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冬奥“雪如意”场馆方案出炉!一个好名字对建筑到底有多重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ssBook设计食堂 Author 食堂君

文章转载自AssBook设计食堂(id:AssBookGroup)


雪如意!❄️❄️❄️


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我国首座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效果图

▽中国传统器物:如意,图源网络


它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饰物“如意”,因此被形象地称作“雪如意”。在栈道连接下与其它两个场馆构成“冰玉环雪如意”,充满中国风。


▽冬奥会场馆效果图


👇话不多少,直接上视频。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得给项目起个好名!


不得不说,中国大众很懂起名字。


广州新电视塔叫小蛮腰,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叫东方明珠,国家体育场叫鸟巢,国家游泳中心叫水立方。


这两座08年北京奥运的主场馆取意“天圆地方”,一圆一方,分别位于皇城对位中轴线上,相得益彰。


▼水立方(左)/鸟巢(右)


要是名字不够强,声势上就要弱一截。


举个例子,CCTV新址叫大裤衩,国家大剧院叫水煮蛋,结果这俩也是争议最大的两座建筑。


▼大裤衩(左)/水煮蛋(右)


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最终采用设计方案“东方之冠”,以红色斗拱形式展现大气中国。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flickr:SimonQ錫濛譙


像传统元素斗拱、灯笼、虽然在生活中不太常见了,但只要设计师肯花心思,就能从浩瀚的历史中淘出灵感。


迪拜世博会上,你能看到个大灯笼。


▼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效果图

▼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效果图

▼中国传统灯笼 图源网络



外国建筑师如何看待中国风?


北京两座由外国团队设计的机场,则完美呈现了龙凤呈祥的寓意。


北京T3航站楼形如“东方巨龙”,三角形天窗也取自鳞片的形象,这个建筑一气呵成,非常大气。


▼首都机场 T3航站楼鸟瞰图,图源网络


而大兴国际机场则如“凤凰展翅”,位于皇城中轴线南;而凤凰又名“青雀”,正对位南方,从这点上来说设计实在高明。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拍 ©李召麒


上海最新公布的大剧院中标方案,挪威Snøhetta设计事务所也以“展开的扇子”为亮点。通过这个设计,能把公众从地面引入到屋顶,组织起更多公共活动。


▼上海大剧院效果图 ©Snøhetta


外国人深深迷恋中华文化,就连丹麦网红天团BIG也是。他跟Snøhetta一起给丹麦动物园设计一座熊猫馆,就真的做了个太极图案。


▼熊猫馆建在动物园现有的建筑之间©Snøhetta



他们认为熊猫毛皮的图案、甚至体态也体现着阴阳。


▼丹麦熊猫馆©BIG


太极寓意顺应自然,BIG也希望熊猫馆能传递出开放自由的感觉,人类和动物和谐相处,所以步行流线跟熊猫生活环境穿插起来。


▼丹麦熊猫馆©BIG



王澍眼中的中国化


建筑的昵称和寓意,其实谈的是现代建筑“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建筑师王澍的观点就异常犀利了。


记者:“您设计的建筑给我的感觉是,强调中国传统,但仍有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色彩,并非传统的中国式建筑?”


王澍:“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扪心自问,我们学的西方的东西远远多于中国的东西,我们喜欢谈论中国的传统,但我们对中国的传统基本不了解,都是泛泛的。传统你必须真的扎进去,对具体的某一件事情具体地了解,才可能开始谈论传统的问题。否则这种传统的谈论永远都是人造的,假装的,空泛的。”


▼王澍在《开讲啦》演讲


王澍还任教于中国美院(杭州),所以他会把自己的设计观带到教学中。


很多理工科学校已经放弃传统的建筑渲染课了,但王澍妻子陆文宇重新在教。中国山水画在南宋时期会画渲染,探讨的是纯粹的空间、光影和深度,是非常中国的一种建筑感。


大二的训练主要是围绕着园林,基础的中国建筑语言是园林。在三年级围绕着城市和乡村进行带有社会学色彩的讨论,学生要深入地了解社会,长时间地下乡。


他说:“如果学生一开始学的是立体构成这一类非常西方式的几何语言,后期让他再来探讨一下中国建筑,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你的基础语言训练一开始潜意识的印记就已经完成了,就不可能再回得来,这个基础训练很重要。”


王澍作品并不多,但外媒最欣赏他“不放弃对中国传统的复兴”。


▼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图源网络

部分内容来自,王澍在2018年11月在中央美院的演讲——《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



贝聿铭在全世界做设计


谈中国现代建筑,还有一个人绕不过去,他就是不久前去世的贝聿铭。


他说:“怎样在现代建筑里体现中国文化?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古代没有盖过这么高的楼。所以不能生硬地处理,比如在高楼上摆一个屋顶、盖一个小帽子”。


▼2006年,贝聿铭庆祝苏州博物馆开馆。(by Ariana Lindquist via 纽约时报)


贝聿铭被叫做“最后的现代主义大师”,但完成巴黎“大卢浮宫”计划后,他不再过多关注形体本身,而是研究怎么把建筑跟全球各地文化联系起来。


▼2006年6月22日,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被摄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拿破仑庭院。


他接连设计了美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单从建筑形式来看,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但出发点完全不同。


美秀博物馆是建造在一座山林中。据日本条例,所有树木需要在别处移栽,而且地面只能露出2000㎡建筑,这是对自然的尊重。


▼日本美秀博物馆,图源网络


贝老在通往博物馆的路上,精心设计了一个隧道和一座桥,还沿途栽种了樱花树,给建筑铺垫了美好的前奏。


▼日本美秀博物馆,图源网络


而苏博的场地条件很苛刻:背靠老建筑忠王府,而且体量要小,因此他选择化整为零,把流线拉得很长,在内院里引入了苏州园林中水的意境。这块内院也成了苏州博物馆最具人气的空间。


▼苏州博物馆,图源网络


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贝聿铭发挥余地最大的建筑,建筑在一座人工岛上,保持了独立性。


他以90岁高龄到世界旅行,终于在埃及开罗找到了心中能代表伊斯兰文化的建筑——伊本·图伦清真寺,以此为原型开展设计。


▼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图源网络

▼伊本·图伦清真寺,图源网络



中国风是一个世界难题


建筑,只能用历史来证明,媒体造不出一个建筑神。


中国模仿过苏联,但后来发现不适合;也尝试过各种欧陆风,现在被证明只是一时流行。中国现代建筑的起点很困难,没有当时西方的工业基础和文化基因,因此现在的各种不适症,是寻找自我的必经之路。


不只中国人会探索中国风,法国人、日本人也会探索自己的建筑文化。


贝聿铭之前在接受国内采访时说:“中国的建筑应该体现中国的文化,尽管传统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但通过建筑师的努力,是能够得到统一的”。


真正热爱一个地方的精神和文化,让建筑融入到大众生活中,这对建筑师是非常大的挑战。




关于建筑师王澍的观点参考:

01.http://www.sohu.com/a/273809562_163548,

02.http://news.163.com/12/0316/07/7SN0AHKL00014AED.html。

除特别注明外,图文资料来自网络,

AssBook设计食堂重新编辑。




/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  / 


《走进》系列第24期:WEI 建筑设计事务所-简亦设计,繁亦设计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内部设计揭晓!犹如洞穴般的纪念品店


建筑说,要有光


诺曼·福斯特再度为苹果操刀,百年图书馆变身Apple旗舰店


如何在三步之内搞出一个没有复制粘贴的高层?






About Archiworld 

建筑旅行于心,世界之旅于行 

寻木石之道,解营造之惑





FOLLOW 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