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发高级别脑膜瘤可选择内放射作辅助治疗

汪耿夫、徐涛 神外资讯 2022-04-17


美国麻省总医院神经外科的Matthew J. Koch等报告复发非典型和恶性脑膜瘤在再次手术切除时,瘤腔内置入碘-125(I-125)或铯-131(Cs-131)放射粒子的疗效,文章发表在2019年4月的《Neurosurgery》在线上。

——摘自文章章节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Ref: Koch MJ , et al. Neurosurgery. 2019 Apr 24. pii: nyz115. doi: 10.1093/neuros/nyz115.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非典型脑膜瘤(WHO Ⅱ级)和恶性脑膜瘤(WHO Ⅲ级)复发率高,复发后的治疗手段有限。可再次手术切除,但难以全切除;再次外放射,受最大安全剂量的限制难获显效。近距离放射治疗(brachytherapy,BT),即将放射性植入物置于肿瘤瘤腔进行所谓“内放射”,可以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放射暴露。美国麻省总医院神经外科的Matthew J. Koch等报告复发非典型和恶性脑膜瘤在再次手术切除时,瘤腔内置入碘-125(I-125)或铯-131(Cs-131)放射粒子的疗效,文章发表在2019年4月的《Neurosurgery》在线上。


研究方法



作者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14年的15例非典型或恶性脑膜瘤复发病例,在行肿瘤最大安全切除后,在硬脑膜下瘤腔内,放置含I-125或Cs-131放射粒子的所谓放射性种子;覆盖止血纱,并用纤维蛋白胶固定;然后缝合硬脑膜或人工硬膜,并回复骨瓣。放射性种子在瘤腔内排列成方阵,种子间距离1.0cm,遍及瘤腔(图1)。I-125放射性种子在植入当天的活性为0.5mCi/Seed,Cs-131放射性种子在植入当天的活性为4.09mCi/seed。I-125的最终剂量为100Gy,Cs-131的最终剂量为80Gy。术后CT扫描评估种子间距和放置剂量。


图1. 放射性种子置入瘤腔后CT扫描图像。


BT治疗的15例高级别脑膜瘤中,WHO Ⅱ级8例和WHO Ⅲ级7例;8例(53%)男性;年龄40.3-89.8岁,中位68.8岁。病变部位于大脑凸面3例,大脑镰旁3例,颅底9例。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非典型或恶性脑膜瘤,无透明细胞、索状体、横纹肌或乳头状等亚型。


BT治疗前,WHO Ⅱ级患者中位手术数为1,WHO Ⅲ级患者中位手术数为2。1例患者在BT治疗前仅接受立体定向光子放射治疗。从第一次手术到BT的时间2-255个月,中位14个月。13例患者的肿瘤腔内植入I-125放射性种子,每例10-70颗放射性种子,中位数为39颗;2例患者植入Cs-131放射性种子,各17颗和20颗。


研究结果



研究结束时,15例患者中,除2例WHO Ⅱ级患者外,其余13例肿瘤复发。6例(40%)再手术,原因均为感染或伤口裂开,再手术次数由1次到14次不等。共死亡10例,包括6例WHO Ⅲ级和4例WHO Ⅱ级。初次诊断为WHO Ⅱ级脑膜瘤患者的总生存期为3-30年,WHO Ⅲ级患者的总生存期为4-13年。单因素分析显示,BT治疗患者年龄与总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而肿瘤分级、性别、切除情况和放射性种子数与总生存期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和肿瘤分级与总生存期均显著相关。


结论



最后作者认为,近距离放射治疗是针对不典型或恶性脑膜瘤复发的一种挽救性治疗方法,但医生必须重视近距离放射治疗可发生伤口溃破、感染的严重风险。


组稿

徐涛 副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

附属长征医院

编译

汪耿夫 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

审校

王知秋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终审

陈衔城 教授

《神外资讯》主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瘤腔内碘125粒子放射治疗高级别脑膜瘤
GKS治疗无症状性脑膜瘤的临床和放射学预后
多区域放射外科治疗蝶鞍和鞍旁区脑膜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