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老兵的曲艺情缘

赵松涛 松涛说唱 2021-03-29

一个老兵的曲艺情缘


∨引子∨

 这篇文章的内容,时间跨度整整二十二年。咱从头儿说起……

∨1994∨

 我的家乡,在河南新郑,那里是人文始祖黄帝故里,我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地方。

 1994年,应征入伍,离开家乡,来到了上海,这一来,就待了二十二年,这里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当兵来到上海,在第二军医大学服役。特别说明,我不是来学医的,我是来“学艺”的。

 二十二年前的11月份,我第一次出远门儿,只身一人来到大上海。虽然我们那批兵四十多号人,都从河南来,可是来之前,我一位都不认识。我只知道接兵的连长叫李开国,还有一位王军医。

 穿着没有肩章的作训服,一夜火车,到了上海。下火车那会儿,我应该是没睡醒,记忆里没有从火车到大巴上这段路的内容,甚至,从火车站到大学(第二军医大学)这段路,我也没有观望街景,那会儿应该是挺困。印象里只有,大巴进了翔殷路800号的大门,我们下车,开始分班。所有的这一切,我都很陌生,能做的就是随大流。

 直到第二天,我的身体还存留着火车行进的节奏。记的最清的是,站在洗漱台那里,脚底下,依然觉得在火车上,狂吃狂吃狂吃……其实我真不是吃货。

 期初的几个晚上,我承认,因为想家,我躲在被窝里哭过,毕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

 新兵连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苦,没多久,训练就结束了,接下来是下连队。

 我到了第二军医大学警卫连。

 我的职务是:通讯员兼文书。

 到今天,我依然在琢磨,是我天生的沟通能力让我当了警卫员兼文书,还是警卫员兼文书历练了我今天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印象一:我还是比较喜欢那会儿的五角场,生活气息很浓郁。相对今天来说,钢筋水泥的架构,现代感的设计,好像太过千篇一律了。虽然上上下下有电梯,有扶梯,却不如那会儿那么便捷有序。并非诋毁今天建设者的功劳,我只是比较恋旧而已。

 故事一:通讯员,有一项任务就是负责传达命令。有一次晚上紧急集合,指导员带队,我紧随其后,我后面是一班、二班、三班……全连集合完毕,跑步行进,出了大学门口(翔殷路800号)往右转,变成单列行进。就见一条长龙,行进也茫茫夜色中。到了国和路右转,指导员突然向我传达口令:“隐蔽“。我那会儿跟指导员时间短,他的湖南益阳口音,着实把我整懵了。他对我说”隐蔽“,我对他”啊?“,我们就这么边跑边喊。

 隐蔽。

 啊?

 隐蔽。

 啊?

 ……

 反复好几次终于听明白了,我往后传达命令,全连官兵才在路边绿化带隐蔽起来,这会儿我们都跑到政通路了。

 不知道曾指导员还记不记得这件事。

∨1995∨

 警卫连跟大学机关在一个楼群里,我的工作就是经常从连部到机关,从连部到哨位,从连部到训练点。反正很开心,很充实,我也很喜欢这些工作内容。

 同年,又来了新兵。那会儿连长姓谭,指导员姓曾,都是湖南人,一位是湘潭的,一位是益阳的。指导员问我,工作上有什么想法。一年多的连队生活,我已经很熟悉基层的架构和工作特征。我跟指导员说想当班长,锻炼锻炼。于是,我当上了副班长……

 当了班长,我还是很负责任的,很喜欢带岗。新战友执勤,在岗亭里站岗,我在岗亭外面。有时候,也在岗亭里。之后大学开了一段时间东大门,我又在那里带岗,这时,认识了后来长征医院的杨部长。

 直到今天,我很喜欢站岗的感觉。在这两个小时里,是不可以离开哨位,我立正站好,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思考。

 我站在翔殷路800号,二军大大门口,那会儿门口当然还没有中环,可以看到对面的梅花村、浣纱浜。我站在哨位上,看着进进出出的人,来来往往的车……总是在琢磨:有坐车的,有开车的,有骑车的,有走的,有跑的,有时候也会看到追逐狂奔的……每个人都在想什么?接下来,他们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儿?他们心里是开心的?还是焦灼的?……很多很多这样的问题,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应该是思想家。后来,才知道,自己更适合当艺术家。


∨1996∨

 这一年,我经历了三件大事。

 1、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部队委派我去了湖北襄樊学驾驶。

 3、结识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汪景寿教授。

 入党是很自豪的事,一是入党本身就值得自豪,二是,如果没记错,我应该是我们这批兵里,第二个入党的。所以说,我可是一名很优秀的战士。对了,我这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在襄樊学开车,应该是我长这么大,最“艰苦”的日子。举一个例子就能完全说明这一点,我那会儿一顿早饭可以吃十个馒头。

 因为是封闭式集训,信息不像在上海,那么畅通。从这一点,就会觉得很压抑。全大队开会,所有人席地而坐,大队长走到我身后,敲了我的脑袋。因为,我在大檐帽上用圆珠笔写了“爱相声”、“说学逗唱”。结果,我被点名参加了全大队的演讲比赛。

 同年,我因慕名给北大汪景寿教授写信,有幸于先生相识,自此,正式踏上学艺的道路。

 故事二:指导员给我了一百块钱,让我带着连队的相机去南京东路王开照相馆维修。于是,我欢乐的骑着自行车,从翔殷路经四平路去往南京东路。路过南京东路书店,进去逛了一圈儿,买了两本书,一本《马季传》,一本《中国相声史》,离开书店,我身上还剩36块钱。怀着忐忑的心情,到了王开照相馆,跟柜台的阿姨说明情况,阿姨很热情的告诉我先开票,取相机的时候再付钱,开好票,留下相机,道了谢,飞奔回连队。接下来的画面就是,在连队的教室里,有几个战士埋头苦读,认真学习。他们都有志于报考军校,认真的复习英语、高数什么的。唯有我,一手《新华字典》,一手《中国相声史》,当时的我,真的是如饥似渴,如鱼得水,我把那会儿自己比作海绵……

 《中国相声史》作者有三人:王决、汪景寿、藤田香。其中汪景寿先生的介绍内容中有一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于是,我给先生写了一封长信,收信地址是“北京市北京大学中文系,汪景寿教授(收)”。信寄出以后之后的那几天,并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反正很复杂。收到先生回信那一刻,绝对是相当激动。直到今天,再读先生的回信,内心依然极为感动,无比幸福。


∨1997∨

 襄樊司训大队回来,下火车上大巴,直接进翔殷路大门口,在军大会堂前,我直接被分配到长征医院勤务中队,都没回警卫连看一眼,就到了成都北路凤阳路。

 那会儿长征医院新大楼刚落成启用,我光荣的成了一名车库的守门员。哦!对了,门房一墙之隔,就是太平间,想想都浑身凉快。

 这一年,我开始收集曲艺资料。我拥有的第一个书柜,是一位老首长送给我的,我们都叫他协理员。因为这个书柜和书柜里的磁带和书籍,我在刘主任那儿被挂了号。


∨1998∨

 从车库守门员到驾驶员,再到车辆调度员,就发生在这一年多里。

 同年,我因看到《笑星与幽默》杂志里的两篇文章,认识了我现在的两位恩师:魏文亮先生和张志宽先生。两篇文章分别是:《童心未泯魏文亮》、《快板大王张志宽》,作者均是高玉琮先生。因此,要尤其要感恩高玉琮先生,时刻感恩。

 这一年,我开始接触快板书。

 这一年,我第一次到天津。

 这一年,我第一次拜访魏文亮先生,第一次拜访张志宽先生,第一次拜访李伯祥先生,第一次拜访薛宝琨先生。

 也是这一年,我第一次拜访汪景寿先生。

 我特别想补充说明,我今天的“相声观”,和我一开始接触的人有很大关系,这几位先生,都是大家,都是明师。说的直接点,我学艺的起点,高,实在是高。

 故事三:读了《童心未泯魏文亮》这篇文章,了解到魏先生是天津市曲艺团的艺术家。无比崇拜先生的艺术,被先生的艺术风格所折服,心里十分渴望能跟先生学艺。

 于是……

 拨通022114,查询天津市曲艺团,打到团里找魏先生,接电话的老师说,魏先生不在团里,可以打家里电话,告知我家里电话,再打过去的时候,整个人都在抖,心跳的极快极快的。电话接通,先生很热情,我语无伦次的说明情况,先生表示,很感动,一名战士,如此这般的喜欢相声艺术,又这么执着的想方设法把电话打到家里。告诉我先多听听段子,有机会见面的话,一定教我。这年的8月份,我就出现在了魏先生在天津佟楼的家里……2001年10月26日,魏先生从艺五十五周年之际,我拜在先生门下。



∨1999∨

 最后一年的部队生活。

 此时,已是“老兵油子”的我,在思想家的基础上,更趋向于向艺术家发展了。对相声的追求,已经定型,也已定性。我心里明白,只有走向社会,我才能撒开欢儿的追相声,爱相声。在部队,毕竟有岗位,有责任。我是个负责任的人。

 也是这一年,刘主任、杨部长、郭队长,李队长,柴干事,很多很多人的支持,我脱产两个月,到天津参加“全国首届快板书培训班”学习。

 也是这一次,我和张志宽、李少杰、刘国器、李金宽、杨长惠几位先生朝夕相处,学习快板书的表演和曲艺历史、理论知识。直到十二年以后的2010年9月26日,我才磕头拜师,成为张志宽先生的入室弟子。

 培训班结束,九月份离开天津回上海。

 十一月份退伍,我选择了留在上海。

 五年的部队生活,给我了太多,太多。

 没有向野战部队那样艰苦的训练,一样拥有钢铁一样的军人意志。

 之后很多年,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职业相声演员,并自我评价,具备专业水准。

 在每次下部队的演出中,我总会说:无论到何时何地,我永远是一名军人,脱下军装,脱不下军魂。我自豪,我曾经是一个兵,我骄傲,我永远是一个兵。



∨2000、2001、2002、2003∨

      这几年,我当过驾驶员,跑过销售,在艺校代课兼教务老师。最后一份工作,在通利琴行卖钢琴。其实,那会儿,我更喜欢卖古筝……


∨2004∨

 8月份,结束了最后一份工作。

 11月份,在中华笑海网创建“上海曲艺之友社“,开始创业……上海曲艺之友社、尚海曲艺之友社、上海打浦桥相声俱乐部、弘春社上海相声大会,直到2011年,正式定名为:上海田耘社


∨2005、2006、2007、2008、2009∨

∨2010、2011、2012、2013、2014∨

 这十年,一直在坚持说相声,一直在坚持唱快板书。

 这十年,小剧场的演出,先后上演于东区戏剧工场(大柏树)、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北站社区文化中心、上海评弹团乡音书苑、上海市少儿图书馆、多伦路文化街源宝楼。

 2011年注册:上海田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4年注册:上海松涛说唱艺术推广交流中心。


∨2015∨

∨2016∨

 2013年6月8号,驻场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至今……截止2016年12月份,长艺相声茶馆演出160场。

 2016年,最引以自豪的是,跟团队的兄弟姐妹们,齐心协力,打造了原创相声剧《子曰》。


 多年后,

 回想部队的点点滴滴,

 感悟多,感慨多,感恩多。

 因为,在部队的五年,

 收获多,历练多,机遇多。

 已近不惑之年的一个老兵,

 用笑声向首长致谢!

 用相声向部队敬礼!

 昨天,

 我从部队起步。

 这一路走至今日,

 22年过去了。

 22年来,我把家安在了上海,

 22年来,我和我爱的相声都留在了上海。

 我用时间向这座城市交上一份答卷,

 我是当年的战士,

 我是今天的演员。

 我来自黄河岸边,

 今留在黄浦江畔。


∨2017∨

……


第二军医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