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度体育:一半谈“强”,一半谈“度”

聂真新 教授 动商研究院
2024-09-23

千禧年的时候,王朔写了一本书,名字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感觉很有“味道”。我觉得,对“强度体育”体育的理解也应该一半谈“强”,一半谈“度”,采用辩证统一的视角。


对立统一就是矛盾,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我们在看待强度体育问题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的一面,要用一种辩证思维看待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关键,是“强”


在学校体育领域,有一个“共识”:体育课程能有效解决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为此,我们在课程中特别增加了“体能”这一环节。这种“认识”“操作”虽然偏颇,但也强调了体育课中“强”的特殊性。某种程度上,运动负荷是体育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我们理解体育规律和范畴的“金钥匙”。体育课不能是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摔跤、不擦伤、不脏衣的温柔教法,没有一定“强度”的体育,就没有体育核心素养。

二、学校体育的要义,是“度”


所谓“强度”,“强”中有“度”,《前汉·律历志》对“度”做了释义:“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体现了“度”是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强”的体育需要增强体能、锤炼意志、提高技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强”对于个体其标准也不能是整齐划一的,要尊重个体差异,过犹不及。 所以,我们也必须强调“度”,这是科学要求,也是人文要求、社会要求。

三、学校体育要“强”中有“度”


事实上,大中小学一周三次课两个小时左右的课程,学生学不会、爱不上。所以,我们需要“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学校体育大课程观”,系统的谋划,做到“强”中有“度”。“显性课程”干什么?“隐蔽课程”干什么?这一对关系一定要理顺。


新课标也提到“科学设置”“原则上”,这就需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非流水线上产出的同一产品,在统一评价标准的背后,也要遵循科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强度体育”,既要增加“强的负荷”提高体育运动锻炼的效能,也要把握“度的尺寸”彰显教育立德树人的温度,这是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往期推荐

出品 |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

策划 | 动商新媒体中心

图片 | 微信图片库

编辑 | 谢恒恒

初审 | 张红兵

审核 | 王宗平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 | dongshangyjzx@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动商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