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示“躺平式干部”就是一种躺平

观潮君 观潮的螃蟹 2024-04-29

最近,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发布的《2023年度躺平休闲人员拟定名单公示》,在网上火了。

“躺平”无出路,“躺赢”不可能。这个道理,很朴素,一说都懂,所以对“躺平式干部”人人嫌弃。但真当南山镇公示了“躺平式干部”名单,网友却观点不一。

虽然南山镇鞭策“躺平式干部”的初衷值得肯定,但这样的做法引来了非议。进一步看,从干部管理的角度来说,这样粗放的“一公了之”何尝不是另一种躺平?

“生造”动作恐成“低级红”。根据网上的公示内容,南山镇首次评选“躺平者”,按照“一人一策”原则,分类提出处置意见。如被列为“躺平者”,将有6个月整改期,还会有先进部门帮助改进提升。出发点,不可谓不好。

但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干部管理既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也是一项严密的工作。党和国家在干部管理、问责追究等方面有着严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比如,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今年元旦起施行。

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南山镇的公示做法明显属于“超纲”的“生造”动作。如此简单粗糙的公示方式,不排除是有哗众取宠之嫌的“低级红”,是另一种“躺平”。与其盲目做“附加题”,不如沉下心来把干部考核管理的“必答题”做好、做细、做出实效。

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嫌。根据公示内容来看,当地确定这份“躺平式干部”名单,通过了谈话调研、民主评议、作风效能领导小组审议等环节,最后经镇党委研究决定。有网友担心,评选主观色彩太浓,公示的会不会是没背景的老实人?政府单位不同于企业,很多岗位并没有量化的KPI,界定一名干部是否“躺平”,并不能一“评”了之。

并且,在现实语境中,一些看似有“躺平”嫌疑的干部,并不一定是真的主观“躺平”,不排除是因为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等因素导致的“被动躺平”,应该科学地、区别地看待。所以,有专家指出,如何定义“躺平”,如何制订界定躺平与不躺平的标准,有待商榷。而这种一“评”定之、一“公”了之的工作方法,很难说不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最终效果或许南辕北辙。从网传南山镇“躺平”干部公示名单看,加盖公章,对8名上榜的“躺平者”公布姓名,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此“上榜”非彼“上榜”,对那些被“揭榜公示”的当事人而言,或许在同事、家人面前“抬不起头”,对当事人带来的心理负担不可避免。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此直白地公示,不排除会形成“破窗效应”,引发更多地方效仿。

治理“躺平式干部”,目的是为了鞭策,是为了让工作做得更好,但“公示”方式不排除会带来不可控的社会影响,从而与初衷南辕北辙。

对“躺平式干部”,“治”只是手段,并非目的。稍稍用心,就会发现,治理的方法其实很多。

精准识别,客观“画像”。可划小单元格,针对干部日常表现、工作积极程度、工作质效等,建立日常评价体系,赋予科室、部门等一定“话语权”,从多维度评价干部、考核干部,让评价更客观,让“画像”更精准。

干部作风如何,群众最有评价权。基层与老百姓联系最紧密,干部日常表现怎么样?群众的事好不好办?干部是勤作为还是懒作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评价干部时,应走到群众中间问问卷、走进田间地头聊一聊,通过走企业、访群众、跟项目等手段,从基层“捞”民意,客观识别出“躺平式干部”,用群众的“口碑”评价干部,让人心服口服。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躺平式干部”屡禁不止,“喊打”多年但依然存在,说明还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只有让惩治“躺平式干部”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在形成精准的评判机制的同时,让处理机制连贯起来,层层递进,才能有效挤压“躺平”空间。

干事创业,导向很关键。各地还应健全为干事者“撑腰”的用人机制,形成“实干者上”“躺平者下”的鲜明用人导向,做到让实干者吃“香”,让那些“躺平者”“拖后者”无市场。有的地方以机制方式对问题多发、集体“躺平”的,实行“一事双究”,既追究领导责任,也追究监督责任,提升问责力度,无不展现出以更大力度向“躺平”叫板的信号,值得探索实践。

治理躺平,要防止另一种躺平。在治理“躺平式干部”的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而不能简单粗暴地一“评”定之、一“公”了之,演变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成为另一种躺平。

治理“躺平式干部”,怎样“扶起来”很重要,不可一棒子打到底。要结合“躺平式干部”的“典型事例”,加大反面警示教育力度,唤起“落后干部”的行动自觉,以及内心的荣辱观和紧迫感。要加强过程帮扶,传输积极观念,从思想教育抓起,从专业技能上帮带,让“躺平式干部”提振信心,最终靠自己的力量彻底撕掉“躺平者”标签。



一审|王义正

二审|唐炎林
三审|肖世锋
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