪式上,他用幻灯机给大学生们放映了第4届奥运会的照片。“奥林匹克”这个名词在那时已开始在中国流传。张伯苓将这一新生事物视为希望,他决定投身教育,去锻造国人精神;推广体育,来强壮国人体魄。


南开大学历来看重的是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


张伯苓先生有句名言:“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在张伯苓看来,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张伯苓还认为,在体育道德面前,“欲成事者,须带有三分傻气”。


例如:有的班级在跳高时,专门挑弯曲的竹竿以提高成绩,问他为什么,说以前其他班就是这样做的,如果自己不这样做,不是太傻了吗?张伯苓担心,这样的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如果社会上都用弯竿,他怎么会独用直竿呢?“人惟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他希望南开学子要有这样的“傻气”。


2017年开始,在隆重的毕业典礼上,南开大学在全国大中小学“首开先河”,按照国家文件要求,为4年里始终坚持体育锻炼、毕业学年度体质测试成绩达到“及格”标准的同学颁发由校长签发的,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同等重要的《体质健康证书》、授予荣誉称号。


去年,相较于本科毕业生总人数,获得体质健康证书的1206名学生占比三分之一左右。南开大学官网对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在全国纷纷90%以上合格率的大背景下,敢于“傻乎乎”承认大四学生37.1%(不包括单项合格,总分不合格者)的低合格率,坚持实事求是,引导学生养成锻炼习惯。这正是南开体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同样具有优良的体育传统,身为知名科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浙大担任校长时就非常注重体育——为增进师生健康,推动学校体育开展,竺可祯常到操场巡视, 为全校越野跑比赛卫任总裁判亲自鸣枪发令。发动教职员康乐社开展各种活动,并组织去葛岭作登山比赛。


今年开学季,因为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强调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又狠狠的“火”了一把,连人民日报也参与了关注和报道。改革后,学生的体育成绩,除了课内的专项技术占40%外,身体素质、体育理论、学习过程分占25%、10%、10%。浙江大学的课外体育包括,锻炼与活动、品牌与文化、竞赛与交流。锻炼与活动包括浙大体艺APP跑距锻炼,院系(学园)体育活动,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等。


此外,每学期36课时的体育课提升至54课时、每天下午“第十节课”(16:45~17:30)不排课、统一安排为体育活动,男生每次不少于3.5公里,每学期要跑168公里,女生每次不少于2.5公里,每学期总计要跑120公里,才能拿到跑步满分。


浙大给足锻炼时间的课时改革,则让“缺乏时间”没了托词。 新闻报道拿西湖水来比喻——男生相当于绕西湖11周;女生相当于绕西湖8圈,正所谓“欲把西湖比西子,游览考勤总相宜”。


合肥学院

自2006年开始,合肥学院探索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创建全新的大学体育课程“全俱乐部模式”。“课程化”是合肥学院体育俱乐部制改革的关键词,实行’等级会员制’教学,体育课程更加科学。在体育俱乐部模式下,大学体育课程不再是简单的体育课,而是全新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育活动“四位一体”的大学体育课程。


上课时间由中、高级会员们自主选择,每周一般不少于3次,大多是利用课外活动、晚上等时间参加俱乐部训练和竞赛。体育俱乐部及其联盟、各院系学生会体育部等学生社团力量的汇入,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体育管理人手不足以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校体育由传统单一渠道的管理向利益相关方综合治理方向的转变,才有了合肥学院二三百人的健身操“大课”,才有了“每个学生毕业时必须累计完成10个马拉松里程,否则不准予毕业”的课程新规。为了方便学生锻炼身体,选择“大课”的学生每周至少要上3次课,也可以天天上课。


之所以能被《人民网》关注、上《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被安徽省要求全省推广借鉴,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翩翩飞舞是因为合肥学院12年如一日通过构建一个能够满足学生不同水平层次,形式和内容迥异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对运动学习、练习、竞赛参与的多元化需求。


“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是践行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塑造他们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的体育精神,也帮助少数学生找回勇敢、自尊、自信、诚心、爱心、责任心。教学无止境,我们改革的脚步永不停歇。”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这项改革的设计师蔡敬民说。


可能跑题了的结语


今年教师节,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讲话里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要”,共出现47次。“要”什么,其实就是缺什么、少什么,就应该补什么。


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学生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的关键期;尽管说锻炼习惯应该从中小学、幼儿园培养,大学生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如何塑造“体魄强健、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时代新人,发挥好高校体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独特功能,值得大、中、小每一所学校、每一位领导、每一名体育人认真思考······


100多年前,一些进步学生投书《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


1.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2.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

3.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仿照以上句式,引用动商平台曾经引发大讨论的文章题目,关于体育乃至中国教育,如今,也有三问:


1.让90%学生近视戴眼镜,这遵循的是什么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2.4233篇学校体育论文,似乎很难解决学生“运动不足、体质下降”两大现实问题?

3.日本培养野狼,我们培养娘炮,未来战争我们拿什么打赢?


众所周知,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100年前《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已经有了完整答案;我们期望,不久的将来,关于教育,关于体育,一定会迎来完美答案······



推荐阅读

1.【人民网】在奋斗的时代优先培养“动商”

2.习近平:要开齐开足体育课

3.【中国学校体育】开齐开足体育课,须对症下药——学习贯彻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

4.2017年,全国高校最有影响的两个“体育”新闻

5.【浙大&清华】我在南方“一声不响”绕西湖,你在北方“一言不合”就跑步

6.合肥学院,12年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层“蝶变”



编辑 | 刘晓丽  图源|网络

微信ID:dogshangyjzx

投稿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