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产城融合破解城市“空心病”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2-09-17

2022年5月2日,游客在天津市蓟州区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的小穿乡野公园内露营 孙凡越摄

 坚持提高质量效益和就业优先,遵循数字化、绿色化方向,使各级各类城市的发展都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

◆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需要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下大气力改革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毛振华

  

  入夜,云南省石屏县城:一半安静祥和,是青石板铺地的老城街巷。另一半热气蒸腾,是新兴的石屏豆腐工业园区。仅2020年,石屏县就实现豆制品产量32万吨,产值40.5亿元,带来了1350万元的税收和1.2万个就业机会。

  

  城镇建设和特色产业有序融合发展,让这座古老的边疆县城充满生机与活力——小而美、小而强,且发展动力充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产城融合逐渐成为不少地方产业和城镇发展的主导型规划——“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的发展方式,使新型城镇化呈现人与自然、城乡与产业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

  

产城互促打开新城发展空间

  

  产城融合是避免城市“空心化”的重要抓手,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妥善处理好新城中人口、产业、基础配套之间的关系。

  

  这几年,武汉就通过产城融合聚拢不少人气。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市常住人口比2020年增加120.12万人,增长9.7%,武汉已连续两年人口增加超百万。纷至沓来的人口,看中的正是这里宜居宜业的整体环境,特别是新城的可持续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说,不断有企业第二总部落地武汉,电商、中欧班列等新型贸易模式也带动了制造业从沿海到内地的转移,从而带动人口增长。新增人口中既有企业领军人才、海归大学生,也有技能人才、进城农民,充分彰显城市吸引力。

  

  为合理承载涌入的大量人口,武汉加快“四副做强”,为新增人口“筑巢”。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如放开新城区落户限制;另一方面,规划建设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长江新区四个副城,突出“板块化”空间组织,按照100万到200万人“大城市”标准,建设功能完善、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综合节点城市,在产城融合中做到了人吸引得来、更留得住。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夯实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创新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张晓旭认为,要坚持提高质量效益和就业优先,遵循数字化、绿色化方向,使各级各类城市的发展都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只有新城的产城融合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镇化带来的“空城”现象,也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农文旅融合激活城郊乡村

  

  春末夏初的蓟运河畔,花香四溢,水波荡漾。“五一”小长假,不少天津本地游客选择近郊游,慕名来到蓟运河畔的宁河区廉庄镇木头窝村度假。在古香古色的农家小院里住上几日,采摘、垂钓、吃地道的农家饭,看“一条大河波浪宽”,好不惬意。

  

  如今在木头窝村,几乎家家户户办民宿,发展乡村游,在奔向乡村振兴的宽阔大道上疾驰,全村面貌几年间焕然一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洪亮说,廉庄镇下辖村庄中紧邻蓟运河的有木头窝村、孟庄村、菜园村、高坨村、前米厂村、后米厂村、岳道口村7个村庄。在镇里支持下,7个村正想方设法拧成一股绳,挖掘历史古迹、儿童农学、乡村艺术等特色,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正如同各村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一样,打造成为“太极七星富河套”。“要让城里人来了就喜欢上,还不想走!”张洪亮对此信心十足。

  

  城郊乡村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存在。曾经,城市的虹吸效应将这里的青年人吸引走,留下一个老人、妇女、留守儿童为主留守的凋敝乡村。没了青年劳动力与创新活力,更无产业支撑,“空心化”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持续努力,再加上农文旅融合持续赋能,城郊乡村面貌有了极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里的城镇化就成为自然而然的进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同时要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国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认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需要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下大气力改革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走向纵深

  

  随着城市及城郊乡村产城融合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下半场发力的重点在哪里?在专家们看来,人的城镇化应成为重中之重。

  

  “要认真研究人的需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表示,如果说上半场的发展逻辑叫做增长优先、经济优先的发展阶段,重点解决贫困问题,解决工业化和人口进城的问题。那么到了现阶段,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追求都在改变。所以下半场是生活导向,城市须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和公共服务。

  

  产业为城乡提供动力,城乡为产业反哺活力。只有产城互促,身居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宜居宜业。不过,在产城融合当中,规划不当也会带来诸多问题。张晓旭分析,这体现在了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聚,大中城市功能不完善,小城市及县城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不足等。这些忽视了人的需求,限制了国内大循环的规模、层次,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亦有负面影响。

  

  《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要求,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

  

  “目前,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达9亿多人,今后还将继续增加。”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城市建设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里子”基础更加牢固,“面子”才能更加靓丽。要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打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在产城融合塑造的新环境下,无论是“新市民”还是“新农人”,既关注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更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精神追求。

  

  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昌华建议,在全社会层面树立“乡村振兴人人有责、城镇发展人人有份”的强烈意识,让全体人民更好地享受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城乡发展现代化迈出新的更大步伐,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刊于《瞭望》2022年第21期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延伸阅读

☞ 瞭望|棋行中盘,城镇化下一阶段如何部署?

☞ 瞭望|把握今年推进新型城镇化五个着力点

☞ 我国明确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确保到2025年取得实质性进展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