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持续发展战略:铺就民族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2018-03-14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时继续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转型发展大背景下中国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回应与引领和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是基于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严峻挑战作出的动员和部署,对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等现实问题的正视与强调;是中国长远实现转型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途径


◆ 《瞭望》围绕国家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做系列报道,本条微信着重讨论“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铺就民族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过去讲,现在讲,将来还要讲,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就是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加快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时代难题。


  他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强国就无从谈起。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四川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这是2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场镇考察(鞠鹏摄/本刊)


【剑指中国发展瓶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合国内外形势,潘家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此时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转型发展大背景下中国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回应与引领和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是基于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严峻挑战作出的动员和部署,对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等现实问题的正视与强调;是中国长远实现转型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途径。


  从中国现实情况看,尽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不断增强,但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不小压力和挑战。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压力。中国地理地质环境复杂多样,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土比重偏高,自然生态条件相对恶劣。占52%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极度脆弱的自然环境给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二是资源条件的刚性约束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 46 31996 46 14939 0 0 3664 0 0:00:08 0:00:04 0:00:04 3665,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自然资源、能源主要分布在地理、生态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开采、利用与保护的成本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持续面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技术进步以及管理创新等严格要求的巨大挑战。


  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进入新时代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较大,深度贫困地区发展落后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部分中低端产品过剩和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有待持续破解。


  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和弱项也需要加速弥补。比如经济社会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较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这些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弥补的短板。


【布局思路和思想灵魂】


  回顾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了这一战略布局思路。党的十八大以后,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不利条件和复杂形势,党中央果断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这些重大决策、举措和成就引领和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了一场深刻变革,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有力推动我国发展加速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我国发展培育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林兆木说。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具体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世界发展经济学的最佳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五大新发展理念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发展框架、严密的发展逻辑、务实的发展思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使得科学发展内涵,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具体化,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这一视角观察,新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实施的思想灵魂。”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将能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将能大大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等,都正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证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开放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拓展新的更大的国际空间。


  共享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增强发展稳定性、可持续性,提升中国经济潜力与韧性的有力保障。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五大发展理念分别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后,正是可持续发展所需要推进的各方面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大发展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便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五位一体”三大实践重点】


  “环境的可持续、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大支柱。”潘家华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但遗憾的是,过去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理顺,以致“只要经济发展了,环境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得到解决”的错误判断在国际实践中长期误导发展中国家。


  因此,国际社会痛定思痛之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中心,要在可供给的范围内满足发展需求,经济的繁荣要以绿色、低碳为前提,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友好、国与国和谐共赢为行为准则,要通过建立伙伴关系相互合作来实现。


  潘家华对此表示,“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各取所需,而是一种相互关联、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具体到国内实际,受访专家指出,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把握三大重点。


  一是打好三大攻坚战。落实十九大报告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作出了具体部署。王军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我国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失衡,也包括社会治理和环境治理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三大攻坚战对应的是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不可持续问题。因此,“打赢三大攻坚战,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之一正是基于这一考量。中国所遵循的生态文明观至少包含三大内涵,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三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要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公平、正义和平等。LW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0期

延伸阅读

☞ 瞭望|迈向“强国时代”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两会”获得系列报道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