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峡谷里的“溜索村”:出行上学全靠溜索 脚下15米就是大江​

陈杰 万骅坤 刘旻 腾讯图片 2019-08-23
云贵两省交界的牛栏江,流经一段切割最深、地势最险峻的峡谷区域。谷底的花果村大石头组是为数不多至今未通公路的闭塞村落。溜索,是他们跨越牛栏江、连通外部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无论赶集探亲,还是看病上学......这里的生活都维系在这根钢索上。

摄影/陈杰 万骅坤 

撰文/刘旻

剪辑/篝火故事

策划/中国人的一天 x 萤火计划

出品/新京报 x 腾讯新闻

云贵两省交界的牛栏江,流经一段切割最深、地势最险峻的峡谷区域。

峡谷的谷底,有两个背靠峭壁的村庄——南岸是花果村大石头组,属于贵州省威宁县海拉镇;北岸是耳子山村槽槽组,属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火红乡。

这两个村庄隔着牛栏江,由两条百米溜索相连。

点击观看视频:村民溜索的惊险瞬间

一名村民“溜”过水流湍急的江面。

贵州威宁县内地势险峻,溜索曾是许多村落的重要交通方式。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溜索改桥”已让许多村落受惠。但对于地处高危地质灾害区的花果村大石头组来说,修路建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大石头组是为数不多的至今未通公路的闭塞村落。无论是赶集探亲,还是看病上学......走出村子只有两条路,其一是徒步翻越一段落差为1100米、长度为7公里的山岭;其二就是通过溜索到对岸云南,然后借道对面的水电站公路绕道外出。无论哪一条都很曲折,但村民多选择后者。

图为溜索两头的钢索固定在巨石上,非常牢固,平时运送几百公斤的物质都不成问题。

这里溜索的历史有200多年。以前是用竹子做的篾索,篾索曾经断过,出过人命。村里一位70岁的老人称从他记事起,因溜索导致死亡的事就发生过三四起。近20年,溜索才从篾索换成坚固的钢索,滑轮由木质的换成钢制的,安全性才极大提升。

一名女孩跨坐在连接滑轮的兜套上,准备溜索。

钢索也出现过死亡事故,原因是没有在腰上系好安全绳。

现在溜索,人人都清楚必须系好安全绳,便没再出过人命。有惊无险的事也偶有发生——有一次,一个村民的安全绳没系好,溜到河中间“倒挂金钟”吊在上面,幸好最终被人救了下来。

几名利用溜索运送化肥的村民。

海拉镇是贵州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而花果村大石头组又是其中自然条件最恶劣、经济最贫困的村。

这里距威宁海拉镇50多公里,出行基本靠走,生产生活物资都是到对岸顺山而上的约8公里处的集市上采买。

溜索,是他们跨越牛栏江的唯一交通工具。过溜索时,村民们或以绳索系腰间,或以背篓载货物,借倾斜之势滑越深谷和江河,往返两岸。

村里孩子上学放学需要至少两名成年人照应。先由一名年长的村民帮助孩子系好安全绳,确认孩子姿势正确后,放拉绳,让河对岸的乡镇干部将孩子拉过去。然后再拽回吊环,让下一个孩子过。

每过一人约4分钟,12名孩子过溜索需耗费一个多小时。

三四月份是枯水季,溜索离牛栏江大约15米左右,江底怪石嶙峋,恐高的人没人敢溜索。但村民说,大石头组有史以来没恐高的人,大概是常年溜索锻炼所致。

然而,雨季时水位暴涨,水最大时溜索距水面不到5米,激流溅起的浪花能打到溜索人的脚上,让人发怵。

“过溜”,是村里男女老少必备的技能。孩子小的时候,都是背着“过溜”;等到了6岁孩子就得自己过。

一名村镇干部夜间“过溜”。

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大石头组作为整体搬迁的自然村,逐步进行了搬迁,从原来的70多户,减少到目前的29户。

剩下的29户,有一部分预计今年7月进行搬迁;另一部分因为老人年迈而不能搬迁;大约有10户因各种原因主动放弃易地搬迁。搬迁动员工作仍在进行当中。

如果因身体原因无法“过溜”,便走不出村子。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今年91岁,现今还裹着小脚。

老人一辈子没有走出大石头组,患有白内障,看不见东西,因年龄太大无法手术。老人的儿子称,即使易地搬迁老人也坐不了溜索走不出去,只能在家乡老去。

几年前,大石头组一位老人原来看中了对面的一块风水宝地,要求去世后葬在对岸。老人去世后,后辈根据老人的遗愿,买了那块地,出殡时把重达一吨的棺木绑在溜索上,运到对岸下葬。

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村里留下的多为老人和儿童留守。这几年,政府在努力说服余下的村民搬迁。

然而村民们不愿搬迁的理由也有多种——有的担心搬到县城后,没有技能,无法养活全家;有的是因为老人年迈,走不出大山;有的老人不愿接受县城的殡葬改革,不接受火化,要求死后长眠于牛栏江大峡谷......溜索村将继续存在着;溜索作为大石头组的交通命脉,也将继续承担着村民们生活的重担。

如果你想帮助大石头组的孩子们,请点击【阅读原文】或 扫描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让他们的上学路容易哪怕一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