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所未能理解的生活

Sofish Lin 思考没乐趣 2022-10-22

回到揭阳过的是一种类似于隐居的生活,拥有几乎一整天独处的时间,例常读书、到镇上买奶茶发个呆、游泳、走到村里听奶奶讲故事;偶尔见亲朋好友,偶尔跑远办事;日常起居由妈妈安排。算是众多理想生活中的一种。
我曾在没停下脚步时,想象的理想生活只有一种 —— “红袖添香夜读书”。从心理学来说,这种想象只是一个“替代”。从实际生活经验看来,理想的生活不会只有一种,隐居可以是一种理想生活、疯狂工作可以是一种理想生活,周游世界也是一种理想生活;独居可以是一种理想生活,日日与亲朋谈天论地也是一种理想生活。塞涅卡曾描述的理想生活是一种符合自己天性的生活;我理解的理想的生活,它灵活适应环境,而其中的人活在当下而不囿于当下。但这样的结论只是没有细节的框架,只是经验,只是未拥有统计意义的断言,实际上生活多变且猥琐,我仍未能理解。
在尝试理解生活的路上,算是边过日子边回答问题。

钱与时间是什么关系,分别意味着什么?
从小听歌里唱着,想去桂林,有时间的年纪没钱,有钱年纪没时间。这歌在如今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隐喻。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说,切换状态需要考虑机会成本。拿辞去工作去隐居为例,年薪 10 万切换到无收入状况的机会成本是 10 万,那 300 万年薪的机会成本就是 300 万。举个极端的例子,生命仅剩一年的两个人年收入分别是 10 万和 1000 万,他们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兴许就是回答者对时间与关系的理解。
一组数据说中国 60% 的人在生命最后一个月花掉 60% 的积蓄(凤凰卫视)。数据对于不同人来说显然是不同的,有的人即便死了也花不完所有钱。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想拥有一个院子的时候就可以拥有,意味着消费能力。然,很容易发现在能力以外的,只能反求于内心而不是消费,欲望越大显然就越容易事与愿违。时间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东西,像我这种大学离家远、工作后生活的地方离家半个中国远的人更是明显 —— 一年见一次半父母,一次一周,假设父母能再活 50 年,可见次数和时间加起来可惊掉下巴。他们养我是为了送我远去?有时间的时候在外,有钱了我的时间在哪?
像理性经济人那样思考,是无法放弃优厚收入,在下午 2 点半呆学校门口边打游戏边等儿子 4 点放学的,因为听起来很贵;也无法回到老家天天发呆、游泳,还让父母更忙一点照顾自己。大概是因为喜欢傻乎乎生活,我的思考方式是,如今我想全天陪孩子就可以全天陪,想见父母就可以回来,想旅行就旅行,想约会就会发信息给朋友。这种思考方式的背后支撑点是“时机”,树欲静而风不止,世间显然不待你我。如果有可能,我会在时机里考虑钱和时间的合理消耗比例,如果我有时间的话。

如何理解亲密关系
从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说,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无非亲情、友情、爱情。
有一天我很担心奶奶,另外一天我担心姑妈,担心这边担心那边,可以担心的点非常多,但即便我想伸手,手太短。亲情在小时候意味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有一天它便慢慢变成一种责任。有一次长辈们的讲话提醒了我,亲情其实也需要解偶 —— 每一代都仅负责照顾父母和孩子,其他关系仅是力所能及的责任,这个世界就可以完美运行。从这个角度,我知道几时该主导,几时该辅助,几时该旁观。亲情是另一种“有限责任公司”。
友情算是非常奇妙了,它并不最亲密却让人最轻松。有些朋友在忙了一整天后,仍可以一起夜宵,心事袒露也觉得无比安全;有的能一起讨论哲学,讨论世界,甚至只是一个虚拟的设定;有的能互相理解生活里的大小烦恼。作为一个不迷信的人,他们在你生病的时候给你求符算卦,在有空时一起小酌,甚至只是傻坐。每个人曾经都对“朋友”这个词多少有点迷糊,每个人也慢慢在岁月里懂了什么叫朋友。不是说“淡如水”就是君子之交,而是君子可以把关系看淡,不会理所当然觉得朋友就得可依赖。多少人为了帮朋友渡过难关,借钱他却不还?“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2000 多年前就传下来的方法,交友交益友。
至于爱情,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父母辈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都是期望为下一代避免冲突,因为他们理解爱情最终要寄宿于婚姻之内,这与我自小形成的观念是有极大冲突的 —— 有情饮水饱。如今我经历,我看书,我观察,有些经验见解。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朋友特别喜欢喝奶茶,老婆喜欢喝酒,他们会在酒吧里一个喝奶茶一个喝酒。我并不以为爱情就是一个模子,只是想用这个例子说明,每个人的童年、家庭背景、见识都直接导致了观念不同而在亲密关系中产生冲突,幸运的那些总是在冲突中能求同存异的、可依赖的、“为你我愿意”的,就像两块磁铁要么服帖要么被无形的场分割。与其指责伴侣开错路,不如和他欣赏一段不同的风景;与其责怪茶准备好饭忘记烧了,不如出门买个不一样的主食。
在亲密关系里,如果愿意相信两人应该各负责 50%,那 1 + 1 = 1;如果愿意相信别人所做的都是对自己世界的加成,那结果就是自己的 100% + 他人的加成。在亲密关系里,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设定,不是并行走就合拍,要是理解、支持并鼓励同伴,那么彼此都会慢慢成长。人们是尝过了甜头,才会告诉他人应该结婚、生子、交益友,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同伴,需要的是彼此有耐心。

状态如何?
不好的状态可能是身体抱恙,可能是对事没有激情。心流理论给的启示是,寻找有意义、有兴趣且有挑战的事情,沉浸其中便会获得非常好的状态。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独处的时间,要刻意寻找这样的事情。在这个框架下,有些值得提的事。
一是减少“人性洁癖”对自己的损耗,尽可能做到不生气,可以感到遗憾,但不要生气。
一是刻意暂停。去年开始接触冥想,最大的受益是,生活可以暂停一下,生活可以更加认真。比如要求自己每个月读 2 本书,其实不是为了读完,而是这个量的书能带来让生活更好的见识,所以如果有重要的事,有意识地让生活停一下;如果有点累就停一下;如果事情多到不知道怎么选择,就停一下;甚至,如果想让生命“留白”一段时间,就辞职。
一是不沉迷于后悔被浪费的时间。不想打游戏了就删掉,想打了就装回来,诸如此类。这样说能有点太抽象,举个例子,A 每年存款 10 万,B 每年存款 100 万,静态来说 A 工作一辈子赚到的钱不如 B 用 10 年的多。效率要从大头抓,从这个例子来看,重点在于从此刻起开始考虑提高每年可存的钱,而不在于已浪费的 3 个星期。所以不要沉迷在悔恨中,当意识到有重要的事,就让自己回到重要的事上来即可。

环境、身体、见识对于生活的影响有多大?
作为毕业于经济危机期间的一代,在这个时候进入互联网行业,即便错过众多选择,至少也换得个丰衣足食,这就是环境的力量。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见识、学识的原因,大多数时候,人是很能选择浪潮的,只会被浪潮选择。如果可以明显看出生活对自己的要求是在沙漠里种玫瑰,有可能但多少有点为难,那么最好换个环境。回过头来看,如果有的选,永远选择与有德行、有规则的人同行且成为其中一员,他们是移动的好“土壤”,也是被浪潮选中的人。
至于身体,终于有一天我也理解了“先活下来,然后活得久”的意义,明白身体就是一切。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做护好所爱的一切。
见识是奇妙的人东西。有时让人难受,比如一旦接受了像中英文混排要有空格的设定,便很容易在排版上获得难受体验;有时让人清晰,比如计算一间农村民房的价格不能受报价影响而应直接根据获识的地价 + 层数(包地基)造价来计算底价。不过,见识是很抽象的东西,即便它包含具体细节也是一种抽象,直到它帮助我成为我,帮助我理解与他人的关系,帮助我做下一次次决策以加强自己理解的生活,帮助我迈出到达目的地的第一步。不然,它一无所用。

十年前与今日有什么重要差别?
恰好大概是在十年前,从物质上来说,我一无所有,即便是精力旺盛,做的东西有无数人在用,写的东西也有不少读者,却对生活并不自信。有一个人对我说,你现在正是什么都即将拥有的前夕。显然这位仅比我大几个月的人,是充满智慧的,说对了至少九成。现在已为人父,有点积蓄,有时间,一年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自在且愉悦中。知道过去的方法在今天是用不上的,或者确切来说土壤已经不同了。在全新的阶段,需要寻找与当下适配的方法,才有可能拥有有趣的、有意义且有挑战的 10 年。

理想生活是什么样?过上的“理想生活”是否理想?
实过上了“理想生活”,但事实上并没有全然的理想,一本书读完会翻开另一本可能颠覆认知的书。

生活,她从来不对人亮出全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