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开学季,四篇法学致辞,处处皆有情怀 | 法宝推荐

【来源】法学学术前沿

【声明】本文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

开学致辞集

开学季,也是一个表达情怀的季节,我们精选四篇法学界的开学致辞,分享情怀,以飨读者。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01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

张志铭教授


优秀应该是你们人生的常态


各位萌新,各位可爱的新同学,大家下午好!


祝贺大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感谢大家对我们法学院的信任与厚爱,欢迎大家加入我们法学院大家庭!


大家是幸运的,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自2016年2月撤系建院以来,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在学校的英明领导下,在各方的配合支持下,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如初升的太阳,在中国法学教育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如今我们已完成了学科布局的基本构架,有了出色的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社会法学、宪法行政法学、理论法学和教育法学团队,名师汇聚,兵强马壮;无论在科研教学,还是在学生工作、软硬件设施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进步。大家肯定已经感受到,我们法学院的文创,就我所知,这在中国所有大学法学院中可能是最好的。我们老师的科研发表,在2017年已走到全国的前列,今年肯定会更好!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所与华师大学校地位相匹配的、受人尊重的法学院!


正因为此,从你们考入华师大法学院的那一天起,你们已经被周围定义为优秀,你们是优秀的一群,记住,优秀应该成为你们人生的常态,不优秀反而是不正常的!


为此,我希望你们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刻苦修行,全面养成作为一名优秀法科生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养:识时务,有关怀,讲方法。不仅要世事通明,人情练达,而且要仰望星空,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人类社会的良善治理——上穷碧落下黄泉,上下而求索!不仅要有关怀、有念想,而且还要有手段,有知识、有技能。这也正是我们的院训所要表达的法学教育的意境:奉法守正,知行合一!我们所意欲达成的素养,也可以在很生活很通俗的意义上来表达:因为识时务,你们的家长会说你们懂事;因为有关怀,你们的朋友会夸奖你们不俗气;因为讲方法,你们的同行会觉得你很厉害、很专业!


大学生活的学业非常重要,但是,比学业更重要的是你们的健康,你们的生活感受,希望大家合理安排时间,丰富自己的生活,爱在华师大,爱在华师大法学院,编织自己人生,最值得记忆、最锦绣的大学生活!


再次祝贺大家,祝福大家,谢谢!

02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黄进教授


笃行求知 学以成人

在中国政法大学201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九月的北京,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在这收获的金秋时节,我们相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政法大学201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各位新同学,法大欢迎你们!


从今天开始,2398位2018级研究生即将开启新的求学生涯。新同学中有许多来自于不同院校,我要欢迎你们成为新法大人,感谢你们选择了法大!当然,也有许多来自于法大本科,我要祝贺你们升级为“城里人”,赞赏你们继续选择法大!明代诗人杨基有诗云:“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各位务必笃信:“来了,就是法大人!”希望蓟门的法大时光,能成为你们求学、求知、求真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开学典礼是继两个多月前的毕业典礼之后,我们又一次从三环里来到三环外,从最有法学气息的法大校园来到了最适合燃烧卡路里的首体大。我想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校情教育课,这难道不是告诉大家,虽然法大校园向来局促、人口总是密集,但法大人却善于打破篱障,整合资源,为我所用。典型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哈!来到蓟门晓月之畔,进入法大研究生院,法大的教育就不再囿于物理空间,同学们应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视野、更广的天地。要知道,大学之大,法大之大,恰恰是因为它让我们立足于小小校园之中,却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


同学们,这是我第十次作为校长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讲话,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一切都在变化,学校校园面貌与事业发展也在快速成长:学院路校区高楼筑起,学校入选“双一流”,法学学科获评A+,导师队伍齐整,生源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创新,科研成果喜人,成就有目共睹,成绩令人振奋。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并发表“5·3”重要讲话,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总书记又回信勉励法大青年学子,更是极大地提振了广大师生的精气神,令人相信法大前景可期、未来可待。各位新同学,你们将是法大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日新月异的见证人,更是法大在新时代高歌猛进的参与者,你们将看到更好的法大,你们将大有可为!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研究生教育有别于大学本科阶段,是深度的专业教育和强化的创新教育,是对求知治学寄予厚望并精益求精的过程,可以说创新研究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质。无论这种创新的程度深浅、适用何如,最终都反映为对现有知识框架及内容的升级再造,这绝不是一蹴而就、唾手可得的认知体验。


如果拆解英文单词的研究“Research”,就是“re and search”,意在要反反复复、不知疲倦地去探寻,探索知识本源,寻觅求解之道。这无疑要求我们葆有坚若磐石的初心与恒心,最近就有两位法大学人的故事令我很是触动:一位是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作为学校“一号工程”的首席专家,先生年近九旬却依然潜心为学、笔耕不辍,项目启动一年多来先后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的甚至是在夫人病房的小马扎上写就的;另一位是80级研究生学长、原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大法官,最近他向学校捐赠了两批校史资料和职务用品,其中包括他在法大读研期间写下的20余册1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4万余字的论文手稿。世代法大学人笃守信念、敦品励学,从不辜负“经国纬政、法治天下”、“经世济民、福泽万邦”的使命担当,无论是先生力透纸背的文章还是学长工整秀丽的笔迹,莫不彰显对待学问的至诚至真、始终如一。我想,这就是法大研究生应有的底色和内涵,希望你们“常学常新、常思常明、常践常得、常悟常进”。


今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这是一个有趣而严肃的人生命题,是教育工作者的实践问题和终极关怀。不管学识如何渊博,大家都会面对“何以为人”与“何以成人”这样的问题,这当中,不乏一些认知浅显但躬行困难的要求和道理。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谈谈对法大研究生如何“学以成人”的一些企盼。


首先,要做头脑清醒的认知者。


大千世界,千奇百怪;世事凶险,切忌“脸盲”。钱穆先生曾勉励青年人“认识你的时代,带领你的时代”。我们应当时刻警醒这个宏大的时代是如何投射到我们的生活,影响到我们的专业,并最终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法庭审判的得力助手,区块链也在拓展进入主流经济的疆域;人们在享受着移动通讯极度便利的同时,又穿上了数据信息的“皇帝新衣”;西方国家单边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世界经济格局面临“修昔底德陷阱”,等等。这些事情与问题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这是这个时代价值多元、资讯破碎、互动空前的特点。所谓“知者不惑”,我们的学习不能教条僵化、固步自封,而应当主动学习、实时跟进,更理性地接受新事物的诞生,研究新问题的根源,剖析新方法的利害。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时代、立足时代、适应时代、引领时代。


理论研究做得再精深,也始终不能脱离我们立足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要想清晰地认识我们的国家,就应当放下身段,细致地观察世情民意,大胆地触问基层心声,国情现实总是滋养学问的肥沃土壤。应当说,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我们对国家的认识不应自负傲娇,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客观理性的认知。研习人文社会科学,常常会遇到文化或体制水土不服的社会议题;而在法律制度的借鉴中,也总存在“依葫芦画瓢”的惰性认知与实践。对此,我们有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维度去构成和整合对国家的认识,怀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从脚下的土地再出发,沿着中国道路前行,去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


此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自我,这是最难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摆脱不必要的所谓“人设”(人物设定),发现并遵从自己的内心。讲关注自己,并不是要大家变成自我理想化的“玛丽苏”(Mary Sue)。人总是存在很多面,面面俱到并不现实。多留些时间进行精致的思考,才能更加准确客观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对于专业学习,更应常常反躬自省:对标国内外一些更加严苛的学位要求,去衡量自己是否为一个合格的硕士、博士,又可否称得上一个合格的 “士”。


第二,要做求真务实的读书人。


做学问,首先要求真务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坐得住学术研究的冷板凳。研究生学做学问,要坚持问题导向,注意选准研究方向和焦点,对于某个领域及其衍生的方面展开全面的知识搜索,必要时还应当开展实证调查、与实务者深入交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落脚点通常就是著述论文。做好学问文章,首要就是练好学术的“童子功”,一方面,要精读原典名著,逐步形成自己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另一方面,要坚持每日、每周、每月定量的学术训练和写作习惯,并严格遵从学术规范。此外,学术成果的完成,来不得任何弄虚作假,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一旦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读书人的清誉将荡然无存。


做学问,关键是学会学习,也就是“learn how to learn”,通过淬炼改造学习的方法论,在思想起源处求知求解,带动形成运用专业思维和养成学习习惯的行动自觉。对于本科生,我会鼓励他们在开放领域内的自由思考,而对于研究生,我的要求就不再是泛滥无所归的浅尝辄止,而是要选定某个领域或某个命题,作为长期攻坚的方向。一般来说,师长们未必会手把手地亲授某一样技艺,但他们对于你们成长的牵引作用尤为重要,对于榜样的言行模仿往往是成本最低的学习,但模仿不是抄袭,你们要找寻有益的参考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范式。良好的学习方法还包括提升检索、明辨有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如今不仅信息海量,而且获取渠道日益多元,你们要懂得删繁就简,汲取精华,掌握好最高效、最优质的工具。


做学问,要善于精益创新。研究生不是知识学问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加工者,甚至是新知识的缔造者。我们要对未知领域和研究方向葆有旺盛的好奇心,大胆发问,严谨求证,敢于打破前人知识体系的桎梏,找到认知世界的新角度、新高度、新维度。另一方面,要看到“不日新者必日退”,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今天的新知识在明日可能就变成了旧闻或常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有时候,如果可以跨越不同学科去摄取一些概念或理论,或许能带来不同的启发,也不啻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法大一直设有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以激励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希望你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第三,要做稳健靠谱的成年人。


提出这样的期待,是因为你们不能永远安居在象牙塔内,总要去直面社会的苛刻考验。在与研究生同学的交流中,常让我深深忧虑:有个别的同学虽然已经成年,但在情感认知、社交礼仪、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却远不相配,因此就极易产生一些行事幼稚、啼笑皆非的问题来。


同学们,我不希望你们变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蠹,而应当将自己塑造成情感丰富、心胸宽广的多面手,在养成最聪明的头脑的同时,也要铸就最有趣的灵魂、塑造最豁达的品格。大学不是培育“巨婴”的育儿室,在蓟门的三年里,你们要逐渐找到自己之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角色定位,“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希望你们不啃老、不抱怨、不愤青,乐观热情,既对无法改变的困厄境地泰然处之,也不将人性深处的性恶弱点轻易暴露,在人生奋进的《蓟门攻略》里,成为内心善良、能够担当、有谋有略的魏璎珞,而不是“早早就领了盒饭”的平庸角色。


在座的研究生大都研习法律及相关学科,熟谙德国法学家耶林“为权利而斗争”的主张,但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运用所学知识,理智地谋求破解之道。权利维护往往讲求方法、重视协商,极端的针锋相对往往适得其反。我还希望,你们能在人事交际中变成周全靠谱的高情商者,即使是未曾涉猎的事情,也能面面俱到地谋划、不倦不怠地完成,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响。

 

同学们,青春是幸福美好的,但青年人的求知与成人过程充满着艰苦的磨炼,要走好这段人生历程,离不开坚守一份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去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法大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励志勤学、加强磨炼,志向是奋斗的原动力,也是人生的定盘星”。今年五四前夕,总书记再次回信勉励法大青年学子“要坚定信仰、砥砺品德,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同学们要清楚历史赋予的使命责任,在求知中快速成长起来,以清醒的认识、扎实的学识和成熟的姿态,在新时代里奋力肩负起国家强盛的期望,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同学们,你们即将开启的蓟门三年,将是青春未尽的最后时光,希望你们厚积薄发,始终激情澎湃,别被岁月蹉跎得太世故、太油腻、太精致。你们还将遇见许多人、发生许多事,请珍惜这难能可贵的“学缘”和无法延期的聚散,期待你们的美好故事!


最后,祝福大家能够度过一个让你铭记一生、奋进一生的法大时光!


谢谢大家!


03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方新军教授


没有回甘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谨代表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欢迎全体新同学的到来。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学恐怕都是第一次参加法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心情难免有点激动,也有点紧张。其实我的心情和大家是一样的,因为我也是第一次以法学院院长的身份在这个典礼上致辞。大概就在三天前,刚在长春机场降落就看到王振华书记拟订的开学典礼议程,从此我就失眠了,我一直在想我该说点什么好呢?


看着各位同学青春洋溢的面孔,我就想起整整三十年前的自己。1988年的这个时候,我也是拎着一床被子、扛着一个箱子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涯。我绝没有想到三十年后我会从事一个和自己当年所学专业几乎没有什么关联的职业;将近二十年前,我来苏州大学法学院求职,当天晚上我就躺在这个大讲堂的某个角落,因为这里原先是苏州大学招待所。当我辗转反侧担心苏州大学能否录用我时,绝没有想到二十年后我会代表法学院欢迎各位同学的到来。


人生确实很奇妙,就像阿甘妈妈的名言,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的。同学们肯定在想,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生巧克力呢?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人生的巧克力不可能永远是甜的,有时候它会很苦,而且苦是常态,甜只是一瞬间。有时候我们要吃很多苦,才能获得短暂的甜美一瞬间,而且吃得苦越多、吃得苦越大,这个甜美的甜度才会越高。这个比喻有点残酷,完全不符合目前流行的温暖的心灵鸡汤风格。但是越早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越有利于同学们的成长,因为你们的抗打击力会变强。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抗打击力可能要远比一个人的进攻力更加重要。拳王泰森似乎以重拳闻名,但是内行人都知道泰森真正强悍的是他的抗打击力,他只有扛得住对手的重拳,自己的重拳才有发挥的余地。


各位同学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终于获得录取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的甜美瞬间。我们都知道高中老师著名的口头禅,考上大学就解放了,似乎这个甜美会永远持续下去。实际上从报到开始,你们的苦日子就重新开始了。和高中相对被动的苦日子不同,大学的苦日子基本上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选择确实是自由的表现,但是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大学里确实不再有铺天盖地的作业,老师们似乎也不再是横眉冷对的画风,更加开心的是原先始终萦绕在耳边的父母的絮叨也终于烟消云散。但是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在大学里仅仅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是远远不足的,如果你不在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想真正学好一门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你甚至会发现辛辛苦苦获得的本科文凭都是远远不足的,因为你必须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才能跨入法律职业的门槛。如果你想在一个好的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你会发现一张硕士文凭基本是最低条件。


等你历经千辛万苦考上研究生以后,甜美仍然只是一瞬间。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一篇高质量的硕士毕业论文并不容易完成,而且一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合格证”可能还不够,你可能还需要注册会计师证、精算师证或者是物流师资格证等各种各样的证来增加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在奋斗的过程中你不幸真正爱上了读书,立志要成为一名以学术为业的大学老师,恭喜你有机会亲身体验“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古训的精髓。因为你首先必须考上博士研究生。


考上博士,甜美仍然是瞬间的,痛苦却是永恒的。我的一头乌黑发亮的披肩长发就是在考取博士以后消失殆尽的,我的一位师弟自从考取博士以后就一直在为睡一个好觉而奋斗,至今仍然在奋斗中。一旦考取博士,你可能要承受高中老同学不能理解一个法学博士为什么天天捧着一本名字怪怪的《尼可马可伦理学》进行阅读的痛苦,你可能还要承受父母不能理解英语学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学听起来怪怪的德语的痛苦,因为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不懂二外意味着死亡”这句话给你带来了多大的痛苦。


原先我以为无论吃多少苦,作为一名学者如果最终能够写出一本名垂青史的著作,这种甜美一定会持续很久。很不幸,这种甜美仍然是短暂的。著名的法学家哈特写出《法律的概念》以后,一朝成名天下知,牛津大学的法理学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就当人们以为哈特教授会在鲜花掌声中尽情享受因为自身努力所带来的甜美时光时,他却出人意料地提前几年辞去了万众瞩目的牛津大学法理学讲席教授的头衔,原因是他认为自己的创造力已经开始枯竭,他已经不再能够配得上这个讲席教授的光环。当他申请一笔基金开始系统编辑整理边沁全集时,他又开始担心自己不能提供与资助金额相称的学术作品。今年夏天我在哈特传记中读到上述故事时,一方面非常感佩哈特教授的高风亮节,另一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失落感。一个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学者,居然甜美也是一瞬间。


昨天晚上写到这儿,我发现自己只不过叙述了一个叔本华悲观哲学的通俗化故事,他的名言是“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们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但是我一直不是一个悲观的人,我总是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把故事说得越来越悲观。于是我开始回忆自己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甜美时刻。


我一直认为自己在工作期间自学五年考取研究生是人生最大的改变,我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拿到考试分数时欣喜若狂的一瞬间,但是对于如何拿到录取通知书都已经记不清楚了。


我只记得1993年的春天送一批劳动模范上黄山,在安顿好他们以后,一个人坐在白鹅岭的岩石上看着漫山的云海,丝毫没有感觉到景色的壮美,我只是在痛苦地思考为什么考了两年仍然考不上;

我只记得1994年的夏天在绩溪县出差,同事们在宾馆房间里打牌,我一个人去汽车站没有纱窗的办公室读书,晚上带着一身蚊虫叮咬的包走在皖南小县城街道上的落寞身影;

我只记得1995年的冬天,为了补习英语每个周末都要奔赴安徽师范大学,每个星期天的晚上在寒风中等待不知何时会来的过路车赶回原单位上班的焦虑。


想着想着,所有的这些苦在自己的回忆中竟然越来越甜,我真正能记得的恰恰是自己曾经吃过的苦。真正的好茶都是回甘的,没有回甘的人生是有缺憾的。苦本身就是甜,这就是生活的真谛。谨以这段感悟和各位同学共勉。谢谢大家!


04

东南大学法学院教师代表

熊樟林 副教授


“使劲去想,才会有梦想”


各位好,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教师代表与大家交流,由于接到通知才只有三天的时间,时间紧迫,实在无暇去准备那些气势磅礴的排比句、以及精心设计的网络段子。因此,我今天打算失职一次,放弃老师的角色,选择作为一个在东大待了十年的大师兄,跟大家谈一谈我是怎么走上今天的学术之路的,尽管这条路非常的穷酸,以致于我们经常会说这是上了一条“贼船”。但是,我想,作为一个故事,还是可以听一听的。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为:“使劲去想,才会有梦想”。我将从大学、硕生、博生三个阶段,和各位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让你们更加了解我,了解梦想从来都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毋宁需要慢慢地经营,并加以坚持和改变。


一、大学生活中的庸俗梦


我是一个来自安徽农村的学生,正所谓人穷志短,在我一直只想着要摆脱那种不用三伏天还要下地干活的环境里,我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梦想。一直以来,我的父母只是告诉我,你只要考上了大学,你就不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酸生活。因此,“苦读书,考大学”这个看起来都算不上梦想的梦想,一直主宰着我的少年生活,我不可能知道自己以后会去攻读博士学位,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会对那些令大多数人十分反感的学术论文兴趣浓厚,甚至于,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整个一个城市,大概也不会有人去想要从事所谓的法学研究工作。


因此,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能够规划自己的人生,太多的偶然的因素会改变你的路线。我在博士阶段所要实现的梦想,大多只是半路杀出来的,它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背景和逻辑,是空降的。


等到我在2003年顺利考入大学以后,我过上了一种没有梦想的生活。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听到几个学霸在讨论以后是不是要考研时,我当时十分惊讶,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在拿到获取城市户口的车票之后,还要如此折腾。并且,我还十分不礼貌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真是好高骛远”。


直到我在大学毕业收拾行李之前,我才明白是什么让我在大二之后开始对学习成绩十分关心。那天,我在对行李进行打包的时候发现,我在大学四年里穿的唯一一件用于御寒的棉衣,竟然还是学校发的用于救济贫困生的。那件比我身体整整大一圈的、十分土气的衣服提醒了我,大学生活中的我,需要获取更多的奖学金和那些现在看来并不重要的虚荣。有时候,马克思的话是对的,经济决定一切,在你只能对面包感兴趣的时候,你不可能还会想着去吃一顿牛排,你的钱包决定了你的脑袋。


因此,相较而言,农村学生的梦,大多显得比较庸俗,根本没有任何高雅的成份。我来自农村,而且只是一个凡人,自当也跳脱不出这个既定的框架,我也没有必要违心地说,我自打三岁便立志要从事行政法学研究,这大多都是虚假的。我必须承认,从高中到大四毕业,我所有的梦想都非常庸俗,在已经考取大学之后,除了学习成绩之外,我根本没有什么方式能够证明自己,而我恰恰是一个喜欢证明自己的人。这可能是我大学生活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尽管我至今仍然还并不十分确定,但毋庸置疑的是,那时的我喜欢奖学金,喜欢诸如“三好学生”、“优秀班干”带来的虚荣,如果这些也能够被算做是一个梦想的话,我想也应该只能被限定在“庸俗梦”的范围之内吧。


二、硕士生活的执着梦


如果说大学生活只是为了摆脱农村人的命运,那么,硕士生活则有了一些稍微高端的变化。尽管直至今日,我仍然还是一个庸俗的人。


2007年5月,我果断地处理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当时,我被选调到我的家乡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区法院担任法官,但与此同时,我也顺利通过了东南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我的妈妈告诉我:“去当官吧,多给我长脸!”。


此时,如果梦想没有升级,仍旧还是那个庸俗的面孔,应该说就没有今天这个样子的我(“这个样子”只是一个客观描述,并不代表我现在就一定很好),我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手执法槌的大法官,为乡里邻居排忧解难。


但就在这时,我的第二个梦想突然间空降了,我执着地认为,要对自己一年以来在准备硕士研究生考试上所付诸的汗水负责,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芳华,毕竟选调生的资格获取并没有花费我太多的精力,它只是上述庸俗梦的副产品。最后,我坚守了这个选择,这也是我的第一个执着梦,它基本为我的硕士生活定下了基调。


坦诚而言,相较国内一流法学院,十年前东南大学并没有为我提供一个熏陶思想的环境,毕竟她是以工科见长的。因此,我现在想来,我之所以会走上学术之路,更有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其一,我的“坏”性格。厦门大学的法理学新贵周赟副教授曾说,做学问有时候就是要认死理、钻牛角尖,过于圆滑并不适合做理论研究,只适合做人。


2016年公众号东南法学推出男神季,我非常意外的当选了。学生让我写寄语,我随手写了这么一段话:“只有偏执的人,才能做出大学问,只有极其无聊的人,才适合以学问为伴。有文化的愤青,不是坏人,请聆听他们。恰恰相反,没有原则和立场,才是最不够格的法科生。因此,在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当中,其中有一件就是和愤青辩论,包括我最喜欢的学生在内”。


熟知我的人都非常清楚,我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当然,在不同人眼里,这个“原则”也可以被解释为“愤青”、“迂腐”等不好的形象,在中国社会里,这是一个大众法则,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争论,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在中国的社会标准上,我的这种性格就是“坏”性格。很显然,这个性格并不是在研究生阶段才形成的,它应该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我从小就喜欢表达不同意见,有时候还喜欢用十分调侃、过于激烈的言词挑战权威。毋庸置疑,这是最不讨人喜欢的处事方式,也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但是,老天爷是极为公平的,两扇窗户总是一个开着,一个关着。谁都不会想到(实际上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这种爱憎分明的性格竟然让我在研究生生活中如鱼得水。几乎在每一门课程上,我都能够提出异于常人(注意不是“超于常人)的看法,并且我总会逼迫自己想尽办法去证明那些看起来几乎不可能成立的命题。这种感觉维持了整整一年,而且,为了证明我不是胡说八道,我还查阅了大量的法理学专著,积累了一定的在别人看来十分玄乎的法哲学基础,这让我获益匪浅。现在,每当有同门师弟问我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时,我都会告诉他们什么都不要干,看点法哲学、政治学的书籍,特别是弄懂各种学派的来龙去脉。


“坏”性格非但培养了我喜欢追求真理的习惯,而且还给了我一些莫名其妙的自信。我敢于在任何场合阐述自己的立场,并且还乐于指出别人的错误。这种感觉曾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我竟然十分反常地和答辩老师争吵激烈,并说了“大错特错”、“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之类的“大逆不道”的话。现在看来,这些基于自信心理而做出的行为是不必要的,我现在也变得圆滑了很多,油腻了很多。但是,它们却是我执着于走学术之路必不可少的基因。多年以来,当别人叫我点评一篇论文或一部立法时,我总会对自己将可能无话可说而诚惶诚恐,生怕丢了面子,失了虚荣,但十分庆幸的是,每当我开始认真研读它们时,我总是能够发现一些非常低端的错误,而且这个规律从来没有被打乱过。一方面,我想着这多少和我的坏性格有些关系,另一方面,我还想着,估计将来我这个大学教师的饭碗还是能够保的住的,毕竟我的建议往往直截了当,有时候能给他们带来“恍然大悟”的感觉。


其二,我的室友们。你不可能能够想象出,当你和一个全国十大校园诗人住在同一间宿舍时,那种咄咄逼人的书生气会给你带来什么?我的室友袁立,是一个有着极高天赋的文学青年,来东南大学之前早已是享誉全国的青年诗人。他从一开始读研究生时就给自己定下了三年内发表15篇论文的计划。


我不确定是不是他这个宏伟的计划影响到了我,但我能够确定,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有意地关注起一些学术期刊。因为有天早上,他十分开心地说要在《河北法学》上发表文章了,他那种范进中举式的兴奋样子吓到了我,我十分好奇在《河北法学》上发文章到底意味着什么?后来,我开始明白CSSCI、CLSSCI、SSCI、SCI、中文核心、南大核心、北大核心等等这类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力量,也开始关注学术前辈们的思想动向。


2008年10月,我开始潜心撰写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2月,我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劳动者之合理性论证》。我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并不大,只是全文都是自己写的,没有半点抄袭,我可以十分自信地告诉别人,这个在学术界看来不值一提的努力,在当时东南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中,足以让我的兄弟姐妹们刮目相看。但是,由于当时我不谙学事,因此这篇文章最后被发表在一本臭名昭著的期刊《法制与社会》上,我的第一次学术之旅最后也被打上了这个被人鄙夷的结局。


因此,从来自我室友影响的角度来看,我似乎是被环境逼迫才走上了学术之路的,这多少让人有些大跌眼镜。但是,这也可以说明,人生从来都不是设计好的,而是由太多的偶然因素决定,我不可能三岁时,就树立远大的梦想,说自己要做法学研究工作。


从硕士二年级开始,我过上了正儿八经的科研生活,像一个博士生一样,整天泡图书馆,我甚至于时常以博士生的标准过高地要求自己,这个状态以我在法学类核心期刊《行政法学研究》上发表了硕士论文的一个篇章《“非正式行政行为”的概念界定——兼“非强制行政行为”评析》而达到巅峰,感受了一下所谓的高峰体验。我凭借着这篇文章在东南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中获得了应有的学术“权威”,尽管这篇文章大多数同门都没有看懂,但“似乎很玄”,就已经完全能够达到震慑的效果了,我也因此获得了东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应松年行政法学奖学金等等称号。


硕士阶段对学术的执着梦,在临近毕业的就业大潮中差点破碎。父母日渐年迈、同学事业有成、外界灯红酒绿这些现实,一股脑地唤醒了我庸俗的梦想基底。我开始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庸俗梦再一次占据上风,我竟然鬼使神差地去律所实习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里,我痛苦地在学术与实务之间纠缠,当我看到个个生活光鲜的律师大状时,我告诉自己要坚定做律师的立场,“做律师、赚大钱”。但是,我又时不时地忙里偷闲,写点自己的想法。最后,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十分神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写了两篇学术论文。


至此,我开始真正的看懂了自己,我真正喜欢的是做研究,而不是其他。此后,学术梦想开始位居正统,再也摆脱不掉。


三、博士生活的书生梦


睡上了博士宿舍的床之后,我突然间就变了很多。首先是我发现东南大学待我不薄,独立的生活空间、1200元的生活费、干净宽敞的李文正图书馆,让我衣食无忧。这些条件,加之偏居一隅的九龙湖校区,将我之前的那些庸俗梦彻底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永不翻身,我开始打起自己的如意算盘,想着是不是可以做一介穷酸书生。


我的第二个变化是戒掉了自己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我在一次学术讲座上听一位大师说,成功男人都有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做学问。我对此信以为真,戒掉了已有约10年的抽烟习惯、养成了晚上11点睡早上7点起的作息习惯。现在看来,这一改变让我获益良多,至少我每天都可以在图书馆抢到那个固定在三楼期刊阅览室的一张座位,也使得我与图书馆老师之间可以亲密无间地交流,甚至于获得可以将期刊带出去复印的特权。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在那个固定的阅览室、固定的座位上完成的,我整整在那里坐了三年。我记得,那个阅览室的几个阿姨经常和我家长里短,非但他们经常会给我预留那张板凳,而且大多熟悉的人,也不会去坐那张已经带有我身上味道的板凳。


我的第三个变化是找到了我的终身伴侣。她有着山东人所有的传统美德,她一直笑着支持我贫苦的学术生活,也让我将长期以来的庸俗梦抛向了九霄云外。我清楚的记得,她的生日,我只在食堂面包房给她买了一个五块钱的蛋糕,但她却吃的很开心;圣诞节,她陪我坐在图书馆三楼,我写论文,她玩游戏,玩的不亦乐乎;工作了,同事们都用苹果手机,她还拿着别人赠送的诺基亚,和我唠叨家长里短,从不羡慕;订婚时,微薄的彩礼竟有她的一半,可她还陪着自己的父母,快乐不已;结婚时,我们非但连婚纱照都没有拍,甚至于连结婚用的礼物,都是京东商城上拣出来的。她非但从不向我要求什么,而且我给予她的一些非常细微的关怀,都能使她潸然泪下。我想,我三年的博士生活,除了收获了那本砖头厚的论文之外,便是我的这位可爱可敬的夫人了。


我的第四个变化,是我开始敢和家师探讨一些学术问题,而十分幸运的是,老师也会从百忙之中拨冗回应。从博士生活开始,我会定期地向他发送自己的读书感受,说说我最近干了什么。渐渐地,我获得了老师的认可,他开始邀请我参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也开始对我的文章加以修改,而且还放心地将一些重大课题交由我来小试牛刀。


总的来说,我在这次改邪归正之后做了两件事让我觉得做学问还可以这么与众不同。第一件事,是我开始尝试翻译论文。我记得有一次南京大学法学院请我们这些旅台人士去做一个经验交流会。会上有个硕士生问我该怎样发论文,而且要说最简单的方法。我说大约有两种方法可供参考:第一,你敢挑战通说或权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第二,采用大量的比较法材料。第一个方法需要灵感和基础,不可一蹴而就,相比而言第二种方法更为可行。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我早在博士二年级的时候便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我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把自己打造成他人不可替代的角色。


2011年11月,我开始翻译自己的第一篇论文《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烟草管制之斗争》,这篇只有约12000字的英文文献,耗费了我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从看懂、到讲究信达雅、再到和宋华琳老师联系请求校对,这些事情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经历,但好在我最终还是挺过来了,我战胜了自己,开阔了视野,增加了自信。并且,在这之后,我告诉自己坚持一年至少翻译两篇文章作为最起码的学术任务。作为回报,这一努力的结果是,我获得了一次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主编的《环球法律评论》发表文章的机会,这是一个很多博士生十分向往的展示自己的平台,但却让我这个非一流法学院的学生拿到了。


我做的第二件事情是开始驱使自己避开学术热点,关注基础理论。这一点,是我在自己十分崇敬的长江学者樊和平教授所主讲的《法哲学原理》的课堂上确定下来的。毫不夸张地说,我在这个课堂上第一次获得了精神上的洗礼,你不可能会想象到,黑格尔能够从一个“意志”概念出发,慢慢地生长出来家庭、伦理、国家这些实体,而且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樊老师讲课的课堂是面向哲学系的学生的,我有一次出于好奇旁听了一次,之后就再也甩脱不掉。他和他所主讲的《法哲学原理》让你能够感受到完全迥异的理论魅力,在那些日子里,我时常有一种茅塞顿开、拨云见日的感觉,原来几百年之前的理论,放在现在还能够这么贴切、自然。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地告诉我们,不要追求社会热点,理论研究虽然是以社会为现实的,但却需要超越现实,时尚不是学术研究的初衷,学术期刊不是面向大众的,而是学术精英,我们不需要迎合大众,那只是舆论媒体的任务。带着这一告诫,我开始寻找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我有意偏向那些具有共同内容的基础理论问题,最后,我选择了《应收行政处罚行为的成立要件研究》为题,开始了撰写博士论文漫长的、痛苦的生活。


这些东西放在一个破碎的时间段里,你可能看不出来它的效果,老师发给我的短信和邮件,给我带来的鞭策与鼓励,往往也只能起到大约1个小时左右的功效,当你再次看到各种期刊都排斥博士研究生的文章时,你会骤然间落回到现实之中。但是在今天,当我反观已经过去的时光时,我才发现它的珍贵,如果没有老师的鼓励与帮助,我肯定不会在学术道路上走的如此坚决。


这之后,我过上了让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苦行僧生活。我在QQ签名上写上了这么一句话:“闭关修炼,请勿打扰”。我的大学朋友来到南京,我大多也都是以“正好这两天不在南京”、“和女朋友刚刚吵架”之类的话搪塞过去的。毫不夸张地说,我一下进入到了一种自娱自乐的境界,我的朋友大多是行政法上的那些催眠术语,我开始享受早上7点钟起床,手拿一杯豆浆、一个煎饼,走在校园里的那种安静的感觉。我开始不喜欢骑自行车,而是独自散步。我经常会在发现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时,将其暗暗的放在一边,出去玩一个小时以后,再回来细细评味,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一颗糖,我不舍得吃一样。我还开始喜欢追踪一位学者平生所有的文章,喜欢像法理学那样,追问行政法上各种理论的来龙去脉。用我夫人的话说,种种迹象表明,我走火入魔了。


你只有在撰写博士论文时,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你也才会明白原来自己以前看的那些似乎并不怎么重要的书籍,原来如此的意义非凡。我的博士论文写了近一年半的时间,37万字。我所采用的一个理论模型,基本上可以将所有的涉及行政处罚的问题一网打尽,这是我一直引以为豪的地方。我非常自恋的认为,我为中国行政法学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且,这一成绩似乎也获得了理论界的认可,我将自己博士论文的一个部分,成功发表在了整个法学界的顶级期刊《法学研究》上,这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现在,我也经常跟别人吹牛说,我是中国行政处罚研究第一人。当然,我之所以会这么说,不是因为我有多牛,而是因为这个主题目前只有我一个人在研究。


我在2012年的时候毕业了,有幸留在东南大学继续“做梦”。2012年换了一届国家领导人,整个舆论环境开始频繁地使用中国梦的提法。虽然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现在拿着教育部给的薪金,按理也应该改做中国梦,但直至今日,我似乎并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我的学术角色一直转换不了,对国家的热点话题敬而远之,我依然早起、背包、上办公室,那些个换房子、换车子之类的事情,好像至今与我无缘,我也始终提起不了兴趣。


我想,该是时候需要换一换梦境了,我仍然需要使劲去想,只有这样,才会有不同的梦想,它或许是一个更为庸俗的生活梦,或许是一个更为高级的教授梦,也或许是要为东大培养一个年轻的梯队,从你们之中找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像我这样喜欢做梦的人。


但无论如何,你和我都必须记住:“只有使劲去想,才会有梦想的”。


谢谢,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宝贵时间。


本号倾情奉献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最高检”下载《最高检1-10批41例指导性案例要旨汇编》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张文中”下载《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判决书》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最高院”下载《最高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要旨汇编》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商品房”下载《干货:商品房买卖合同实务问题解析系列》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