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物联网渐进

2015-03-11 瞭望记者 瞭望


助力“中国制造”转型

■打造智慧城市

■投资热浪来袭,商业模式渐成熟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传感技术等前沿技术,物联网将互联网从虚拟世界引入现实生活,有业内人士甚至预言,“移动互联网已进入末期,物联网将接棒”。


助力“中国制造”转型


  工业4.0,这个起源于德国的名词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2014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家软件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工业4.0的核心其实是软件设计,进而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工人通过平板电脑就可以实时了解生产情况并作出决策。


  简单解释,工业4.0是制造业的物联网。


  在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总监丛利群看来,这背后最主要的驱动来自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即使在制造的最后阶段,也允许用户做出需求的变更。而企业要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物物相联,让信息在最大范围内被共享。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正处于提升转型的关键点,许多企业正将目光对准物联网。


  对此,上海经信委主任李耀新认为,与强调降低成本、降低价格的“消费互联网”相对比,“产业互联网”更强调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个性化设计与制造、各个产业间的协同提高效率和大规模应用智能设备并共享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提高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增强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进而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的重度依赖,转变为对技术进步和管理先进性的追求。


  实际上,我国政府对于工业4.0也寄予厚望。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的“中国制造业2025”出现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3月4日表示,目前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即将上报国务院。


打造智慧城市


  城市因何而充满智慧?在上海中心大厦,记者找到了答案。


  为了节能,上海仪电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配置了超过1700个传感器和超过500个智能控制面板,被控设备达到5600多个,并对4万多个LED灯源实现了智能调光控制。


  据测算,在仪电物联技术的帮助下,上海中心办公区域的综合节能率可达69%、停车库可达67%,一年可以节约用电1273万度,其绿化效果相当于植树70万棵。


  而对于公众普遍抱怨的“出行难”,在物联网的帮助下,智慧交通也有了用武之地。


  在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记者发现,这里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汇聚了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区县枢纽等各类交通数据共259项,为交通大数据分析提供海量数据基础。这些数据来自2.2万组感应线圈、2.5万辆GPS(全球定位系统)浮动车、388组车牌识别断面、1800余个SCATS(悉尼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信号控制路口等动静态交通数据采集装置,以及对1000条公交线路、11条轨道交通线路、700个营业停车场库、2个国际机场、3座铁路客运站的线路分布、实时泊位、航班等动静态信息。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为城市交通运行高效有序、居民出行安全便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投资热浪来袭


  工业和信息部数据显示,2014年物联网销售收入约为6000亿元,随着传感器、4G技术和芯片设计制造的发展,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已逐渐形成规模化应用,商业模式逐步成熟。


  此前,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表示,物联网在近年来的平均增速都在30%以上。


  李耀新谈到,当前消费互联网市场已趋于稳定,而对实体资源具有充分把控能力的企业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间,一旦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并借助互联网深度开发,将创造全新的价值经济,产生一片巨大的产业互联网“蓝海”。


  以上海为例,截至去年底,上海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达到千亿元级,相关企业超过400家。如今,物联网应用逐渐渗透到药品冷链、钢铁制成品、天然气管道、进出口、大厦照明、车联网、节能环保等各个行业。


  事实上,按照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此前发布的《携手产业物联网,实现共赢发展》报告中预计,如能落实支持产业物联网发展的各项措施,到2030年,中国累计GDP将增加1.8万亿美元,相应GDP较常规预测水平提高1.3%。LW

记者/陆文军 叶健 卞亦文

《瞭望》2015年第7-8期合刊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载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