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人云课堂丨一枚手斧的前生今世

巴人云课堂
一枚手斧的前生今世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为便捷的历史文化、文物博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讯,重庆巴人博物馆、九龙坡区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推出“巴人云课堂”,打造文化传承新阵地。


弥足珍贵的骨质手斧

骨质手斧(现藏于巴人博物馆)


这枚经过岁月洗礼略显斑黄的骨质手斧静静躺卧在巴人博物馆的陈列柜中,不起眼的样子让人们时常忽略了它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二十多年前被捡拾起时,它已然在大地中安睡了十七万年之久。经专家鉴定,它是用东方剑齿象上颌骨打制而成的。



骨质手斧对应东方剑齿象上颚图



消失的剑齿象

东方剑齿象是我国分布最广、化石数量最多的一种象类,繁盛于距今100万年左右的中更新世。其特征是头骨高,但相对较短,腿很长,上门齿又长又直,只在末端略微向上弯曲;下颚短,没有象牙;臼齿很长,较窄,乳突发达,为大量白垩质覆盖。“剑齿象”命名并不是因为它们长有像剑一样的牙齿,而是因为它们在咀嚼食物的臼齿上有一道道棱状凸起,好像高耸的屋脊。剑齿象的臼齿齿冠相对较低,不适合研磨干草,而适合进食新鲜的树木和树叶。


根据饮食习惯的判断,只要有剑齿象化石出土,就表明该地区曾经温暖湿润,森林茂盛。三峡库区万州曾发现有东方剑齿象化石,表明三峡地区在更新世晚期气候是比较湿润和温暖的。


神秘的手斧




手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制作和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是原始人类技术与智能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早在18世纪晚期西方学者就开始命名和研究手斧。他们认为手斧即是在砾石或大石片上从两面剥离下大石片而形成的工具;横截面或为透镜体状,一端窄薄,一端宽厚。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有学者将手斧定义为:一种大型的、一器多用的工具,交互打击而成,两面遗留石片疤(早期手斧后跟处保留自然面),前端有尖,侧刃锋利的工具。


有研究认为中国的手斧大多仅在尖部具有可用的刃口,因而其功能不可能是砍切,而更可能是挖掘,挖掘的对象应该是可食性植物的根茎。中国境内大江大河水系发育,冲磨搬运很多大型卵石,为先民制作工具提供了充裕的原料,先民得以就地取材,将易于获得的砾石简单加工成权宜工具,满足他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


异乡也有它



2013年在法国西南部发现的四个旧石器时代的手斧碎片,证明5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已在利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这几件工具均由兽骨经过抛光和打磨后制成,其中一个工具由鹿骨制成,它的一端呈尖尖的圆状,可以将皮革磨得更薄、更有光泽,且能让皮革具备一定的防水功能。


与石制、木制工具相比,骨制工具本身带有一定弹力和韧性,使得其具备专门处理动物皮革的功能,这种类型的工具至今仍然被不少制革工匠用来处理皮革。


2016年考古人员从河南许昌灵井遗址中识别出7件骨质工具,其中6件以动物破裂长骨为原料,1件以鹿角为原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骨质工具,年代距今约12.5-10.5万年。


使用这些骨质工具作为软锤来制作和修理石器,具有一定弹力和韧性,修理石器时打制者能够更好地控制石器刃缘的形态、提高刃缘的使用效率。


END



来源:重庆巴人博物馆
※ 声明:除原创内容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